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文知识点(2)
荷塘月色知识点:
时代背景
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作者怀着愤怒的心情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哀韦杰三君》(悼念三· 一八死难的清华学生)。1927年,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全国出现了白色恐布的情景。作者不满这样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而彷徨,思想是矛盾而复杂的。本文正是他当时生活处境和思想状况的真切而委婉的写照。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写作特点:
语言艺术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曾经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并且赞赏他的散文如“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秀丽朴素,富有诗的表现力,确实是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突出特色。
通感——特殊的比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两例多数论者认为属于“通感”修辞方法。
这种感觉相通的心理现象,钱钟书先生曾著文加以精辟的论述(详见钱钟书《旧文四篇·通感》《谈艺录》)。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之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沟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冷暖(如诗词中常见的“暖红”“寒碧”,沟通了眼、身的感觉),声音似乎有形象(如说声音“尖”),冷暖似乎有重量(如“轻寒”),气味似乎会有锋芒(如“刺鼻”的怪味)。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这种共同的体验,早已约定俗成地形诸语词了;而当写诗作文时,要运用“通感”,就不能随意轻率为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者对于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事物必须都具有深切的感受,如朱自清之对“清香”和“歌声”,“光与影的旋律”和“名曲”;一是两种感觉在心里反映上必须具有相似点,如“清香”(嗅觉)与“歌声”(听觉)都是似有若无的,“光与影”(视觉)和“名曲”(听觉)都是和谐协调的。符合这样的条件,运用“通感”的手段,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要从《荷塘月色》中举比较典型的“移觉”修辞格的例子,似乎在另一句: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不能朗照”的“满月”,从视觉说。而“酣眠”和“小睡”的畅适之感则从整体的主观感受说。前者悦于目,后者快于身心。小睡的别有风味,人人均有同感,作者以之比月色朦胧给人的美感,真是既真切又新颖。但是全句并不具有明显的比喻修辞格的形式。
文章线索:
文由情发,这篇文章起句就先言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才想设法排遣,为排遣这“不宁静”心绪,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生出乘此月夜一游荷塘的意兴来。离开家,去荷塘,发端于心里的“不宁静”;游荷塘,赏月色,也是为了排遣这心里的“不宁静”。于是,荷塘也好,月色也好,都是从这“不宁静”的眼里望出去的,从这“不宁静”的心里感受到的。虽然作者说他沉醉于眼前的景物,象是“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那也不过是暂时的忘怀世虑,“偷得片刻的逍遥”罢了。理出这条线索,才能把握住文章的脉搏,才能领略眼前这淡淡的月色,淡淡的雾,淡淡的云,为什么跟作者的心绪那么合拍,“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因为即使在暂时“忘我”的淡淡的喜悦中,象形与影不可分离一样,作者始终摆脱不掉社会政治阴影笼在他心上的“淡淡的哀愁”。一阵“狂风”,搅扰得作者的心里如“一团乱麻”,憋闷得作者的心里如“一团火”,彷徨无主,诉述无告,苦闷无依;惆怅,孤寂,独处,给全文笼罩上了一层薄雾浓云。描摹荷叶荷花时,尽管也用了种种美好的比喻,好象透出一丝暂时解脱的轻松感,但作者马上又意识到,眼前这一切,不过是“笼着轻纱的梦”。待到从梦中醒来,又回到扰攘、冷酷的现实世界,这苦味还会更添一重。这就是文章近于结尾时禁不住透露的一笔:“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我们不妨说,文章从开头的第一句“心里颇不宁静”,到时蹙时喜,忽梦忽醒,发展到了结尾时心里更不宁静。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1段)交代夜游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6段)写夜游荷塘的心绪和见闻。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行踪顺序,又可分做三个层次。
第一层(2—3段),写去荷塘的路上,介绍荷塘的环境和临塘而立时的心境。
第二层(4—5段),集中描摹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
第三层(6段),写荷塘四周(中景、远景)。
第三部分(7—8段),赏餍(yàn满足)月色,转回家门,抒发不满现实的感慨。
荷塘月色课文知识点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