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东省济宁市高三高考语文模拟题(2)
2017山东省济宁市高三高考语文模拟题四、(24分)
13.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魏屡伐弘,或说弘遣人修之归求救,遂遣之。(3分)
(2)及义宣败于梁山,单舟南走,修之率众南定遗寇。(3分)
(3)有饷,或受之,而旋与佐吏分之,终不入己,唯以抚纳群蛮为务。(4分)
1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8分)
浣溪沙①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 ①此词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
(1)“绣面芙蓉一笑开”中的“开”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词人在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个小题)(6分)
(1)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长虹卧波, ?复道行空, ?(杜牧《阿房宫赋》)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杜甫《登高》)
(4)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2017山东省济宁市高三高考语文模拟题五、(12分)
16.请把下列长句转换成语意连贯的一组短句,不得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删词语。(4分)
2009年10月15日当中国胡锦涛与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共同社等全球著名媒体负责人同坐一排,并列“世界传媒大会”开幕式主席台时,我在人民大会堂观众席里感慨万千:这些媒体可是对中国政府公开的质疑者啊!
17.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关于“文明”的公益广告,请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以“感恩”为主题写一则公益广告。(4分)
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公分的距离;有时候,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也有时候,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我相信,其实文明就在我们心中。我们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流露着。有时,多一份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体谅;有时候,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候,多一点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份温暖。
18.仿照例子,为下面的漫画配上适当的文字。(4分)
例:年轻人尽可跑得比老年人快,却不能超过他的智慧。
2017山东省济宁市高三高考语文模拟题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草的记性 崔士学
我现在发现,在这个村子里,在这个村子外,草都是最没脾气的。草能有啥脾气,不能象二蛋家的狗一样吵吵着咬,也不能象三秃家的驴一样咴咴着叫。草可真是好脾气啊,不象来村子里的一棵树那样的招风,也不象出村子外的一场风那样的惹雨。
草就在一个村子的远处,在一个村子的近处,悄不声响的绿着,长着,那么久。草走过的路,看不见足迹在哪里。村子里冯老六家一个春天没有人走过的院子,夏天的时候,草们就挤满了整个的院落。忽忽悠悠的那么高的草,都能挡了我的眼睛都能没了小月的头,就常会让我们几个累了的时候靠在破门框上纳闷原来光溜溜的院子从哪来的这么多的草。二嘎子和他爸他妈那么多年走过的脚印咋都没了呢,就是我们一棵一棵的顺着草根去扒拉,也还是找不着。
我在一个村子里走过那些年,睁眼闭眼都能看得见草的模样。真真楚楚看得清那么多草的模样,还是一棵草活在村子里的模样最安详。
在二刘家房后长着的那些节股草,被二刘割了一大捆晾在大门外。来来回回的人们都会说,这不是二刘房后的那些草吗。一个季节不露面,一棵草能找到回家的路。一个季节不露面,一坡草能找到回家的路。
可没有人知道,那些草是走过多远的路,才能够找回家。一株草回家的路,究竟有多远。
喜欢草的村人更喜欢一棵庄稼。草总是被一株庄稼嫌弃,可草似乎不计较这些,一片地稍有庄稼来的迟些,一些草闻风就会来。你一点都不用担心,乡下的一片地会寂寞会闲着。这都是因为有那些草。我一个人的想法是,乡下的一片地还是和那些草更亲近些,那些庄稼太娇贵,本来那些庄稼也是一株草。可一株草一但被人们叫做庄稼,也就开始知道挑剔土地的肥瘦。
草可是没有时间挑剔谁的,草把那些功夫都用来长成自己的模样。
早晨天刚亮,地头湿漉漉的露水,叫我跌倒叫我踩倒一大片猪毛草,在我转回来的时候,草就站起了腰身了。我的那么清晰的鞋印还在叶上梗上,那么的深刻。我挎了一筐的地瓜秧走了,走我自己的路了,这样的记忆,身后的那些草,会留下痛吗。
我不知道一株草的痛,很多事我都不知道。我不知道那些草漫山遍野的忧伤,就象到最后也不会有人能听清楚我一个人走过的那些安详与怅惘。
人割走了一茬的草,一场雨后。草就又楞楞实实的长出来了,还是先前的模样。让一个人蹲在那里恍惚,自己前几天割过的真的是这里的草吗。
我总看见那些草们在相互搀扶着走路,爬过山坡,站满河床。这有时候让我羡慕。
也就让我一个人偷偷的想,我走过的时候,有谁在远方。那么多的我看不尽望不清的风声雨声,都在草丛里弥漫。那些远去的消息,是不都故意躲在草根的深处等着那些看不见的遥望。
在我住过的这个村子里,有黄狗没去过的地方,有黑驴没到过的地方,也有我没走过的地方,一定有。在这个村子里,有那些榆树和杨树站不到的地方,也有那些大碗花和拉拉腕子花开不到地方,有,一定是有。可没有那些草不落脚的地方。房顶上,墙头上,场院里。草不用谁领路,草哪里都能找得到。
草不动声色的长着,最后把一个人的记忆掩埋。一些人对一些事的记忆,也要靠一些草的模样来辨别。庄稼只是在地垄里活跃,草就漫山遍野的奔跑。人只是在给草送行,草从来不会在人的前面跑掉。可草不和人说话,一棵草的话只有另一棵草明白。
人看着草活一秋,草看着人活一世,没人知晓草的来去。村子里的那些事和村子外的那些事大致相像,村子外的那些路和村子里的那些路也就差不到哪里去,草走着向远方,一株草比我就更早知道这些事。
还有谁能低下头来去倾听草的记性。
——(2008第6期<<读者>>原创版)
19.“一个季节不露面,一棵草能找到回家的路。一个季节不露面,一坡草能找到回家的路。”应该如何理解草“回家的路”?(4分)
20.在作者的笔下,“草”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
21.本文题目是“草的记性”,“草”到底有什么“记性”? (4分)
22.请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写得趣味盎然的?(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更名之事,原来是虚惊一场 肖鹰
8月15日,石家庄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声明:石家庄、市政府没有为石家庄市更名的规划。相关负责人还表示,“石家庄市”一名由来已久,且那些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都以“石家庄”记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若改名,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更名之事,原来是虚惊一场。此次关于石家庄更名的风波,实际点出了如何对待城名与城市历史、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话题。“石家庄市”的市名,不仅提示着这个工业城市的乡土来源,而且见证着现代中国由“村”成“市”的历史变迁。应当说,“石家庄”承载了城市的地源和历史的文脉,为市民标示出了明确的城市历史认同意指。如果轻易更名,就斩断了“石家庄市”的历史文脉,必将长久造成城市历史认同意指的空缺或混乱,其历史损失,是绝不能用“旅游开发和招商引资”来弥补的。
退一步说,一个土气而缺少历史盛名的市名就不利于城市的经济振兴吗?我们看一下深圳市这个例子。深圳市建市前,是广东省的宝安县,此县名始于公元331年(东晋咸和六年);而“深圳”地名则晚出得多,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在当地的方言客家话中“圳”是指田野间的水沟,“深圳”就因为此地渔村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大家知道,1979年中央政府决定深圳建市,宗旨就是要把它建设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窗口。为什么不用更响亮的名称“宝安”而用土气的“深圳”命名这个窗口呢?“在一条深水沟上建立一个新兴的现代大都市”,恐怕是当时选择这个素朴的市名的立意所在。不攀比,不依附,自强创新,这是我们应当从“深圳市”命名中吸取的城市精神。而且,30年来的历史证明,我们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不仅使“深圳”从水沟边的小渔村腾飞为国际化大都市,而且使我国在30年间从经济穷国成为了经济大国。
实际上,国际上的著名大都市的名称,很少是“出身名门”或有非凡的历史寓意的。相反,重要的历史名城的命名,似乎都表现出一种“因地制宜”的随意和朴素。作为第一个现代世界大都会,伦敦的市名是在公元43年由征服英伦三岛的罗马人定下的,其原名是Londinium,来源于当地居住者凯尔特人(Celts)的用语,意思是荒野地方,或者河流流经的地方。如果按照改名论者的主张,“伦敦”不仅也是一个土气的名字,而且还带着屈辱的殖民烙印,无疑早就应当更改了。但是,英国人不仅从无更改它的动议,而且始终以它作为首都的名称。为什么?因为“伦敦”见证了英国两千年来的历史风云,所以是英国的不可估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所以每一个城市的名称,都带着自己诞生之际的独特历史烙印,“历史名城”正因此具有历史意蕴。为了经济的目的,攀龙附凤,更改市名,搞假大空的“古董”市名,这种不尊重城市历史的做法,不仅不能真正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而且必将严重伤害城市文化理念和形象。城市命名是历史文化的产物,用经济这笔账,是永远算不过来的。
——(选自《光明日报》2009.8.18)
19.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作者认为石家庄市不能更名的原因。(4分)
20.“深圳”、“伦敦”这两个市名各有何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21.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改名论者想为“石家庄市”改名的原因。你认为其错误实质是什么?(4分)
22.对于网上“石家庄要不要改名”的讨论,有人觉得“好玩”,有人觉得“无聊”,而石家庄市政府却很认真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此作出回应。你认为石家庄政府的行为是否值得肯定?为什么?(6分)
2017山东省济宁市高三高考语文模拟题七、(60分)
2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9年10月11日,温的一封致歉信引起网络热议。这封致歉信缘起于一位普通读者打来的纠错电话,在接到新华社的反馈后,温家宝亲笔致信新华社,对署名讲话稿中关于岩石分类的表述进行更正,并在信中向广大读者致歉。这封致歉信一上网,就引发了网友热议。许多网友不仅为被细致和真诚的态度所感动,也为实事求是、作风严谨的作风所折服。
全面以上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猜你感兴趣:
1.山东省济宁市高三高考语文模拟题
2.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
3.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4.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5.2017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6.2017年高三语文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