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历史备考 >

高考历史复习冲刺练习带答案

时间: 焯杰2 历史备考

  高考历史复习冲刺选择题练习

  C.政治腐败 D.思想观念陈旧

  答案 A

  解析 魏源等人是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故A项正确;魏源向西方学习并没有深入到制度和思想方面,而其又属于统治阶级,故B、C、D三项排除。

  2.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这说明(  )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B.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

  C.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

  D.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民愤极大。但政府官员却“讳言夷务”,这表明对西方的一种畏惧,而“称夷务为洋务……不敢斥言夷字”更反映出官方对西方列强态度的变化,选择A项。此时洋务运动尚未兴起,排除B项;C项错在彻底崩溃;D项中清政府外交方针并未转变仍然是被动的。

  3.当代史学家喻大华认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前者以繁琐考据的方法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后者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形象,以作为维新变法的护符,并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起来,说明历史的进化。以下关于康有为变法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形式上是新颖的 B.方法上是激进的

  C.学术上是科学的 D.思想上是落后的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把维护封建制度的经学论证为‘伪经’”可知其理论动摇了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可谓“釜底抽薪”,其方法是激进的,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把今文经学的‘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结合”可知其理论是借旧瓶装新酒,赋新识于旧知,形式并不新颖,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学术上过于武断,并不是科学的,故C项错误;康有为变法理论批判了古文经学,传播了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民权民主思想,其思想是进步的,故D项错误。

  4.《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天下为公”

  答案 C

  解析 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始终充满赞誉,对社会主义长期向往,在孙中山看来,社会主义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财富的平均,实现人民普遍幸福,这和民生主义相同。因此,民生主义最能佐证孙中山的平民立场,孙中山被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正是源于此。

  5.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

  A.“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B.“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暂留欧洲”、欧洲国家“国家富强……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表明孙中山在暂留欧洲期间,看到欧美国家因私有制导致贫富悬殊,劳资对立,工人运动、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不断。鉴于此孙中山要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一劳永逸,故提出民生主义。B、C、D三项涉及到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与题目要求不符。

  6.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C.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答案 C

  解析 “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但各国还是压制的”,反映了孙中山主张反帝,故C项正确,同时判断A、B、D三项错误。

  7.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进文学革命 B.提倡自由平等

  C.弘扬传统文化 D.否定西方文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史实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而辜鸿铭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应该理解为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故选C。

  8.陈独秀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新青年》第6卷1号)这段话(  )

  A.倡导以民权之说作为政治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B.主张以民主科学精神重新评估中国传统文化

  C.呼吁尊师重教,倡导认真学习

  D.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答案 B

  解析 材料认为拥护民主和科学需要反对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通过主张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愚昧,这实际上是以民主和科学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9.在土地革命历史时期,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策略转变的文献是(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答案 B

  10.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这篇文章应发表于(  )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 C

  解析 通过分析,材料论述了新民主主义论思想,根据所学,材料应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的重要内容。

  11.“热词”是指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历届党代会的热词,都是党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1992年党的“十四大”的热词应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本质”

  C.“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答案 B

  解析 社会主义本质是中共十四大召开前,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之一,随后中共十四大规定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两者成为当时的热词,B项正确。A项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C项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提出。D项是2000年提出的。

  12.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有学者说“中国人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下列属于延长线上的是(  )

  A.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 A

  解析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强调坚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等内容,故选A项;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在1990年,故排除B项;C项的时间是在1978年以后,应排除;上海合作组织是在2001年建立的,故排除D项。

  高考历史复习冲刺主观题练习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来所创”……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迁就调和……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讨论。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主张,该主张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材料中“西洋的法子”核心内容是什么?

  (3)中国共产主义者曾多次将“外国的进步文化”与“中国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试举两例。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答案 (1)主张:西方科技是从中国传入的;向西方学习科技是必要的、合理的。

  积极意义:为学习西方找到合理的依据,减少向西方学习的阻力。

  (2)态度:否定中国传统的文化;全盘西化。

  核心:民主、科学。

  (3)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吸收;将外来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解析 第(1)问,主张需结合材料中的“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来所创”、“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来进行分析。第(2)问,态度需结合材料中的“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讨论”分析即可;核心即民主与科学。第(3)问,比较简单,关键是注意“中国共产主义者”这一关键信息,可知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第(4)问,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由前面的材料可以得出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吸收;将外来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是最早的探索者……起了先导的作用……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也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材料二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纠正、创新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以上均摘自《川大学者谈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

  (1)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留给我们的“历史借鉴”主要是什么?

  (2)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哪些重要贡献?其思想核心和奋斗目标是什么?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 (1)成就: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正确决策和措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召开了中共八大会议。借鉴:注意防止“左”倾错误。

  (2)领导全党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国两制”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思想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奋斗目标: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开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这一过程既有思想理论上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也有前后衔接和转换,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

  解析 第(1)问考查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把握新中国成立初到中共八大的史实即可。第(2)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即可。第(3)问把握两大理论的继承发展关系即可。

6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