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历史备考 >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

时间: 美琪 历史备考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

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__,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__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考历史复习技巧

一、“线通”——构建知识网络,掌握基本方法

历年高考试题都注重对基本历史知识(即主干知识)的考查。每一学科也都有自己的学科特征和知识结构,而构建完整的、条理的知识体系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习前首先了解本节、本章乃至本册书的基本框架,可以使自己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概括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之后的学习是有的放矢。比如:必修一共包括七个单元,可归纳为三个大框架:古代的中国和世界(第一、二单元);近代的世界与中国(第三、四、五单元);当代的中国和世界(第六、七单元)。有了基本的框架,再在以后的学习中向其中填充相应的内容逐渐细化,最后,书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在框架之中。

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成一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同时注意分析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阶段面貌、历史趋势、经验教训,使繁杂的知识条理清晰,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等等。比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学完后可以这样进行单元知识总结,本单元实际包括两大知识体系: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第一课)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三、四课)。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体系简单,梳理出:夏(出现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商(内外服制度、神权色彩)——西周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则抓住两条线索(君主__的演进和中央集权的发展)和两大矛盾(中央——地方;君权——相权)按朝代进行梳理就可以了。

在这样的总结梳理过程中就逐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中国古代无论哪个朝代的变革都是围绕扩大中央集权和加强君主__权力进行的。其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扩大中央权力、缩小地方权力,直至宋代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二是不断加强君主权力,削弱宰相权力,直至明代废除宰相。

有了基本的知识框架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问题,逐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明白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进而去探究某一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前一事件和后一事件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样你的知识就不是在机械地记忆、罗列这些历史事件,你的知识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点透”——准确把握历史现象的本质

历史线索如同人体的脉络一样,而各个历史阶段又有着不同的历史现象,由此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历史阶段特征。那么,如何对历史发展线索中每个历史现象(即“点”)准确把握呢?

首先,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抓住其核心——即它所属历史阶段的历史基本特征。20--年新课标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强调的“时空观念”也即如此。比如: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种种历史现象呢?就要抓住其历史阶段特征:社会大变革时代。这一时期的所有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源于当时以铁器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的进步,在社会上发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政治上,随着井田制崩溃,宗法分封制必然走向瓦解,郡县制开始在一些诸侯国实行;随着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社会发生剧烈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空前活跃——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现象。再比如:掌握19世纪中期世界的发展历史,必然要紧紧依据本时期的基本历史特征——工业革命时代。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各国为扩大市场,疯狂对外扩张,而非资本主义国家或相对落后的国家则沦为工业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以资本主义工业国为主体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我们在分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就必须紧密结合此历史阶段特征才能抓住事件的本质和要害,才能明白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其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

其次,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把握,无非就是三要素:事件起因、事件过程或历史内容、事件影响等,在这儿将不再赘述。

三、学会寻找规律,建立公式化思路

历史规律包括对历史的规律性的认识(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和学习历史的规律性的方法(属于方__范畴)两种。

(一)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并形成一定的理论修养

20--年新修订的高中历史新课标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__。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__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其中,常用到的主要观点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是不断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就是进步的,反之就是反动的等等。

(二)注意总结学习历史的规律性方法,建立公式化思路

立足高考也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关键,高考要求我们分点作答、列点明确、采点充分。但很多同学在答题过程中都存在漏点现象,不能够按照题目要求充分答题。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材料阅读理解不够,另一方面是同学们回答问题的规律化思路没有建立起来。如何建立公式化思路呢?

比如:历史背景的分析规律用公式来表示:历史背景=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其中,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文化背景=思想+科技+宗教+教育等。不过在运用这些公式时,要注意变通,要有灵活性,针对具体问题有所取舍。例如:五四运动背景:1.国内: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短暂春天”;政治——一方面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掠夺、军阀混战、人民困苦;另一方面,伴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成为五四运动的阶级基础;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2.国际:“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__十月革命指明方向。

除此之外,历史原因、历史影响的分析都有规律可循,只要你善于寻找和总结,你会发现规律化思路的运用实际无处不在。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__,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技术为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还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1.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

背景:

①人们对革命或改革后的欧洲状况普遍不满,对启蒙理性的失望;

②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

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与此相对应的是对理想世界的积极追求,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在艺术塑造和个性表达方面强调自由追求,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代表人物及作品

①英国诗人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

②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后)

特征:

人们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__和呐喊,而要求真实的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

成就:

①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代表作《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__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反映了__农奴制改革后出现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3.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40、50年代)

主要特征(失望、苦闷、迷茫)

表达战后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于现实生活感到的荒诞和虚无。在艺术手法上,往往没有开头、结尾和情节,只有指示人物活动的粗线条。

代表:

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表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空虚以及对生活的无望和麻木。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1、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明太祖朱元璋废氶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内阁的机构性质: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是正式行政机构,是侍从咨询机构)影响:使君主__进一步加强;内阁受司礼监太监牵制,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雍正时期

直接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职责:只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__制度达到了顶峰。

3、清朝的边疆政策

设机构——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事务

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

明代开始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清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

100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