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历史备考 >

高一下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2)

时间: 焯杰2 历史备考

  高一下历史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反映佃农早上在田地耕田,晚上在集市卖东西,用米换银、抵租的行为;材料中未反映雇佣劳动关系,排除A;反封建斗争也未提及,排除B;当时农民并未能支配自己的全部劳动产品,且不符材料,排除C;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2.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反映出这种灌溉工具能把水引到高处,也可以把高田的水排出;“脚痛腰酸晓夜忙”说明这一工具使用人力。A项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排除;筒车使用的是水力;D项使用的是风力;B项翻车是一种使用人力的灌溉工具,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

  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太祖虽出身农民,建立明朝后政权后转向封建政权,其统治基础基础仍为地主阶级,其经济基础仍为地主土地所有制。迁移富户到南京等地是为了加强对地主富户的控制,抑制土地兼并,保护个体农民土地,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封建统治,B符合题意。此种行为没有动摇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杜绝土地兼并,排除AC;材料没有反映将这些人的土地归为王室所有,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明代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明清之际江南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手工业发展迅速,妇女地位提高。A 项说法错误,古代中国妇女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较少。C 项说法错误,明清之际妇女受封建礼教束缚,在传统的经济生活中依然是承担了“女织”的任务。D 项说法错误,没有史实体现。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棉花种植等相关知识。棉花宋末元初由边疆传入内地,元代得到很大的发展,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松江成了棉纺织业的中心;明代后期成为普遍的衣料。在这一过程中,妇女的家庭纺织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妇女地位也受到重视。

  5.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即海外对廉价服装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据此可知,题干材料主要强调海外市场的扩大是工业革命的推动力,故正确答案为A项。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棉纺织业,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不是题干强调的侧重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原因

  【名师点睛】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①根本:市场条件——海内外市场扩大;②资本条件——通过资本原始积累;③技术条件——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积累,兴起技术革新浪潮;④自由劳动力条件——通过圈地运动获得;⑤政治条件——资本主义制度(英国为君主立宪制度)、专利法案;⑥牛顿力学的创立和普及,提供知识;⑦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6.C

  【解析】

  试题分析:世界历史很早就开始了,A项中“从此开始”说法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B;D项中“开始出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新航路的开辟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雏形出现,C正确。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名师点睛】新航路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也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同时又是殖民掠夺之路。①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密切的整体。②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商业革命”,世界市场雏形出现。③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7.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改变了工业结构,C项正确。经济垄断并非新能源应用的直接结果,排除AD;新能源的利用只是对重工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非决定作用,排除B。故本题选C。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新能源的应用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相关史实,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材料提到,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①段1500年到1600年,进行殖民扩张的是西班牙、葡萄牙,故A项正确,排除。第②段1600年到1700年,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法国等国,故B项正确,排除。第③段1700年到1800年,成为最大赢家的是英国,成为世界殖民帝国,故C项错误,符合题干要求。第④段1800年到1900年,说明了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故D项正确,排除。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过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9.A

  【解析】

  试题分析:作者主张“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推进交通近代化,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作者观点,没有反映出国民政府对发展铁路交通的态度,故B项错误;修筑铁路是资本输出的形式之一,但材料反映的是欧美国家本国铁路“密若蛛网”,没有涉及在华修筑铁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西方列强对中国铁路事业的态度,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0.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信息看,陈旭麓认为,自郑和航海之后中国日益保守,而同时代的西方日益进取,中西方政策差异导致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方向大相径庭,故D项正确。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在综合国力上远远领先于西方,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C项中的完全过于绝对。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西方比较

  1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图表型材料选择题,试题新颖,通过设置情景来了解历史,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图表的解读,联系所学的知识,再结合排除法,可明显知道选项②的说法是错误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排除,本题选择B正确。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影响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政策。这句话是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步入改革开放时期,开始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答案为C。A项“八字方针”是在1960年提出。B项是1956年。D项“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开展了农村和城市经营改革

  1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是“相同原因”,图表中第一个高峰是在八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第二个高峰时期是在九十年代以后我国正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错误,B项不符合第一个时期,C项不符合第二个时期。

  14.C

  【解析】

  试题分析:国有企业改革仍然坚持公有制主导地位,没有改变所有制结构,故A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国有企业改革要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故C项正确;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公有制,与私有制的西方自由企业制度有本质区别,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错误的;②符合材料要求;③正确;④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改变

  1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国时期风俗变化的理解能力。材料的有效信息“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阐述了断发的原因是因为革命成功了。故选C项。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17.D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运用所学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所学,“庚申之变”实际上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庚申之变”后20年中国社会出现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事件。其促进了西方思想的传播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洋务运动

  1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是同盟会的机关报,宣传的是革命思想,③是新文化运动的报刊,宣传的是民主科学思想,与题意不符。①④是维新派的报刊,故选D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报刊

  19.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第三次超长经济增长周期是1991年--2005年,其原因是美国采取“新经济”发展模式;A项是战后美国经济出现了三次较长周期的经济繁荣的共同原因;C项是1982年--1990年的原因;D项是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所以答案选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西方国家调整政策

  2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题干反映的现象主要是由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和中国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造成的,故答案为D。

  2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二战后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面对这一次经济危机,这些国家立即增大了自由经济比率,削减了国有化比重,也从侧面说明了西方国家面对危机并没有自然调整而是“反应过度”,所以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选项A。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削减国有化比重

  2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特别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贫富分化程度已经逼近甚至超越了历史高点,说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则直接孕育着它的对立面即社会主义的复兴。故选C项。

  考点:罗斯福行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自由放任”的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

  2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中信息可知,欧美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④项正确,故C项正确;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较高的社会福利会打击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故③错误,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

  24.D

  【解析】

  试题分析:英国两次推行经济方面的国有化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行的结果,而最终导致了经济上面的严重问题,恰恰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减弱,故选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中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后工业快速发展,成就巨大,但结合史实和表格信息能够判断A B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192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早已结束,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片面发展工业而忽视农业协调发展的现象,所以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举措不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C项说法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原料等,目的不是发展农业本身,而是服务工业,所以C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答案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工业和和农业集体化

  2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以党的领导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是斯大林模式政治体制的弊端,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故选D.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

  2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化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极端全球主义者的总的观点是民族国家的终结,结合选项,符合这一主旨的是B项。A、C、D三项认识到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但并不主张终结国家的存在,不符合题意。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趋势•极端全球主义者

  28.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提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构想顺应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故B项正确。A错在“新实体”,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影响

  【名师点睛】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x疆等五省区,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一带一路”为基础的国家战略海外投资,是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增强为基础的,体现的是和平、合作、共赢的精神。

  29.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A项与现今的史实不符,欧盟在推进经济一体化方面曾取得巨大成就,成员国数量实现较大增长,内部贸易发展迅速,内部虽然存在着很多的矛盾,但不能说是前景堪忧,所以排除A项 。C项明显错误,与题目中漫的标题不符合,所以排除C项。从漫画中各国家在欧盟的地位与处境的不同可排除D项。故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的发展状况

  3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每次危机都在其高峰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迅速制服,虽然每一次都距离灾难的边缘又近了一点”。 说明国际经济体系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B项正确;经济危机是不可以避免的,A错误。C是经济危机的特征,D错误,排除。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影响。

  31.(1)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2)材料二: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的热潮;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材料三: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颁布了一些奖励实业的法令;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清末“新政”奖励实业等措施。

  (3)特点:投资规模小;重工业落后;在布局上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

  (4)认识: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1872~1894年”并结合材料二中的“1895—1913年”以及材料三中的“从1912年到1919年”的时间界限可以得出,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是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的热潮;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颁布了一些奖励实业的法令;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清末“新政”奖励实业等措施。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三“中国新建厂矿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体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少,规模小;材料“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说明了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落后;从材料四的表中可以看出,民族工业在布局上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述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根据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2.(1)长安唐朝、汴京北宋;

  (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市;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职能加强等

  (3)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两项写一项即可,不写“萌芽”两字只能得分一半);时间:明朝中叶(明朝中后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从图一中坊市的分布和宫城的名称可知是唐朝的长安城;从图二中“夜市”“瓦肆”等商业区的分布和宫城的名称可以得出,这一时期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北宋的汴京。

  (2)第一小问变化,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在抓住图二中“商业街”“夜市、晓市”的信息,可已看出北宋东京形成街市,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市;第二小问特点通过对比唐宋都城的变化,可得出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官府控制的减弱。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出现大户张机为生”“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信息来归纳可得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得出时间是明朝中叶,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的演变


高一下历史期末考试试题相关

6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