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第11课知识点及练习题
时间:
焯杰2
历史备考
历史必修2的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需要同学们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知识点及练习题,欢迎大家学习。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完成:_____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作用:为国家开展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________,重工业无从发展。
(2)任务:优先发展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________、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________。
3.三大改造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________进行改造。
(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________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考点2 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①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________: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________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2)“八字方针”:①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②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______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①内容:________,力争上游,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②评价:全国掀起“_______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________、大办农业。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_______。
(3)影响:为背景及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_______,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考点3 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________”,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______。
2.表现
(1)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2)工人、干部停产“______”。
3.调整
(1)______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2)______全面整顿,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A.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B.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左”倾错误发展严重泛滥
D.科技发展的巨大成果
2.毛泽东在建国初期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工业基础落后 ②经济建设要以重工业为主 ③我国将大量进口汽车、飞机、坦克和拖拉机 ④我国的轻工业和农业发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经济建设一定要快速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
4.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 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 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6.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历史必修2第11课知识点
考点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完成:_____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作用:为国家开展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________,重工业无从发展。
(2)任务:优先发展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________、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________。
3.三大改造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________进行改造。
(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________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考点2 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①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________: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________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2)“八字方针”:①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②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______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①内容:________,力争上游,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②评价:全国掀起“_______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________、大办农业。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_______。
(3)影响:为背景及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_______,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考点3 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________”,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______。
2.表现
(1)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2)工人、干部停产“______”。
3.调整
(1)______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2)______全面整顿,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历史必修2第11课练习题
1.右图是一幅于1958年所绘画的农民壁画。画中的文字 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壁画体现了( )A.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B.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左”倾错误发展严重泛滥
D.科技发展的巨大成果
2.毛泽东在建国初期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工业基础落后 ②经济建设要以重工业为主 ③我国将大量进口汽车、飞机、坦克和拖拉机 ④我国的轻工业和农业发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经济建设一定要快速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
4.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 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 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6.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 1957年 | 43.3% | 31.2% | 25.5% |
1960年 | 21.8% | 26.1% | 52.1% | |
增长率 | -22.8% | 47% | 223% |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历史必修2第11课练习题答案
1.C 2.A 3.D 4.D 5.C 6.C历史必修2第11课知识点及练习题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