高中地理答题套路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 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适中的气温、适度的降水)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汇合处、河口等)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运输方式、干线交汇处)
2.政治因素(省会—省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都—政治或经济或文化中心等)
3.军事因素(一些军事要塞—作用在减弱)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二、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高考地理冲刺技巧
1.错题分析:一方面,就是把你前面做过做错的题重新拿出来整理,再做一遍。分析当时出错的原因,错题反映 出来自己哪些知识薄弱,从错题中分析一些我们应该有的答题思路,领悟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另一方面,就是真题再做。
2.回归原理:读课本,学生可以选择教材、考试说明、课程标准等多种渠道。目前考生还应该做的就是回归教 材,这个时候要仔细把书上的内容读一遍,地理书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和区域性强。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总结
1、狠抓基础、提高能力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密联系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2、围绕一个中心打好基础
中心就是主干。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
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于这些主干知识,学生们要准确的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
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3、形成两个习惯
一个是尽早训练,形成正确的答题习惯。另一个是形成关注热点、拓宽视野的习惯。
4、抓住三种图表,提高识别地理特征的能力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考试也经常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地理知识。
图表可分为三种:一是等值线图,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二是统计图表;三是区域地图。
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识别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5、走出六个误区提高复习效率
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除了要随时注意适度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外,也要注意是否陷入了学习的误区:
1)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好高骛远。
2)面面俱到,一味求全。
3)学习无计划,盲目跟从老师。
4)零敲碎打,死记硬背。
5)题海战术,追求数量。
6)审题粗心,解题方法僵化。
2022高考地理冲刺复习重点
等高线地形图问题
1.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的理由:交通线路的选择: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建一般往往与等高线平行,即“之字形”(盘山)线路。
答:原因:可减少修路的工程量;道路相对平坦,有利于车辆安全行驶;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等。如果一定要从地表经过山区,往往选择从鞍部位置穿越。
3.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4.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
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5.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地形、地势问题
1.描述地形特征的一般模式:
(1)地形类型:以什么地形(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最多写两种】;
(2)地势特征:哪边高哪边低?或哪边向哪边倾斜?
(3)海拔高低、地势起伏大小:海拔用定量描述,地势起伏用相对高度大小;
(4)地形分布:在什么方位有什么地形类型。
2.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区的经济发展特点是什么?
主要体现在农业上:平原以种植业为主;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山地以林业为主;低山丘陵以林果业为主;盆地内部和平原一样,周围和山地一样。
平原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业发达;高原、山地、丘陵因地形不平坦,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商业不发达。
工业要看当地的资源、交通、市场……,相对受地形影响较农业小。
3.如何描述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
(1)纬度位置:观察是否有重要纬线穿过。通过重要纬线判断所处的五带。
(2)海陆位置:周围的海(或洋)及相应的方位。周围的国家(或地区)及相应的方位。
自然灾害问题
1.自然灾害分类:
主要自然灾害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
(1)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泥石流、山体崩塌、山体滑坡)。
(2)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寒潮)等。
(3)生物灾害:主要有虫灾、鼠灾和农作物病害。
2.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
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减灾意识。
对于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应针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加以治理。
生态环境问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1)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A、黄土特性:黄土结构疏松,易溶于水。
B、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
C、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2)治理措施: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档土坝等工程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1)洪涝灾害发生原因:
自然原因:
A、夏季降水集中,中下游地势低平;
B、河流流域面积广,汇水面积大,尤其是夏季风反常年份,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流量剧增。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陡坡开荒,围湖造田。水土流失严重,水面上升,湖泊分洪蓄洪能力降低。
(2)洪涝灾害防治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疏浚河道,弯曲段裁弯取直,加固堤坝,修建分洪蓄洪区。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A、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B、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C、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D、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E、气候异常。
人为原因(荒漠化的主导因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
一、气压带性质和风带风向与气候特点
低气压带负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受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季节差异小;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季节差异大。
二、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及热力环流原理
1、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第一,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中午太阳高度不同,第二,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第三,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
2、热力环流原理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再间接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变化,从而引发大气中的水平运动。
三、水循环的主要类型、主要环节、地理意义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4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它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和重力能。水循环的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3种主要环节有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而径流分为地表和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意义,第1个是是联系四大圈层在他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第二是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第三更新陆地水资源。
3、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是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地理新教材有哪些新变化内容变化
1.新教材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旧教材设置了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新教材设置了2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择性必修模块。新教材中,必修地理1的主题由自然地理基础改为地理科学常识,选择性必修3是新增加的主题——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据介绍,即使是沿用旧教材模块主题,也按地理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进行了重新构建。
2.新教材突出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了方便教学,降低了难度。一些地理基本概念,通过既通俗又符合其基本内容的方式表述。同时,新教材控制了活动题难度,减少“活动”设计的问题数。
3.新教材增加了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内容,如水循环情境设计,引用了我国古人对水循环思考的描述等。同时还增加了反映我国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发展成就方面的内容。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特征,新教材选取了较多的、不同类型的图像,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和阅读性。
如何应对地理新教材的变化
1.老师在教学中积极结合教材中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导引促进学生与情境互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和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对教材内容的知识逻辑线索的梳理,将知识逻辑整合成可操作的学习链条。此外,教师要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借助一些情境材料或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2.指导学生在学习地理新教材时,要注意联系日常生活,并用所掌握的地理原理来解释日常现象。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增强联系实际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图表和问题分析,理解教材中的地理原理与规律,注意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学会对地理原理的迁移与运用,进行变式练习。
地理高分学习五大方法
1.类比思维法
类比思维是通过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把已经熟知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地理现象、过程相联系,找出它们的相似性,并用类似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讲到等深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时,教师只要提示学生与等高线相对比,就可解决这些概念。
2.联想思维法
这是从巳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有关其它地理概念彼此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联想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史,可比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生物的演化阶段的不同。横比是由此地理事物与彼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如马达加斯加岛的自然带与我国台湾自然带的比较。
3.假设思维法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假说。由于受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某些现象不能确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规律,往往借助猜测,作出假定说明。如魏格纳用这种方法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科学家们对地中海未来的情形提出了“消亡说”、“干涸说”、“扩展说”三种假设。
4.选言排除法
是指为了找到正确答案,根据现有材料作出一系列的假定,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定,余下的一种就是正确答案。
5.形象思维法
这是人们利用自然形象进行思维的方法。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由于地图引起学生形象思维有三种因素:一是空间关系,如地图的范围,经纬度等;二是地理形象,如山脉、河流、岛屿等;三是图例符号,如地图上的颜色、等高线、表示城市的圆圈等。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会从三方面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有利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