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语文备考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时间: 焯杰2 语文备考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其概与二十世纪同岁,究其一生,可谓退能独善其身,润物于无声之处,进可兼济一方,导善于众庶之间。于己可为“守身如玉德之花”,于学则是“南北归一学之宗”,堪称一代大师。

  姜亮夫在1921年以官费生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姜亮夫毕业,而就在其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便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后游东南,欲北上继续求学,遂由沪入京,却遭逢一役,对其触动颇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说:“十八日(1926年3月18日)参与执政府请愿,几及于难,踏燕京大学死难女生杨肩,逾垣出,以此伤心国事,折节读书。”而对于姜亮夫来说,后来在北京为学的时日,则更令他毕生不忘。入京后,他先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后以“备取生”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诸公。而王梁陈三公加之后来苏州拜认的章太炎先生对他的影响则是终身的。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深深地渗入了姜亮夫后来的学术生活各方面。

  后来王国维先生自投昆明湖,这对姜亮夫触动极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言道:“1928年8月,于人世有所了悟,至悲切。初欲自裁不可,然不敢隳而自赎之念起,急去锡,日读《离骚》。请人为章曰‘与屈子同年’。”先师的无故离去,使他猝不及防,虽时隔一年,但依稀昨日,而世间浮沉,所遇种种,更让他无法自拔,欲有一死,不难想象这对于他该是何等的创伤。而在1927年,他便有意长期从事楚辞研究,欲“以此纪念先师王静安(王国维,字静安)先生,继承先师先生(生前)治学的路子”。此后便寄情屈原沉江,致力于楚辞学研究数十年。28岁时,他便写成《屈原赋校注》一书。

  此外也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路漫漫兮修远——简述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一文中,姜亮夫说:“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个人的出路都感到苦闷和彷徨,我也处在十分困惑之中。加之日军侵华开始,国家处于纷乱危急之中。我想,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辞章彪炳,深得忠爱之情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为此,我走上了治楚辞,研究屈原的路子。”

  在楚辞学方面,姜亮夫最重大的学术建树是以《楚辞书目五种》《楚辞学论文集》《楚辞学今绎讲录》《二招校注》和以180万字的《楚辞通故》为代表的一系列楚辞学论著。其力作《楚辞通故》则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这些长期研究的成果及心得,遂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

  姜亮夫治学不仅勤恳严整,平日读书也很讲究方法和步骤。他多积资料,自编工具书,且极具系统性,这无疑是他取得学术伟绩的首要方法。就《楚辞通故》而言,就是他四十年不断抄录各代楚辞学方面的零星资料,整理总结出来的,可谓皇皇巨著。姜亮夫说自己是个“钝根人”,治学就是用笨办法来做的。但正是这“笨”办法,方足显了他的大智和功底;返璞归真之美,往往便是学术追求的至高境界。

  阅读专项练习题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姜亮夫在巴黎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的敦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决意抄录、拍摄,而这番辛苦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成为他学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

  B.先师的无故离去和人世沉浮使姜亮夫悲痛欲绝。为纪念王国维先生,也为继承先师治学道路,同时有感于当时的社会,姜亮夫投入对楚辞的研究。

  C.文章说姜亮夫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是因为他终世不倦于学术求索,虽久历坎坷,但建树卓著,治学为师,皆为世人所景仰。

  D.姜亮夫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这正是他“守身如玉德之花”的表现。

  E.1926年3月18日,姜亮夫参与执政府请愿,几乎遇难,后来他越墙脱离险境。这件事对他触动极大,一方面使他忧患国事,另一方面也使他潜心治学,发愤读书。

  2.材料首段说“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作者自问的内容是什么?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答:

  3.文中第二段说姜亮夫“进可兼济一方”,他的“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姜亮夫一生辗转,终成一代国学大师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你有什么启示?(8分)

  答: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2:

  法国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他的摄影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他让拍摄新闻照片成为了一种艺术。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摄影师们来说,布列松就是一道“槛”。似乎只有读懂了他的作品,才能一窥摄影的究竟。

  布列松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香特鲁小镇,叔叔路易是一个极具天赋的画家,也是布列松艺术道路上的启蒙者和最重要的影响者。“1913年的圣诞节,我第一次走进叔叔的画室,当时我只有5岁,但马上就被画布和画室的味道迷住了。”布列松开始跟随叔叔学习油画。

  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国艺术与文学两年后,22岁的布列松应征入伍,度过了一段让他“很难适应”的军旅生涯。也许是被匈牙利摄影师马丁·芒卡西的作品《三个黑人少年奔向浪涛》吸引,退伍的布列松出人意料地去了当时法国的非洲殖民地科特迪瓦,成为一名猎人。很多人都钦佩布列松的冷静。法国导演路易·马勒曾回忆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时的布列松:当时巴黎学生暴动已经达到最高峰,到处一片混乱,但布列松仍能冷静地面对事态,一小时只拍了4张照片。这应该得益于他在打猎中练就的技巧——准备,等待,等待,等待,最后扣动扳机……

  布列松在科特迪瓦感染了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病情的严重曾一度让他筹划自己的葬礼。但最后,他还是挣脱了死神。从此,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他退缩了。

  布列松和他小巧的35毫米莱卡照相机见证了几乎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以及一些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和人物。他曾亲历1948年甘地被暗杀事件和甘地的葬礼,也曾记录过西班牙内战和巴黎解放,以及印度的分裂和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作为西方记者,他还曾分别首次获准进入新中国和苏联拍摄。

  在研究1949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时,可资借鉴的影像资料比之其他年代明显要丰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归功于布列松。1948年12月初,作为著名的美国《生活》杂志特派摄影记者,此前一直在东南亚采访的布列松乘飞机从缅甸仰光飞抵北平。在北平停留的12天,他的镜头忠实地揭示了政局剧烈动荡给人民带来的悲惨和苦难。出版于1954年的摄影作品集《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的封面就拍摄于北京街头——一名来城里贩卖蔬菜的农民正在吃饭,背后是一脸茫然的店主和空荡荡的店面。

  1949年初,布列松赶在解放军包围北平之前飞赴上海,此后一直在江浙沪一带拍摄,直至9月份乘船去香港采访。当时的通货膨胀使百姓手中的纸币几乎成为废纸,在一幅照片中,一名携带着零用钱上下班的富人的自行车把上,挂着一大捆纸钞,直观地反映了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另外一幅照片中,人们疯狂地挤在银行门口,企图兑换一点黄金,眼神中充满恐慌和无助。在南京,他在市民买米的拥挤队伍里,抓拍到了一张愁容满面的男孩子照片,与另外一张上海饱受饥饿的人们哄抢米店的照片一起,反映了令人感到恐怖的饥荒对人性的摧残。

  布列松在中国采访的这一年,正是中国命运的“转折年”。他客观地记录了国民党政府在中国的轰然倒台,同时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和南京的历史性画面。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布列松应我国政府邀请访华3个月。作为首位进入新中国采访的摄影记者,他拍摄的有关新中国的大量纪实照片广受西方读者的欢迎,也打开了一扇西方观察一个新生政权的窗户。同时,他的作品和全部采用抓拍的工作方式,对当时中国的摄影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布列松在世界摄影舞台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似乎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美国华盛顿科克林艺术画廊主任菲利普·布鲁克曼评价布列松说:“他不但改变了摄影,而且改变了我们通过照片观看世界的方式。”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获悉布列松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说:“法国失去了一位天才摄影家、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艺术家之一。”

  阅读专项练习题目: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布列松是20世纪最具天赋并深受世人尊敬的摄影家,他的这种天赋才华,深受同样极具天赋的画家叔叔路易的启蒙和影响。

  B.受《三个黑人少年奔向浪涛》影响,布列松在科特迪瓦成为一名猎人,这历练了他的冷静,使他能够在等待的最佳瞬间按下快门。

  C.在科特迪瓦,布列松感染了可怕的传染病,经历了死神的考验,但这却磨砺了他的意志和品格,使他不再畏惧任何艰难困苦。

  D.布列松用他的镜头忠实记录了国民党的倒台和新中国的变化,歌颂了社会主义中国,对西方国家了解新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E.布列松在世界摄影舞台上有着巨大影响力,他对摄影技术进行了大胆创新,赋予作品以生命和灵魂,受到艺术家和政要的高度评赞。

  6.哪些因素使布列松成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请予以概括。(6分)

  答:

  7.布列松的摄影对中国有哪些影响?请简要分析。(6分)

  答:

  8.为什么说:“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摄影师们来说,布列松就是一道‘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阅读专项练习题答案:

  1.BE [A项姜亮夫在巴黎的所作所为与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无必然联系。C项还因为其人格高尚。D项“守身如玉德之花”错。]

  2.自问实则是自责。一方面自责于自己寄情山水,任意东西,逍遥人生,并以此为乐。另一方面自责于对国学研究不深入。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传主,概括总领全文,以自己的不足反衬姜亮夫的深厚的国学功底与高尚的人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解答第一问,需要对第一段认真理解,根据“寄情山水,任意东西,这便无疑是人生的至乐了”及“多年以来,言及国学,总觉遥不可及、难以论道,读完姜公的文集,不得不因敬佩之至而顿生惶恐”,可概括出要点。解答第二问,关于第一段的作用,因为是首段,引出了下文,即引出传主姜亮夫,并概括总领全文;此外作者与姜亮夫形成对比,以此反衬姜亮夫,且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①治学高远:认为一切事理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精研楚辞,以毕生努力为全人类留下了中国文化。②倾心教育:姜亮夫倾心教育,古稀之年接受重托,为培养楚辞方面的力量而欣喜不已。③忠诚祖国:关心国事,揭露军阀,积极参加爱国运动;面对国家于水火之中的境况而折节读书,研究屈原、楚辞学;在巴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进”的理解。“进”指的是有责任意识,甘于奉献。本题的有效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第三、四、五段及“相关链接”中。如“相关链接”中,①主要讲他治学高远,为全人类留下中国文化的一抹血痕,③则是写他倾心教育;第三、四、五段及“相关链接”②则是从忠诚祖国的角度来谈。

  4.原因:①国学大师的影响。王国维、梁启超等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对姜亮夫的学术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勤恳踏实的精神。他勤于做笔记,潜心学术,执着严谨的品质奠定了他的国学功底。③爱国明理的品质。在巴黎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抄录、拍摄中国文物是出于拳拳爱国之心,他从事屈原研究是因为他认为屈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认为一切事理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这种精神使他能够触摸到治学的真谛。

  启示:略。应该围绕为人与为学相辅相成的核心,适当联系现实进行阐释。

  解析 解答本题,先要从文中找出关于姜亮夫成为国学大师的原因,分析时可以从外在和内在方面进行。外在因素就是指王国维等人的影响,内在因素则是指他治学的精神和道德品质等方面。而谈启示,则要注意精神品质对治学的作用等。

  5.CE [A项叔叔路易“启蒙和影响”了布列松的“天赋才华”不合情理。B项“受《三个黑人少年奔向浪涛》影响”有误,原文是“也许是被匈牙利摄影师马丁·芒卡西的作品《三个黑人少年奔向浪涛》吸引”。D项用他的镜头“歌颂了社会主义中国”属无中生有,布列松的作品是“客观地记录”,让人看后认识新中国,不歪曲甚至妖魔化新中国。]

  6.外因:①画家叔叔路易的启蒙和影响;②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英国艺术与文学;③在科特迪瓦当猎人及染病的独特经历对品格的磨炼;④西方记者特别是著名的美国《生活》杂志特派摄影记者的身份提供的平台。

  内因:①个人禀赋;②“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与实践。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外在和内在的因素。外在因素,如画家叔叔的影响,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经历等;内在因素,如布列松的个人禀赋,“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与实践等。

  7.①忠实地记录了1949年前后中国人民的苦难和中国政局的变化,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影像资料;②他拍摄的有关新中国的大量纪实照片,为西方世界了解新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③其作品和全部采用抓拍的工作方式,积极而又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摄影。

  解析 题目要求从文中概括出布列松的摄影对中国的影响。具体思考时,要紧紧围绕与“中国”相关的内容,筛选出准确的信息。因此,第6至8段便成了筛选的中心。通过对这三段内容的分析,找出每一段里面的关键词句,提炼出对中国的“影响”的内容,并加以概括即可。

  8.①作品内容上:见证了几乎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以及一些最具象征意义的时刻和人物。②作品内涵上:善于以小见大,把新闻照片拍摄成艺术作品,内涵丰富。③拍摄手法上:全部采用抓拍,反对加工或导演。④理论建树上:创立并实践了“决定性瞬间”理论。⑤成就及影响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作品曾登上过全世界最著名的杂志和报纸,改变了人们通过照片观看世界的方式,获得极高赞誉,其成就和影响很难超越。

  解析 题目要求就“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摄影师们来说,布列松就是一道‘槛’”这一内容进行探究。这句话突出了布列松在摄影界的地位。分析时,首先要考虑“槛”的意思,即强调其成就之大,影响之大。然后,从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一点的内容,并进行分析,得出具有个性化的认识即可。

6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