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高考文言文强化阅读题附答案
海南高考文言文强化阅读原文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羸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赒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一册,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海南高考文言文强化阅读题目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孕且育者厚赒之 赒:接济 B.乃各挈妇子归 归:返回
C.而泽之被人者弘 被:覆盖 D.究亦无损于其家 究:推究
3.下列四组中,全都能体现过善人善举的一组是( )(3分)
①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 ②自倡巨赀,绸缪经纪
③老羸妇孺,计口赋食 ④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
⑤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 ⑥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铜城闸镇的百姓看到邻县饥民扶老携幼来哄抢粮食,非常惊惧,唯恐躲之不及,这和过善人的善行形成鲜明的对比。
B.过善人联合乡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赈济灾民,让他们度过了难关,体现出他的睿智和高尚情怀。
C.过善人的孙子竹潭跟作者同榜录取为举人,是作者的好友。后来竹潭请作者记下过善人的事迹,因而有了本文。
D.作者认为,存有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失;摒弃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3分)
答:
(2)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3分)
答:
海南高考文言文强化阅读答案
2.(3分)D(究,应解释为“最终”)
3.(3分)C(①非善举,只是担心会发生意外变故 ⑥是说过善人第二年卖粮食获利,恢复了家产)
4.(3分)A(“就食”是指到有粮食的地方乞讨求食)
5.(6分)
(1) 雇用那些年轻力壮的到四方的农户家里(干活),使(他们)自食其力。(“佣”1分,“俾”1分,句意通顺1分)[学优高考网]
(2)他那时只是把救活饥民当成自己的心愿,即使耗尽他的家产又会顾虑什么呢!(“活”1分,“何虑”1分,句意通顺1分)
海南高考文言文强化阅读译文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发生旱灾饥荒。含山县临水的地方有个铜城闸镇,连年收成良好,邻县饥民扶老携幼来乞讨求食的有几千人。乡里百姓非常惊惧,全都关上门,停止营业,从门缝里面窥视那些饥民。饥民们没有办法找到吃的东西,更加喧扰不安了。处士过实圃先生担心有意外的变故,赶忙出来安慰他们说:“大家因饥饿前来讨饭,(我们)应当商议用来解决你们吃饭(问题)的办法,请允许我同诸位父老商议一下。”第二天,他把乡里那些好行善事的人集中起来,(要求)有钱的拿出钱来,没钱的出点儿力气,自己率先捐出了大量财物,用心谋划张罗,在空地上铺上席子好让他们住下来;对年老体弱的人及妇女儿童都按人数分发粮食;雇用那些年轻力壮的到四方的农户家里,使他们自食其力;冷了有短袄穿,病了有药提供,死了还有棺木,对怀孕将要生育的妇女就优厚地周济她们;提供给他们空旷的土地,督促他们自种蔬菜;并准备了一些装水的器具,防备火灾的发生。当年冬天,灾民的家乡下了雨。把受雇的丁壮劳力应得的报酬给了他们,让他们回去播下麦种,麦子成熟后,就各自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回去了,欢声笑语响彻街巷。(他们)还喊着:“善人,善人。”从这以后,各地到这里来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过善人。
和我同年中举的好友竹潭,是过善人的孙子。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里拿着一本书,请我写下过善人的事迹;并且讲述过善人的训导说:“我们家仅有万金家产,因为救济灾民损耗了一半。第二年,获得大丰收,出售谷物又获得数倍的利润,于是又恢复了最初的家产规模。人们为何害怕(损耗自己的利益)而不去做善事呢?”我认为这只是过先生勉励子孙做善事的言论罢了。如果事先就存有获得回报的心理,那么就会计较利害得失,一定不会损耗自己的家产来求得仁义;即使勉强去做了善事,但回报并不是一定可以得到,那么就不去救济别人的急难了吗?他那时只是把救活饥民当成自己的心愿,即使耗尽他的家产又会顾虑什么呢!这样,施行仁德没有不周全的,享受到恩泽的人也就很多;最终受到上天的保佑,他的家产也可恢复,而他的后代也一定昌盛,回报那施行恩德的人的道理就是这样的。啊!当那些饥民喧扰不安地索要食物之时,人们认为回避是明智之举,一个接一个地关门拒绝,那么饥民没有别的办法,势必抢夺,一乡之人都将遭受这个祸患,过家也无独自保全的道理了。过老先生挺身而出,凭借一己之力肩负起这一重任,消除变故的智慧和体恤苦难的仁心同时具有,最终也没有损害到自己的家业。由此可知,事先存有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失;摒弃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明白这个道理,即使是做天下大事也是可以的。
过先生名华,字曙初,号实圃。还有很多可以记述的事迹,因为不是大义所存,所以没有花笔墨去写。
海南高考文言文强化阅读题附答案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