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物理备考 >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 焯杰2 物理备考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教法分析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同时认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

  3、借助实验和课件建立感性认识,辅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视重和实重的区别.

  示例:

  (一)什么是超重和失重

  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

  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变化了没有?怎样变的?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出(分析时要建立如课本所示的模型):

  实重:即物体的实际重力,它不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视重: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它的物体的拉力,它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

  超重: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

  失重: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

  完全失重:视重等于零的现象.

  (二)超重和失重的产生条件

  分析典型例题1,总结出物体超重还是失重仅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有关,而与其运动方向无关.

  超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上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上的加速度为

  ,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

  . 失重产生条件:物体存在竖直向下的加速度.设物体向下的加速度为

  ,则该物体的视重大小为

  .当

  时,

  =0,出现完全失重现象. 当物体运动加速度

  =0时,视重等于实重,即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或悬绳对物体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为了加强感性认识,提供课件:完全失重现象.(也可作该实验)

  探究活动

  题目:做一个关于失重或超重的实验装置(或设计一个小实验)

  (提示:用火柴盒和发光二极管演示完全失重现象)

  组织:自愿结组.

  方式:展示、比赛,评出优胜奖.

  评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遵循学生的逻辑思维结构特点,结合新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堂课的气氛较好,学生也能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虽说整堂课氛围还好,教学目标、效果也达到了,但由于教学经验等方面的种种不足,仍存在许多的缺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时间较为紧张,有些学生事先没有作充分的准备,实验效果不是很好!

  2、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连接上,有些地方不太自然,以后会在这些方面下些功夫,让课堂流畅起来。

  本节课的困惑之处: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华泰的“三自”、杜郎口的“三三六”、北京十一中学校的“立体合作”、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激起了千层浪,新鲜惊诧的我们看到了课堂新的活力!可是,什么模式好?怎么学?怎么改?从哪改起?这么多模式,我们究竟该如何辩证批判的吸收为我所用?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今后教学建议:

  物理是一门科学,只有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才能学好物理。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学习习惯非常的差,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过

  程中一些基本习惯必须要养成。一是严格作图;二是努力提高数学运算能力;三是规范解题过程;四是独立完成作业

看完这篇文章

7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