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怎么提高分数
1.评价型大题
评价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评价的基本原则。
评价方法:一分为二;将人物、事件现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史论结合。
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比较型大题
确定比较项:人物、时代、主要事迹、阶级属性、历史地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原因、过程、目的、性质、影响、意义。确定比较的是相同之处还是不同之处。
3.分析型大题
注意对背景、原因、意义和影响的分析。原因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意义一般是指在历史上起过的积极作用;影响可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4.概述型大题
答题时注意:用词恰当,语言简练;合理利用阶段特征;充分使用教材中的历史学科术语,少用文学语言。
5.综合型大题
此类问答题往往是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题型的综合,有利于考查考生对各种类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情况,能较好地反映出考生的答题能力,是近几年高考问答题的命题趋势。
怎样学好高中历史
1.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有些学生没有学好历史是因为我对历史不感兴趣,错误地认为学习历史需要死记硬背,你得记住很多时间、性格、地方、事件等。事实上,这个是误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地方、当然是时间,但这要看你怎么背了,有些人能理解地背诵,有些人死记硬背,背部的效果正好相反。对学习历史感兴趣的人会主动背历史,理解背诵,我们能抓住它历史学十一的要求。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谈论的许多事情往往与历史有关,可能是古代的,也许 吧是现代史还是现代史,只要我们注意把它和书结合起来,有兴趣学习历史吗。
2.学会把握历史课的主要内容。
学习史是常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它的位置、时间、性格、情节与功能。掌握了这些基本点,就可以掌握一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这是事件的背景。
3.建立历史知识网络体系。
学生学习历史是地理课,经常学习是一些独立的历史事件,完成一个单元或一本课本之后,只是是非常完整的历史,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整理,形成历史知识网络体系,才能逐步实现历史知识的整合,加强记忆不只是重要的,加强了解是这很重要。
4.学习历史的分析方法。
我们学习历史,目的不仅仅是是掌握历史知识、开阔视野,我们应该学习历史分析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系统地从历史事件出发,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错综复杂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规律,看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5.知识应该经常使用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我们已经在21世纪之初,历史不会重演,但是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还会有许多类似的事件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关于社会发展的信息。我们应该利用现有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评价这些新的历史时期,学以致用,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会不断提高我学习历史的兴趣。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技巧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⑵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⑶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⑶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高三地理如何复习
一、高三地理复习要抓住一轮复习,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为主导,知识为基础”是高考永恒的话题。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一轮复习正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盘点的阶段,因此,高三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的复习,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
二、高三地理复习要重视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甚至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高三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高三同学们平时应注重读图、填图、默图、甚至描图训练,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三、高三地理复习要关注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了解某些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与相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等。高三同学们平时应注意经常看报,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可以自编一些地理时事题与同学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四、高三地理复习要学会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高三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是关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课本是我们学习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起,高三同学们应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
总之,整个高三阶段地理学习,一轮复习是关键,它好比是盖高楼大厦时的打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高三同学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全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为后阶段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2.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3.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4.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5.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6.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7.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二、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8.鸦片战争(1840~1842):
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1842 年 8 月,中英《南京 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 2100 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9.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 150 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10.甲午中日战争(1894):
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作战,壮烈殉国。1895 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白银 2 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