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语文备考 >

作为生物的社会课后训练题及答案(2)

时间: 焯杰2 语文备考

  《作为生物的社会》课后训练答案

  1.解析:此题旨在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答题时要注意题目要求,防止漏答。

  答案:(1)把人类用木板建造房子比作蚂蚁营巢,作者假设一个情况补充说明,增强了语言幽默感。(2)这几个句子包含两层意思,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过”之前点明上文的旨意是为了说明人类很像蚂蚁,对这一点一般的人还可以理解。“不过”之后引出下文说明蚂蚁像人,对这一点人们就往往不能理解。(3)这是说群居的无智慧的低等生物可以合并成一个有智慧的高等生物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个句子点出了本文说明的中心,同时也有过渡的作用,由介绍昆虫转入介绍其他生物。(4)这是对齐曼的话作出解释,他所说的与生物联合智慧是同一个道理。在文中还起到了照应上文的作用。

  2.解析:本题旨在启示我们,阅读时对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必须着意体会。(1)是概括性词语,要将其意义具体化;(2)在句中有特定的含义,不能泛泛理解;(3)(4)是比喻说法,要根据上下文,理解比喻义。

  答案:(1)两种生活:一是从个体来看,它们没有脑子,没有思考,二是从群居的整体来看,它们又是“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2)这里的科学指的是传统的科学观念,具体来说就是指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3)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人类的本能就是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理想的环境。(4)这也是一比喻的说法,意思就是它们“彼此疏远,互不接触”,各各单独行动。

  3.解析:本题旨在通过对一些精彩语句的赏析,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风格。

  答案:(1)一般的生物学家拘泥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敢正视生物与人的共性。所以对于生物所显示出来的人类特性的东西,则只能用“着魔”这样的词语来否定,这个句子形象地描写了他们的这种心态。(2)这还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讽刺,因为达尔文进化论不可能承认蚂蚁与人有很多行为相似。句中有两个“人”字,前一个泛指人类,后一个则是指崇拜达尔文学说的生物学家。(3)这是用夸张的语言说明蚂蚁的社会行为太接近人类了。(4)以“轻蔑”的口气评论一只“独行的蚂蚁”,强调它们个体智慧的微不足道。(5)用形象的描写,说明像白蚁营造蚁窝一样寻求“联合”,“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乃是人的一种本能。

  4.解析:本题旨在体会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思考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作一些评价。

  答案:第一问,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步调一致的行动,集体协作式的劳动,有目的的行为,互相交换信息等。

  第二问,生物的社会行为,归根到底还是不能与人类的社会行为相提并论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运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的这段话,从本质上揭示了人类的行为和生物的行为的区别,生物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不如人类发达,更谈不上有什么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生物的社会行为是生理程序的展开,万古不变,其间较少创造和进步的因素。

  5.解析:本题旨在体会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文章材料的选择,论述角度的确定,都是为中心论点、写作目的服务的。

  答案:这是因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启示人们反思对集体智慧的忽视。长期来,由于受达尔文物竞天择观念的影响,人们只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只强调个人奋斗,而忽视人类的合作,所以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以突出群体智慧的强大。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联系人与人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6.答案:(1)这段文字,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作者把外出蜜蜂与蜂巢的密切联系比作“如同有细丝系住一样”。把工蜂营造出来的蜂巢先比作胚细胞发育的组织,后又比作“病毒制造出一排排对称多边形晶体”,借以形容蜂巢天然浑成。特别是对分群的描写,作者把分群的过程比作细胞的“有丝分裂”,把分群时蜜蜂的骚动比作“细胞里游动的颗粒”,而为了形容分群的精确不差,则用了“卵子分裂”作比喻。因为本文原是演讲稿,听众是生物工作者,所以用的比喻全属细胞学的范围,听起来更觉生动,也更有说服力。

  (2)这段文字由于运用了比拟和夸张的手法,把粘菌细胞的生命周期描写得栩栩如生。单独的粘菌细胞“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这样的描写使人联想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处于封建自然经济时代的农民。新生代的粘菌细胞“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在作者的笔下,仿佛它们成了一代大有作为新人。而对于粘菌细胞的集合,作者是这样描写:“一阵铃声……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细菌的组合,仿佛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统一号令下的统一行动。总之,作者为我们展示的细胞,是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生命体。

  7.(1)解析:A句中的“人”,前一个泛指人类,后一个暗指达尔文学说的崇拜者。B句意在说明个体和整体两者性质不同。C句是对达尔文学说的讽刺,所以“我们”也是暗指达尔文学说的崇拜者。D句中两个“我们”含意不同,前一个暗指达尔文学说的崇拜者,后一个泛指人类。句中反复出现的词语,要注意其意义的转化。

  答案:B。

  (2)解析:A句“这些东西”的指代对象与第二段末句“这样的东西”相同。B句副词“就”,可用“只”“仅”替代。D句“它”不是指的个体,而是指的群体。

  答案:D。

  (3)答案:B。(文中有“也许”一词)

  (4)答案:因为人们,那些崇拜达尔文学说的人,不愿意看到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也不希望他们跟人类相关。因为这种现象与达尔文学说相悖。

  (5)答案:(1)由许多个体组成;(2)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协调行动。

作为生物的社会课后训练题及答案相关

8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