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志愿填报 > 填报技巧 >

热门专业就业遇冷 网友建议先上大学后选专业

时间: 未知2 填报技巧

  毕业时,38.0%受访者发现所学专业就业情况与报考时的判断不一致

  中央民族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王晓梅毕业后,在一家制药公司已工作两年多。不过,她并没有在技术岗位工作,而是从事管理工作。王晓梅介绍,她的本科同学除了读研读博,大部分都转行了,像她这样能留在生物行业的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在美国,生物是仅次于计算机第二好找工作的专业,实际应用非常强。

  法学曾经是高考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却连续3年被亮红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研究生二年级学生王世威告诉记者,全国有600多个学校开设了法学专业,甚至包括一些专科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非常多,学校师资也是良莠不齐。

  王世威本科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曾帮助辅导员负责年级就业事务。他说,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同学们经常被拒,平均每人至少要跑10~20场招聘会,许多同学都抱怨自己选错了专业。但在经历了几次磨炼后,大多数同学基本都在几个月之后找到了工作。

  “工作好不好找,还是要看自己。要有职业规划,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就要提前朝这个方向准备,要考什么证书就去考。这样找工作的时候,有可能不是你找工作,而是工作找你。” 王世威说。

  调查显示,22.7%受访者表示当初报考所读专业是因为专业热门,23.3%受访者表示是因为就业率高。但在毕业时,38.0%受访者发现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与当初报考时的判断不一致。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孟繁华认为,专业与就业的错位是由于人才培养的长周期性所导致。理想状态下,专业设置和岗位设置本来应该具有一致性。但实际上,现在社会发展很快,4年过后,当专业学生再进入就业市场时,难免会滞后于岗位结构的新变化。这种滞后性反映出专业设置对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存在不适应性。

  46.9%受访者呼吁建立权威平台,使家长和学生能准确了解所报考专业的基本情况

  公众在报考专业时参考了哪些信息?进一步调查显示,“专业内容”(46.2%)、“就业方向”(40.0%)和“行业前景”(30.3%)是受访者在报考时了解最多的专业信息。其他信息分别为:“招生人数”(25.8%)、“就业率”(20.3%)、“学科排名”(19.3%)、“收费情况”(17.6%)、“师资力量”(15.5%)、“社会地位”(10.6%)、“投资回报率”(4.1%)等。

  其中,40.6%受访者主要通过所在高中发放的《志愿填报指南》去了解专业信息。其他渠道还有大学学院官网(18.0%)、熟人介绍(18.6%)、老师介绍(18.7%)、民间调研机构(10.0%)、学长介绍(9.01%)及其他(9.3%)等。19.6%的受访者报考前没有通过任何渠道去了解专业信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教育部门应该要求学校公开所有的办学信息,包括学校的学科专业、学科资历、学术能力以及收费情况和教育回报率等,使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能够有充分了解,有依据地填报专业。只有真正地落实信息公开,才能使学生在报考专业时不盲从。

  调查中,46.9%受访者呼吁要建立权威平台,使家长、学生能准确了解所报考专业的基本情况。37.1%受访者认为相关机构要加强专业就业情况发布。

  除了信息不对称导致人们盲目跟风外,王世威认为,学校和教育部门在设置专业时也要审慎考虑。以他所学的法学为例,他认为教育部门应该对这个学科做出一定的调整,只保留一些法学专业教学质量有保障的学校。“这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调查显示,52.6%受访者认为高校专业设置不能贪大求全,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需求设置。

  熊丙奇告诉记者,现在高校专业设置表现出严重的行政化和功利化,很少考虑是否符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是否有条件保证培养质量。不少院校采取规模化办学路线,选择办学成本低、容易开办的专业作为扩大招生的突破口,造成一些专业设置泛滥,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严重失衡。

  一名民意中国网友留言说,人们对专业和自身能力缺乏深入了解导致错报志愿的情况比比皆是,现在是改革 “一报定终身”的专业报考制度的时候了,应该允许学生享有上了大学后仍然可以根据社会发展、个人兴趣等因素重新选择专业的自由。

  调查中,44.9%受访者建议可以让学生先上大学后选专业。

53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