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复习(2)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内容:①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③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④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开始指导工人运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1、巴黎公社的建立:经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2、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生产力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经验教训:
(1)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
(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经过:
(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4)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四、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
(3)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二)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
1、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⑴、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⑵、运动: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告结束。
⑶、教训: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2、国共合作
⑴原因:①中共方面: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共“二大”正式确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②孙中山方面:接受建议,同意合作。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⑵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⑴在国共两党推动下,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的全国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7月北伐
⑵失败: 1927年蒋发动“四一二”政变,汪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失败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7、15----1937、7、7)
1、中共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⑴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⑵1927年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⑶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日本大举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又进逼华北。
3、国民党政策:“攘外必先安内”实质是对日妥协、对红军围剿
4、红军长征
⑴原因:①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②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 ⑵经过: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8月1日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 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5、西安事变
⑴原因:①民族危机加深;②国民党政府内部发分化。
⑵爆发: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石等人。
⑶中共方针:逼蒋抗日,和平解决
⑷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在占领区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统治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9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3、国共抗日:
⑴在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战场,组织三次大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的计划;中共开辟敌后战场。
⑵在相持阶段:
4、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5、意义:(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6、抗战胜利的原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10)
1、两种命运: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
国民党独裁内战方针: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确立
2、中共为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
(1)重庆谈判:1945年10月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2)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3、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①1946、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规模的内战爆发。
中共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重要战役---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战役、孟良崮战役)
②战略反攻:三军挺进中原。
③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④国共谈判: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⑤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4、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结束。
②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
③改变世界政治格局
④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六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国现代史: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1966年)
一、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新中国成立
⑴、筹备会议------政协第一次会议: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形成
⑵、新中国成立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
⑴、主要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⑵、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⑴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⑶曲折: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人大制度建设趋于停顿。__”期间,人大制度遭到破坏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⑴确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⑵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⑶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⑷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⑸曲折: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
“__”期间,政协制度遭到破坏。
⑹发展:1982年,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
6、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了解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__”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
三、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平反“__”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
2、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
3、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了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4、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四、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①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台湾可保留军队
②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
③确立: 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①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②时间:香港-----1997、7、1 澳门-------1999、12、20
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停火;
②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增加
③1992年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
④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文件
⑤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第七单元 复杂多变的当代世界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60、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冲击两极格局,促世界格局多极化------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原因
(1)国家利益的不同(根本原因);(2)意识形态的不同;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政治上:①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②1948年,柏林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高潮。
(2)经济上:①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3)军事上:①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
②华约的建立: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3、“冷战”的影响
(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2)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为争夺势力范围,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二、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来恢复经济、对抗苏联;②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③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④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经过: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③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有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西欧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
③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①美国的扶植;②重视科技与教育;③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④战后民主化改革
(2)表现:1956---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①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②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2)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美苏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看过“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