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历史备考 >

高考历史冲刺练习附答案

时间: 焯杰2 历史备考

1.1937年8月20日,蒋介石签令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其“方略”第二条为“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指导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下面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依然延续了此前对日妥协的做法

B.国民政府军事安排重心仍在剿共

C.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畏敌恐战心态

D.体现国民政府实行积极的抗战路线

解析:选D 从材料时间信息可知为抗战战略防御阶段,此时国民政府与中共合作是积极抗战的。而不是妥协、畏敌,剿共也不再是重点了。

2.(2014·临沂质检)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主义。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之所以准确把握中国抗日的主体力量,主要是由于(  )

A.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结构的分析和把握

B.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C.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力量是抗日主力

D.农民问题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基本问题

解析:选A 毛泽东之所以准确深刻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是由于他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结构分析和把握的准确。

3.(2014·南京模拟)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解析:选B 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是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可以说是“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彭德怀曾含泪写下《左权同志碑志》:“……迨乎七七事变,倭寇侵凌。我军奋起抗敌,作战几遍中原。同志膺我军副参谋长之重责,五年一日,建树实多。不幸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漳河战役,率偏师与十倍之倭贼斗,遽以英勇殉国闻。得年仅三十有六。壮志未成,遗恨太行……”不能从中提取的有效信息是(  )

A.左权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

B.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

C.日军疯狂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D.国共两党对左权牺牲同哀

解析:选D A项可从《左权同志碑志》与“遽以英勇殉国闻”中体现;B项可从“作战几遍中原、清漳河战役”中体现;C项可从“不幸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清漳河战役,率偏师与十倍之倭贼斗”中体现;由“彭德怀曾含泪写下《左权同志碑志》”中说明共产党对左权牺牲哀悼,不能说明国共两党对左权牺牲同哀,因此,A、B、C项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5.照片是最真实的第一手史料。学者甲根据老照片“1942年6月14日重庆各界庆祝‘联合国日’纪念大会”(下图)得出联合国应成立于1942年之前的结论;但学者乙指出联合国应成立于1945年,该照片不能作为史料证据。对此,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照片内容是真实的,所以应支持甲的观点

B.联合国的确成立于1945年,故乙观点是对的

C.该活动名称令人迷惑,故两者均不可采信

D.照片可为第一手史料,但用途须详加考辨

解析:选D 照片记录的联合国日是纪念《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而非联合国成立,故A可排除。照片是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的确可以成为史料,故B、C也可排除;据以上分析可知,史料也必须有所分析,故D符合题意。

6.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在日本则被称为“日中战争”。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研究者的历史观和阶级立场不同

B.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差异

C.近代化史观和阶级斗争史观使然

D.研究者立足点或对始发时间看法不同

解析:选D 材料中的三种说法分别是中国、世界其他地区和日本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不同看法,之所以不同是站的立场不同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7.1946年3月25日《时代》周刊刊载马歇尔的话:“我非常了解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主要兴趣,但我不敢肯定他们是否了解中国,或者说了解他们的政治领袖们,是否了解中国致力于团结和经济稳定的成功,对于美国所具有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性。”这说明马歇尔预见到(  )

A.《双十协定》将要签订 B.政协会议将要召开

C.全面内战将要爆发 D.重点进攻将要开始

解析:选C 依据“1946年3月”可知,A、B错误,《双十协定》已于1945年10月签订,政协会议已于1946年初召开。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是在1947年全面进攻失败以后开始的,这与马歇尔发表言论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全面内战爆发于1946年夏,与马歇尔的预见时间相吻合,故C项正确。

8.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中共为“解决”“优势问题”而采取的关键举措是(  )

A.解放军对国民党展开战略反攻

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

C.参加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D.发动三大战役并取得彻底胜利

解析:选A 根据题干的时间信息,由“解决”“优势问题”可知国共武装力量对比的变化,因此,A项正确;本题易错误选择D项,其因是片面的理解,仅是只关注到“优势问题”,B项在时间上容易被迷惑,C、D项在时间上与题干不符,可排除。

9.(2014·洛阳质检)“蒋介石打出一套沉重的组合拳,一拳打向山东,一拳打向陕北。但他却露出了自己的胸部,毛泽东抓住时机给他的胸部连捅了三刀”。与此材料表述相吻合的是(  )

A.中国全面内战爆发 B.敌我力量发生剧变

C.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D.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解析:选D 材料中蒋介石的“组合拳”实际上是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毛泽东的“三刀”是指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故选D项。

10.(2014·郑州模拟)解放战争时期的某一战役结束后,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在给美国陆军部的报告中说。“由于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该战役应该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选B 抓住材料关键内容“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予以判断。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失去长江以北的统治,故B正确。A失去东北,C失去华北,D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11.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解放军要“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执行这一任务的是(  )

A.东北解放军打响辽沈战役

B.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进攻

解析:选C 关键信息:解放战争第二年、全国性的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的开始标志,C项正确。A项决战阶段;B项解放战争胜利阶段;D项是解放战争防御阶段。

12.1948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说: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全国作战的“重心在中原”,“北线重点在北宁路”,“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的会战”。这表明(  )

A.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B.人民解放战争进行战略决战条件成熟

C.人民解放战争后期决战起点应在中原

D.人民解放军绝对人数已超过国民党军

解析:选B A项发生在1947年6月。B项发生在1948年9月,与题中材料相符合。C项表述与史实不相符合。D项与材料无关,也与史实不相符合。故选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1933年9月23日)

材料二 “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系,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 “(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间,总统(蒋介石)说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上持久之胜利尤以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四 “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当时的心态。(4分)

(2)根据材料二,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6分)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10分)

解析:第(1)问蒋介石1933年代谈话,体现了其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第(2)问综合材料“和平未到最绝望期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抵抗到底,唯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首先蒋介石仍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一方面若和谈不成,中国政府将坚决抗战;第(3)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蒋介石、毛泽东都主张进行持久抗战,蒋介石主张“以空间换时间”, 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主张,他们都看到了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等现状。

答案:(1)不抵抗;寄希望于外国干预;攘外必先安内。

(2)中国只应战而不求战;希望和平解决中日问题;若和平破灭,中国将坚决抗战。

(3)相同:进行持久抗战。不同:蒋介石提出“以空间换时间”,毛泽东提出进行运动战。共同因素: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物少;中国科技和军事大大落后于日本。

14.“梦”被评为“2012中国年度汉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节选自《中国梦的方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月11日

材料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

材料四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民生凋敞,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解除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

——节选自《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经济日报2013年1月4日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中国梦”指什么。简述这一“梦”的主要特点。(5分)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梦”的内容,简述20世纪“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对实现近现代“中国梦”的贡献分别是什么,这三次历史性巨变与“中国梦”的关系如何?(5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解除和实现“中国梦”的密码与路径。(5分)

(4)依据上述材料,从近现代“中国梦”的实践出发,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关键信息“吾不复梦见周公”来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第二小问实际上是分析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两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大历史任务”即可回答;第二小问要从近现代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历史功绩着手;第三小问要从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共同目标与历史阶段入手。第(3)问,从近代中国由“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曲折历程着手。第(4)问,围绕“中国梦”的实践者、实践途径与方法、实践效果等进行思考。

答案:(1)孔子的“中国梦”:恢复“礼治”,恢复西周的政治(礼乐)制度。主要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机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带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具有延续性。

(2)内容: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移风易俗,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完成的,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最终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谱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这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并预示中国必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后两次历史性巨变的领导者;三次历史性巨变既有不同的表征和内涵,又有对“民族复兴”的历史传承;既各具历史地位,又依次推进着中国近(现)代化、振兴中华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3)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走俄国的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从此不断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4)①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一定要结合国情走中国自己的路。②梦想是前行的动力和指针,有梦想,才会有方向,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③把“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64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