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习题及答案
贵州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原文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里的开支。
贵州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目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开头对回民馆子的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是汪曾祺对平
民美食的关注,是他的作品风格之一。
B.和老头同桌吃饭的小伙子们嫌弃老头的邋遢,所以小声议论,但当老头出去约架的时候又
觉得没面子所以没有“应战”。
C.店里的流动客人来自四面八方,通过对男人和女人动作的细节描写,体现他们不拘小节,
不讲文明的恶习。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煤站副经理来店里,服务员热情安排座位,上菜比别人分量大等
细节的刻画,揭示了讽刺当时社会以权谋私的社会现实的主题。
E.破席子下的八千块钱,在当时的社会是很大的一笔财富,一个捡烂纸的老头会有这么多钱,
留下了悬念,让作品回味无穷。
(2)小说的题目是《捡烂纸的老头》,为什么在开篇用大量篇幅介绍“烤肉刘”,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的第二段介绍了哪些人物?目的何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批评汪曾祺模仿痕迹重,老头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十分相似,你同意这种批评吗?请结合文本分析。(8分)
贵州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案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B文本中没有“嫌弃邋遢”的暗示。C主要是为了说明老头出现的场合是一个下层人吃饭的小馆子。D主题是人们的冷漠。)
(2)①烤肉刘既是饭馆的经营者,也是饭馆的代称,饭馆是主人公老头出现的场所,介绍烤肉刘是为了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
②饭馆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社会背景的缩影,是社会环境描写。
③饭馆中的各色人物对老头的漠视,揭示了本文的呼吁关注关心周围小人物的主题。
(3)①介绍了饭馆里的老主顾和流动客人。老主顾都是附近的工人,周围的人都把这里当作食堂,彼此关系紧密;流动客人来自四面八方,在饭馆里自在用餐。②这些次要人物的描写,为老头出场做铺垫。③这些顾客大多彼此熟悉,每天都能见到老头,却对他漠视冷淡,视而不见。从人们的态度折射出社会的冷漠。
(4)观点一:同意批评。
①出场环境都是饭馆或者酒馆,都是被人轻视漠视的人物,特点都是迂腐,都是社会底层人物,体现的都是对社会冷漠的批判。
②孔乙己的形象有时间上的纵向发展,相对来说老头的形象单一,结局交待的模糊不清,批判力度不如《孔乙己》。
观点二:不同意。
① 老头是底层劳动人民,他又老又丑,衣着老旧,邋遢,但却敏感自尊,并不缺钱。他渴望的是别人的关注,来小饭馆吃饭也是为了得到一丝温暖。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生活在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同情。②孔乙己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他迂腐可笑,穷困潦倒甚至去偷,他在酒店里得到的是人们的嘲笑,体现的是对吃人的封建文化教育和害人无数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
贵州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习题及答案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