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立法、救济、复兴)
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新政的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②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
④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①背景: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②措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
(2)福利改革
①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
②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③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④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⑤评价: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后果;斯大林逝世
②内容:
农业:允许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开恳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买给农庄。
③评价: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赫氏个人作风急躁,造成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②内容: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重点重工业;
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③评价: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弊端,取得一定成效;勃氏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经济。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②内容: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高中历史常考知识点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三、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一清朝科举制
五、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
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医学、农业等方面的科技成就。
(1)天文学:
天文观测:日食、彗星、哈雷彗星、太阳黑子、《申报》、《论语》等
天体测量:东汉张衡:浑天仪,地球是圆的,候风地动仪;唐代高僧一行:十二生肖巡仪,测子午线长度;元代郭守敬:新浑仪3354简易仪等。
(2)数学:春秋时期乘法口诀;春秋计算方法;元代的珍珠算法;东汉的《甘石星经》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楚宋齐时期祖冲之圆周率的计算。
(3)农学: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石氏星表》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汪芫甄写《九章算术》,光启写《齐民要术》等。
(4)医学:《农书》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所著《农政全书》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华佗的“马飞散”是东汉最早的麻药,“五禽戏”是中国早期的体育保健体操;明代李时珍的《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如3354部东方医学大经。
高三如何高效复习
1、树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首先树立通史为本的意识,以时间为历史基本框架,以国别、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辅助,构建清晰和等级化了的知识体系。如魏晋南北朝,高考考试范围所联系的一定出不了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开始发展、九品中正制、民族融合这四大角度,再辅佐以政治经济文化的识别,无论所给材料如何变换,学生都基本能够完成所需知识的清晰定位。具体的实现形式上,学生可以以时间为主线,将时段内所有知识点排布一遍,也可以送到老师处加以指导完善,尽量背诵识记,基础知识问题就不大了。
2、重点知识突破
高考虽然没有必然规律,但总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寻,如当年的周年大事、重要领导人的讲话涉及、前些年高考没有考的重要考点都应该是我们准备的重点。如2017年高考十月革命恰逢100周年,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成为了新闻热点词汇。所以十月革命以及其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等相关知识必然是考试热点,当然需要特别准备。此类重点准备五六个可以帮助你自己对知识进行有效整理。
高三历史备考复习方法
1.高考发展的新趋向。高考的考查由知识覆盖到能力覆盖,发展到目前的知识覆盖与能力覆盖并举的高度。考查要求越来越高,中学历史教学改革面临严重的挑战。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实现教学与高考选拔接轨,全面培养优秀人才,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2.教育规律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大致有四种,一是完全由教师支配的注入式教学,学生成了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二是完全由学生支配的自由主义“牧羊式”学习,排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三是纯粹的“知识型”教学,过于简单化;四是纯粹的“能力型”教学,脱离基础,是一种拔苗式教学。这都违背了教学规律。因此,只有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实践的教训。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投入的多,学生付出的也多,但收效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传统的三轮复习中,单元复习只是纯粹的记忆,专题复习事实上沦为知识的简单归类串连,而所谓的综合复习又着重于查漏补缺。如此,从能力角度而言并无“质”的飞跃,只是量的叠加而已。这种教学方法,在现在高考形势下,只会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
4.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不教,实现学生能自己教育自己。现代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创造性人才、开拓性人才、现代化人才,其核心即是培养其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要实现上述目的,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舍此别无他途。
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为主
高三文科生历史逆袭方法之二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具体的学习方法如下:
1.读历史教材。“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文科生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历史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历史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文科生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高三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高三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文科生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