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语文备考 >

高三下学期语文高考模拟卷带答案(2)

时间: 思晴2 语文备考

  高三下学期语文高考模拟卷答案

  (一)(17 分)

  1.(2分)发表一些媚俗、低俗的作品/向商业、世俗低头

  2.(2分)本性特点(本体立场) 诗人成就(发展历史)

  3.(3 分)C

  4.(3分)引用卡夫卡日记中母亲与朋友聊天不会产生实质性进展(1分),证明了大众一般被基础性的生活状态所遮蔽(1分),进而论证了只有少数个人才能获得和完成对思想与艺术的自由的追求这一观点(1分)。

  5.(3 分)B

  6.(4分)示例:本文作者从诗歌本身的特性与本体立场对诗歌振动自由翱翔羽翼进行分析,认为事情似乎没那么悲观和可怕;我认为诗歌的自由翱翔还需要诗歌对本身艺术性的锤炼,同时,要注重与时代的同步等。(简要概述作者思考内容2分;自我探究思考内容2 分)

  (二)(19 分)

  7.(3分)“似乎”表明不是实际体验(或表明是种情感体验)(1分),事实上,牛角的分量随着人的成长,相对于小时候的感受反而会显出“轻”来(1分),但是,在作者的感受里却因为它蕴含着父母为自己医病的记忆,饱含着父母对自己的爱,因此好像感受到它更加沉重(1 分)。

  8.(2分)第②段交代了牛角因无法站立尤其是普通而有“疮疤”而被搁在角落(1分),欲扬先抑,为下文叙写牛角的不寻常来历以及蕴含的记忆作铺垫(1分)。

  9.(4分)通过赤膊、关门窗、擦长凳、固定牛角、横跨长凳、弓背、锉角、轻轻跨下、慢慢蹲下、屏住呼吸、刷药、塞紧、极快站起再接着干等一系列繁复的动作描写(1分),比较具体而写实地呈现了父亲锉牛角取“药”的笨拙过程(1分),体现了父亲为医好女儿病症不畏炎热、虔诚认真的情态(1分),体现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以及对我早日康复的期待之情(1分)。

  10.(4分)不矛盾。首句表明自己因为疲于应付生活中的种种困顿,不断为着琐碎的生活而忙,因此无暇顾及过往的记忆,似乎这些颠簸的生活在试图磨掉我们的记忆(2分)。尾句则表明恰恰是这样困顿的、忙碌的生活,让自己更加珍视过往的记忆,在忙得失去自我的时候恰恰是更加容易让人找到自我的时候。回顾父母之爱,往日之温暖(2分)。

  11.(3 分)A

  12.(3分)答案示例:这不值钱,但它是传家宝,是你妈的命。(评分要求:第一个分句,承接儿子问话1分,第二个分句揭示文章主旨1分,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不算字数1分)

  (三)(6分)

  13.(1)白露未已(2)吴宫花草埋幽径(3)到乡翻似烂柯人(4)独自怎生得黑

  (5)低眉信手续续弹(6)乞人不屑也(7)见贤思齐焉(8)其岸势犬牙差互

  (四)(8分)

  14.(1分)古体诗

  15.(3 分)C

  16.(4分)农民交完租拿了收据,竟然里正又来催租。“里正敲门”与“手持文书”之间跨度很大,其间农民如何心惊、如何与里正对答,表明自己已经完租等内容都没有写,直接过渡到把收据交给里正(1分)。然而,里正又无赖地索取酒食。接下来,农民如何与里正周旋、诉求免除等都没有写,而直接写到农民敲破小钱罐取出仅剩几百钱委婉赔情道歉地交与里正(1分)。之后里正如何离去、农民如何情状再次省略留白(1分)。通过这一系列的叙写把农民悲惨遭遇写得曲折生动,其间饱含着作者对农民的无限同情、怜悯和对里正的憎恶、抨击之情(1分)。

  (五)(17分)

  17.(4分)(1)一向,向来(2)使……屈服(3)有用来……的方法(4)搁置

  18.(2 分)D

  19.(5分)孙盛一向敬重佩服刘谈,等到(刘谈)到来,(刘谈)便与他朗声对答,言辞简练而周到,孙盛于是被说服。(扣分点:素、省略句、抗答、简至、被动句)

  20.(3分)下属毁谤上级不是好风气(1分);以古制,应溯本正源来平定百姓(1分);避免风气不正,百姓背弃而去(1分)。

  21.(3分)安贫乐道、清正有才、知人善任

  参考译文:刘惔,字真长,沛国相人。惔年轻时清明高远,标奇立异。家里很穷,靠编织草鞋维持生计,但即使是生活清苦,也是很安乐。人们都不熟识他,只有王导很器重他。因为刘惔素来善于辩说论理,在简文帝当初任相的时候,与王蒙同为谈客,一起享受上等宾客的礼节。当时孙盛著有《易象妙于见形论》,皇帝让殷浩诘难他,不能使他屈从。帝王说:“让刘惔来,应该有办法说服他。”于是让人去接刘惔。孙盛一向佩服刘惔,等到刘惔到来,刘惔便与他朗声对答,言辞简练而周到,孙盛于是心悦诚服。满座的人拍手大笑,都赞美刘惔。

  多次升迁任丹杨尹,治理清峻严整,门庭没有闲人(往来)。当时百姓多诉讼上官,各郡往往存在予以纠正的现象,刘惔说:“下属背地讥笑上级,这是不好的风气。古代清明的政治,只是掌管法规罢了,为什么不去注重根本、朔正源头,来平定(安抚)百姓!君主若不行君道,属下又怎可失礼。如果这种风气不改,百姓离开就不会再回来了。”于是事情搁置不再追究。

  刘惔常常称赞桓温的才能,却也看出他有不守臣节的迹象。等到桓温任职荆州,刘惔对皇帝说:“桓温不可让他居于险要之地,他的爵位和名号要经常抑制。”劝说皇帝亲自镇守上游,自己担任军司,皇帝没有接受劝说。又请求亲自前往,皇帝又没有听从。等到桓温讨伐蜀地,当时人们都认为不能轻易攻克,只有刘惔以为一定能够攻克。有人问他缘故。说:“用博戏查验,如果一定不能攻克,(他)一定不会做。恐怕将来他要在朝廷独断专行了。”后来真的竟像他说的那样。他曾经举荐吴郡的张凭,张凭最终也成为一名有才德的人,大家因此佩服他善于鉴察人的品行、才能。

  (六)(13分)

  22.(1 分)D

  23.(2分)李斯的焚书意在愚化百姓(1分),而并不愿自我愚化(1分)

  24.(3分)作者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1分),以“鬻而有之”指人对待买来不肖子孙的房子,仅仅取其“瓦甓”而任“梁栋”遗留下来受风雨侵蚀、虫蚁剥蚀与萧何仅仅取秦律令图书而遗留圣人之经书作类比(1分),形象地论证了萧何在对待六经之书时的过失(1分)。

  25.(3 分)C

  26.(4分)本文针对历来认为的秦始皇、李斯焚书致使六经尽毁的观点进行质疑(1分),通过事实分析,逐层推理阐明了六经焚于项羽,亡于萧何的观点(1分)。标新立异,对历史观点不做一概而论,深入具体分析,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1分)。但把六经之亡的责任完全放在萧何身上,则略显求全责备,失于片面(1分)。

  译文:六经的消失,并非秦朝使之灭亡,是汉朝灭亡的。诗书典籍的焚烧,不在李斯,而在于项籍;到诗书典籍的灭亡,不是肇始于秦始皇,而在于萧何。怎么讲?

  李斯恐怕天下读书人是古非今,就禁止天下人私藏诸子百家的典籍,这种禁止法的严厉程度到了偶尔提到禁止的内容的人会遭到弃市之刑。啊,真是恐怖阿!但是他这样的做法,只是用来使老百姓做思想蒙昧的人,而不想自己也变成没知识的人。所以有这种说法,不是博士官的书,都下令让执法者烧掉。但博士官的藏书都还是在的,没有被焚烧。等到项羽入关,杀了秦朝投降的子婴,收罗宝贝女人,烧了秦的宫殿,大火持续3个月没有熄灭,古代明君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自此化为灰烬,消失殆尽没有一点剩下。如果项籍没到秦国,没有进行咸阳的屠杀,李斯烧也不能烧尽。所以说对诗书典籍的焚烧,不在李斯,而在于项籍。

  我认为萧何是汉朝的功臣,却是六经的罪人。为什么?刘邦到了咸阳,所有人都争夺钱财宝贝,萧何却收罗秦的资料档案,汉朝廷因此知道了 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实力强弱的所在。但萧何对于秦博士官的藏书关于对古代明君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却没听说过他有多珍惜收藏。也许他认为这些书无关稳固汉朝国内统治,国外扩张。所以他熟视无睹。现在有钱人给他们子孙遗产是好房子,到了他们的子孙不争气,不对房屋进行修缮,反而让其陈旧,到了最后转卖他人;有的买卖房屋的,把屋上砖瓦取去,只剩下栋梁;被风雨动摇,被虫蚁噬咬,邻居又偷去当柴烧;原来的好房子,什么都没留下了。那种不争气让其陈旧,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为什么说买来的人不珍惜剩下的栋梁呢?

  刘邦入关的时候,就是六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啊。天下诗书典籍都没有了,只剩下博士官这个职位还在。那时候,就是千钧一发。而且圣人的思想典籍,比起秦朝的法制档案,轻重大小如何?假如萧何可以把圣人典籍和法制档案一起保存,那么圣人的思想典籍还在。啊,萧何这个人,只是一个舞文弄墨的小书记官!


猜你感兴趣:

1.2017高考语文模拟考试卷带答案

2.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带答案

3.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带答案

4.高考语文模拟卷附答案解析

5.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9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