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高考备考 > 语文备考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

时间: 舒淇 语文备考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其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现在的课本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少网友也跟帖表示,自己学的也是“斯人”,不知为何变成了“是人”。

这位网友查找了人教版教材1992版本、2001版本和2016版本,全部都是“是人”。

有媒体向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询问,获悉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专家说法:文献中两种写法都有,现代教材中一般是“是人”。

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到了曾获第十八届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的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汪启明教授。

汪启明表示:“现代教材一般用‘是’,但也有不少读物用‘斯’。在古代文献中,这两个字都有。普通读者不用太计较,只要不影响准确交流即可。这两个字是同一个意思。如果非要弄明白哪一个朝代多用哪一个字,哪一本书用哪一个字,需要一个一个考证。哪个字更普遍更早,相关学者可以做专门研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哪些考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困境造就人才和安乐毁灭国家两方面证明论点。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2、第一段列举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是:都经过艰苦的磨炼,最后都成就了伟业;说明的道理:困境造就人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3、一个人要成才,在客观方面要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主观上要经受精神意志上的磨炼;(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末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强调中心论点。

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如: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经过十年的磨炼,越国战胜了吴国。而吴王夫差骄奢淫逸,狂妄自大,不思进取,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频考句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要降临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的体肤饿瘦,使他们受到贫困之苦,使他们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强,增加他们所不具备的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翻译: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乐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一个人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网友吵翻了!

发帖网友表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中学课本存在几十年了,所有上过中学的人应该都背过。其中有一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自己记忆非常清晰,因为当时课上还联想到“李斯”是不是就是这个“斯人”?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有人说,课本上,甚至是古文里,从来没出现过“于斯人也”这几个字。

“难道我记错了?”这位网友查找了人教版教材1992版本、2001版本和2016版本,全部都是“是人”。

9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