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广东湛江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下学期大大小小的摸底考试是检验我们复习备考成果的重要手段,虽然只是摸底考试。第二次模拟考试,通常难易程度接近高考,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2024年4月广东湛江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4年4月广东湛江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情节”在中文语汇中,用法跟亚里士多德的完全不同。李卓吾批注《水浒传》:“每于小小事上生出情节来,只是贵真不贵造。”《水浒传》三十七回:“宋江因见了这两人,心中欢喜,吃了几杯,忽然心里想要鱼藻汤吃。”李卓吾批注:“从极小极近处,生出情节,引出鱼牙主人来,妙甚。”这些都是以情节论小说的例子。
情节,只是说文章中的一个段落、一个关目、一节故事。之所以节目关目又称为情节,是因为中国文学强调情。人们一般都知道我国诗词以抒情为主,可是我国叙事文学一样重视情。或者说我国文化本来就重情。因此我们很少说“事”,总是说“事情”。李卓吾讲“从碎小闲淡处生出节目来,情景逼现”,也是由情讲节。
亚里士多德《诗学》传入中国后,我们用了“情节”这个词去译他的muthos乃是不得已的。因为我国本无他所说的那些概念,故无一相对之词汇可供对译。勉强译为“情节”自然也就引发了不少误解。
例如中国文学中情节的核心精神在于情,亚里士多德却是位绝对的理性论者。他所说的“情节”与情无关,反而强调理性的统一秩序。这个秩序既需完整,有开始、中间、结尾,又需长短适中,形成一个完美的结构,难怪他被视为美学理性论的创始人,重视秩序、大小、计算、完整等概念。可是,中国人说情节与结构,含意恰好相反。
《儒林外史》卧闲草堂本三十三回;“凡作一部大书,如匠石营宫室,必先具结构于胸中。孰为厅堂,孰为卧室,孰为书斋、灶厨,一一布置停当,然后可以兴工。”《水浒传》金圣叹评本十三回:“有全书在胸而始下笔著书者。”中国小说、戏曲若论结构,大抵如此,会从“胸中丘壑”方面立论。这与亚里士多德从剧本、剧场去谈结构长短等,可说南辕北辙。
中国人讲结构当然也有由文本上说的一面。但这属于“法”的一面,中国人总喜欢说“文无定法”,不会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拘泥。邹强说:“随事作文,不可固执。因文成事,不可板滞。”《水浒传》金圣叹评本四十三回:“文无定格,随手可造也。”这些都是例证。因此,情节乃是因情而生出许多事情、形成许多节目来的。生出,是生命形态的模拟。生命是活的,且能生出新的生命。故情节重在环环相扣,一节生出一节来。金圣叹评《水浒传》,屡用“生出”“行到水穷,坐看云起”,即是如此。如评三十回“行到水穷,又看云起,妙笔”,这样的话语,在其他评书者手中也是非常常见的。
这种“生出”的观念,导致我国小说之情节不是整体统一的有机结构,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节串生一节、环环相扣又奇峰突起的既连又断的形式,与亚里士多德的想法完全相左。
正因有这些不同,我们讲情节时,当然也就与亚里士多德所欲关联的一些东西,例如悲剧、道德实践、受难等毫无关系了。
若从戏剧的角度说,特重情节的亚里士多德悲剧观,也与我国戏剧迥异。亚里士多德不重戏景,不重唱段。我国戏剧也可以不重戏景,但非常重视唱段。
元杂剧就以唱为主,所谓旦本末本,即以正旦一人或正末一人独唱到底。第一部曲论著作,则是燕南芝庵的《唱论》,其后《中原音韵》《太和正音谱曲律》以降,论戏,均称为曲。
直到李渔的《闲情偶寄》,才在《词曲部》中分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六方面论戏剧创作。但后继者并不多,民初,吴梅才在《论剧作法》中,吸收了李渔的观念,取结构、词采、宾白科诨等,形成了一套剧作理论。
但此所谓结构等,仍与亚里士多德有极大的差距。像李渔说的结构,“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显然与亚里士多德讲的毫不相干。
为什么论剧者不会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去讲情节呢?因为中西之戏剧本来就不同。
亚里士多德针对古希腊悲剧立论,我国则至迟在宋代就不可能以“完整统一”“模仿动作”的观念去编戏。宋代演《目连救母》杂剧,连演八天以上,即已形成连台本戏的形式。到明代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则多达百出左右。每地演出时,视情况演一天、三天、七天、十天、半个月不等。戏中除了目连救母,尚穿插了许多小节目,如哑子背疯、尼姑思凡,和尚下山、匠人争席等,可以依演出之需要而调整。在传奇方面,南戏《张协状元》以来,也类似如此,一场接一场。在生、旦戏进行过程中穿插不少净、丑、末的戏。这种连场的形式,明清传奇也多如是,与西方戏剧大异。
(摘编自龚鹏程《中西戏剧观念的差异》)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亚里士多德“情节”概念的误解,是因为其《诗学》中的“muthos”在中国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而被翻译为“情节”。
B.亚里士多德从剧本,剧场去谈结构长短,而中国人讲结构则南辕北辙,侧重从“法”的一面论说,是从文本上说的。
C.吴梅的剧作理论继承了李渔的戏剧理论,吴梅的《论剧作法》借鉴了李渔的结构、词采、科诨等,形成了一套剧作理论。
D.无论是宋代的杂剧《目连救母》,还是传奇方面的南戏《张协状元》,都能一场接一场地演出,与西方戏剧有很大的不同。
2.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诗词以抒情为主,中国叙事文学也注重情感因素,而西方文学不重视情感表达。
B.“生出”即生出新的生命,金圣叹首次提出了这一文学概念,他评《水浒传》曾用到。
C.中国戏剧虽然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完全不重视戏景,但是特别重视唱段的设计。
D.李渔所论的结构涉及主题、虚实等方面,与亚里士多德讲的结构显然存在着不同。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原文中中文语汇的“情节”的内涵和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张竹坡说:文字无非情理,情理便生出章法。这指出了章法出于情理,事出于情。
B.李卓吾批注《水浒传》三十七回:从极小极近处,生出情节,引出鱼牙主人来,妙甚。
C.脂砚斋评《红楼梦》: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
D.王希廉评《红楼梦》:尤三姐公案已了结,尤二姐如何结局当接叙。直写,文情便少波折。
4.下面对原文阐述的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李卓吾“每于小小事上生出情节来,只是贵真不贵造”→以情节论小说
B.李卓吾“从碎小闲淡处生出节目来,情景逼现”→由情讲节
C.邹强“随事作文,不可固执。因文成事,不可板滞”→文无定法
D.金圣叹“行到水穷,坐看云起”→情节重模拟生命形态
5.中文语汇中的“情节”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情节”有哪些不同?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一次巡逻
王曦
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
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
队伍出发了。①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扭头看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下,赶紧答是。副营长说了声好,回过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声,很好。二班长希望副营长再说点什么,可副营长不再吭声,迈步向前走了。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印,低头默默揣测。
二班长是个寡言少语的人,喜欢把什么事都搁心里琢磨,嘴一闭,就成了石头。这点跟副营长很像。没办法,二班长就是他带出来的兵嘛。十多年前,二班长来到这个驻扎在云端的连队时,副营长是他的排长。②那时的二班长还是个高高瘦瘦的新兵,穿上松松垮垮的军装,山风一吹,活像个立在麦地里的稻草人。二班长一直待在这个连队,历经了三任连长,四任指导员。连长说,这石头可真够硬的,什么事都憋在心里,这怎么行,老憋着会出问题的。指导员说你可把心搁肚子里去吧,咱这石头外硬内软,外冷内热,是块和田玉,温的,通透着呢。
队伍沿着流经连队门前的河,溯流向山里走。十二个人,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河不大,是季节性的,还没入冬就结了冰,断流了。一断就是半年。
今天的队伍走得有点闷。带头的副营长不说话,大家都不好说话。副营长东瞅瞅西看看,很激动,像是初来乍到一样。
有什么好看的?这条路线他走了少说也上百遍了,以前没见他这么兴奋过。难道是专门来送自己的?肯定不是,二班长觉得自己还没那么重的分量。他为什么又来跟队巡逻?没听说有什么特别情况。还有他那句“很好”,是什么意思?这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二班长,他反复琢磨,没琢磨明白。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二班长脚下就有些重,有些粘,他计划的告别巡逻,被副营长搅乱了。
二班长听到细微的声音:5201、5201。出发后不久,这个声音便时不时从背后传到他耳朵里。二班长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那个列兵,二班长很满意,就像看成熟的麦子。二班长家里是农村的,他喜欢庄稼,上高原后,就更喜欢了。
③53……37,53……37,身后又传来列兵的声音,这次是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二班长连忙回头看,一看二班长就有些生气。
“护目镜胾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二班长训斥列兵。
正在仰望雪山的列兵戴上护目镜,心里却是不大乐意。列兵上高原刚满两个月,这是第二次跟队巡逻。当作战地图上那些烂熟于心的黑色三角变成了眼前座座活生生的雪山时,他才真正知道,每座山都是唯一的,每座山都是有生命的,没有谁能征服一座山。他要好好观察这些山,要为每座山都写一首诗。
二班长喜欢这个比他小了快十岁的兵。这个小孩能吃苦,爱学习,会写东西,是连里的宣传骨干,最重要的是,他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比方说前两天,列兵找二班长说,想向连里建议买架无人机。二班长问咱又不是空军,配无人机干什么用?列兵说不是打仗的那种无人机,是小型的,网上就有得卖,能高空拍照。二班长这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二班长说恐怕连里不会批。列兵说试试呗。一试,连长当场就批了。连长也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一年来,二班长跟连长的脚步跟得有些吃力。
队伍拉着手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开进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的雪山。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
副营长接着说:“守平,听说今年你要走了。”
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咕哝出一个短促的音节:“嗯。”
副营长抬头望向前方,像是在自言自语:“当年的老家伙一个个都走了,咱们早晚都有下山的一天,今年我也要走了。”
二班长现在真的明白了,原来这次巡逻,副营长也是来告别的。
队伍在这里休整。二班长走到连长跟前,叫列兵过来。列兵蹦跳着跑过来,像只雪地里觅食的藏羚羊。二班长说:“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列兵双手撑住膝盖,边大口喘气边答是。二班长说:“程志,报告当前位置。”列兵有些为难地看着自己的班长。二班长说:“你一路上嘟囔什么呢?”列兵立即明白了,赶紧回答:“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二班长骄傲地看看连长。连长黑着脸,没什么表情。二班长让列兵走开。二班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吗?”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二班长笑了,放心地走去副营长那边。
列兵觉得班长今天有点怪。班长不守规矩,摘掉了护目镜和防寒面罩。班长还脱了手套,抓一把雪往嘴里塞。班长不再是冷冷的班长。班长笑了,有些羞涩,有些傻气,憨憨的,像一块开花的石头。
④再次上路,队伍仍旧那么走着,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亳原寂静无声。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副营长话少,队伍出发时副营长跟二班长交流不多,只是简单问候,但一声“好”和“很好”都饱含着情感。
B.列兵是第二次跟队巡逻,他有新奇的体验,他眼中的景象能引发诗情,他对眼前的每座山都熟悉,倍感亲切。
C.列兵是新一代士兵的代表,能吃苦,爱学习,并且很有想法,他想买架无人机的建议得到了连长的支持。
D.当二班长询问连长列兵能否留在山上的时候,连长说他话多,用“谁还能撵他不成”来表达对列兵的认可。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写巡逻途中作战靴踩在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山谷的寂静。
B.句子②运用叠词“高高瘦瘦”“松松垮垮”和“麦地里的稻草人”的比喻,写出了二班长当年的瘦弱。
C.句子③中“53……37”承接前面的“5201”,一起为后文“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的回答做了铺垫。
D.句子④与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形成对比,“不急,不慢,不停歇”“紧凑”表现出队伍的训练有素和战斗力。
8文章是如何塑造二班长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5分)
9.文章标题“最后一次巡逻”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曹操既得荆州,顺流东下,遗孙权书,言:“治水军八十万众,与将军会猎于吴。”张昭等曰:“长江之险,已与敌共。且众寡不敌,不如迎之。”鲁肃独不然,劝权召周瑜于鄱阳。瑜至,谓权曰:“操托名汉相,实汉贼也。将军割据江东兵精粮足当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险,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周瑜也。瑜请得精兵五万人,保为将军破之!”权曰:“孤与老贼誓不两立!”因拔刀砍案曰:“诸将敢复言迎操者,与此案同。”竟败操于赤壁。
(选自《智囊·识断卷》,有删改)
材料二: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注]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选自《资治通鉴·汉记五十七》,有删改)
[注]刘豫州,指刘备,其曾任豫州牧。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将军割据A江东B兵精C粮足D当为E汉家F除残去秽G况操自送死而可H迎之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遗孙权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词义相同。
B.周瑜,字公瑾,东吴名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述了他的形象
C.举,这里指拿、用,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词义不同。
D.诚,这里指如果,与《陈情表》“愿陛下矜愍愚诚”中的“诚”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顺着江水东下,写信给孙权,约定要和孙权一起来打猎,当时张昭等人震慑于曹操水军的声势而主张迎接曹操。
B.在听了周瑜的分析之后,孙权对曹操的进犯心里有了主意,他用砍断桌子角的方式表明了坚决抵抗的态度,禁止归顺曹操的言论。
C.面对诸葛亮的激将法,孙权以反问刘备为何不投降来进行回击,后来表明了要和刘备共同抗曹的决心,但也关注了刘备新近战败的情况。
D.诸葛亮向孙权提出了联合抗曹的建议,并且预计到曹操战败后将形成三方鼎足而立的局势,孙权听后非常高兴,就去与其部属商议。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险,不习水土,必生疾病。(4分)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得复而为之下乎!(4分)
14.周瑜和诸葛亮对孙权的劝说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
欧阳修
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
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武牙滩①。
野花零落风前乱②,飞雨萧条江上寒。
荻笋时鱼③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
[注]①青草渡与武牙滩均为峡州境内地名。②乱,这里有飞舞之意。③时鱼,即鲋鱼,为名贵食用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联回忆,诗人深情赞美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中”回到峡州。
B.颈联写景,到了冬天,峡州野花飘落,一片狼藉,江上飞雨,让词人特别感伤。
C.尾联抒情,诗人在享用当地物产的美味时,想起了好友,遗憾不能与好友共享。
D.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首联点明了题意,中间两联承接自然,尾联富有情味。
16.本诗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都写到自己的“迁谪”,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有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相似的含意。
(2)李商隐《锦瑟》中,化用庄子典故和借用鲛人传说的分别是“______”和“______”,诗人以此来寄托情思。
(3)小明在某地旅游时亲耳听到了猿猴的叫声,感觉有些悲戚。小明想起古诗文中猿的形象常常与愁、悲有关,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锦鲤》的服装设计借鉴水墨画的写意留白,为了营造水中的失重感,尝试数十种面料后选用了轻薄、柔软的中式丝绸,力求让裙摆呈现出“(①)”的姿态;《瓷影》的服装则汲取了青白釉的“青”“白”两种传统色,凸显其“(②)”的特点,展现出大繁若简的东方美学;《只此青绿》的服装在裙型上以层叠感形成山峦层叠之势,色彩则提取《千里江山图》中的石青与石绿,舞者的 A ,姿态优美,呈现出清雅境界……在这些作品中,美学的构建不只是对古代服饰、色彩的模拟还原,更注重的是“写意”“传神”,融入现代表达,进而呈现出“ B ”的意象,用东方审美打动观众。
舞剧《咏春》中融合了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和香云纱染整技艺。创作过程中,我们深入岭南地区,寻找传统的香云纱作为舞者的服装面料。香云纱面料本来柔软,但经过数遍手工处理后,再伴随草、木、泥、水等自然作用,面料增加了韧性,“(③)”。香云纱具有 C 的特点,与咏春拳所传递出的“(④)”的精神是一致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精神”与文中加点的“精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她最近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精神上的负担加重了。
B.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
C.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显得分外精神,好不有趣。
D.新年伊始,大家都在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20.下列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①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②素肌玉骨 ③柔软却有身骨 ④扶弱小,以武辅仁
B.①柔软却有身骨 ②素肌玉骨 ③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④扶弱小,以武辅仁
C.①柔软却有身骨 ②扶弱小,以武辅仁 ③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④素肌玉骨
D.①素肌玉骨 ②扶弱小,以武辅仁 ③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④柔软却有身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冻雨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天气条件,即从高空到地面存在着“冷—暖—冷”的大气层结构。当较强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这会使 ① ,还会使近地层气温骤降,从而形成“冷—暖—冷”的大气层结构。于是,高层云中的冰晶和雪花下落时,会进入一个比较深厚的暖层,冰晶和雪花完全融化成液态雨滴,继续下落又会进入低于零摄氏度的冷层,此时的雨滴不会冻结而是成为过冷雨滴,当过冷雨滴遇到冰冷的物体,就会迅速冻结,形成冻雨。
② ,冻雨给电力、交通和农业等带来的危害将更为严重。冻雨冻结在电线上,容易导致电线绷断;冻雨造成的道路结冰,会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冻雨造成的农田结冰,会冻伤农作物。为防范冻雨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公众在冻雨天气发生后, ③ 。若必须外出,应采取必要的防寒保暖和防滑措施,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步行外出时要保持与车辆的安全距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商君书·更法》中说“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意为“成就大业的人不要去同众人谋划”,这启示我们,很多时候要敢于坚持自我,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而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生活中人们也常说为人处世、干事创业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4月广东湛江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汇总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侧重从‘法’的一面论说,是从文本上说的”不属于“中国人讲结构则南辕北辙”,应该属于两者类似的方面。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并梳理分析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而西方文学不重视情感表达”说法绝对。B项,“金圣叹首次提出了这一文学概念”于文无据。C项,“中国戏剧虽然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完全不重视戏景”不合文意,原文是“我国戏剧也可以不重戏景”。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特定概念内容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C项,说的是贾宝玉这样的人,在真实的生活中也许并不存在,最不能体现中文里“情节”的特点。A项,阐述了中文里“情节”重情的特点。B项,阐述了中文里“情节”的含义,“情节”是文章中的一个段落、一个关目、一节故事。D项,阐述了中文里“情节”环环相扣、不断“生出”、富有曲折波澜的特点)
4.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情节重模拟生命形态”推理错误,应是“情节重在环环相扣,一节生出一节来”。
5.①中文语汇中的“情节”只是说文章中的一个段落、一个关目、一节故事,与亚里士多德所欲关联的一些东西,例如悲剧、道德实践、受难等毫无关系。
②中文语汇中的“情节”核心精神在于情,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情节”与情无关,反而强调理性的统一秩序。
③中文语汇中的“情节”讲“文无定法”,形式既连又断,不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讲究整体统一的有机结构。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并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首先通读材料,梳理有关“情节”的内容;然后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不同;最后概述答案,分点作答。
6.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他对眼前的每座山都熟悉”曲解文意,原文是“当作战地图上那些烂熟于心的黑色三角变成了眼前一座座活生生的雪山时,他才真正知道,每座山都是唯一的,每座山都是有生命的,没有谁能征服一座山。他要好好观察这些山,要为每座山都写一首诗”,可见他熟悉的是作战地图上的山,对眼前的真实的山并不熟悉。“倍感亲切”于文无据。
7.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特定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句子④与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形成对比”分析不当,句子④呼应了第五自然段的内容,不“与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形成对比”。
8.①正面描写。如对副营长来巡逻动机猜测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二班长的外冷内热和细心;如对列兵的训斥和询问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二班长对士兵的严格要求和细心关爱。(2分)
②侧面描写。如通过连长眼中的“石头”印象和指导员眼中的“和田玉”形象,表现出二班长表面寡言少语,实则外硬内软;通过列兵眼中班长摘掉了护目镜和防寒面罩、往嘴里塞雪的“有点怪”的形象,表现出班长对岗位的深情留恋和不舍。(3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小说,梳理有关二班长的内容;然后结合内容,分析文章塑造二班长形象的手法;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9.①“最后一次巡逻”指二班长退伍前最后一次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巡逻,跟山口告别;也指副营长退伍前特地最后一次跟队巡逻,与战友告别。
②“最后一次巡逻”蕴含着戍边事业和精神的传承,二班长和副营长要退伍了,但列兵已经成长起来了,戍边事业后继有人,戍边精神不断传承。
(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小说标题意蕴的能力。首先通读小说,理解“最后一次巡逻”的表层含意;然后深入探究,分析“最后一次巡逻”的深层意蕴;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10.BD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将军割据江东,兵精粮足,当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句意:主公占据江东,兵精将广而粮草充足,应当为汉室除去奸贼,再说曹操现在正自寻死路而我们哪有归顺他的道理呢?
1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
A项,两句中的“遗”词义不同,前者为“送、给予”,后者为“放弃、遗弃”。
B项,解说正确。
C项,“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词义为“全、尽”,与文中加点的“举”词义不同。
D项,“愿陛下矜愍愚诚”中的“诚”词义为“诚意、诚心”,与文中加点的“诚”词义不同。
12.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约定要和孙权一起来打猎,当时张昭等人震慑于曹操水军的声势而主张迎接曹操”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是曹操要与孙权交战,东吴的张昭等人认为曹操兵力强大,主张投降曹操。
13.(1)中原地区的曹军,长途跋涉来到南方(偏狭的江湖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病。
(“中国”“江湖之险”“习”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2)如果大事不成,这就是天意,怎么能再屈居于曹操之下!
(“济”“安”“为之下”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关键词。
第(1)句关键词:中国,中原地区;江湖之险,险之江湖,陆地偏狭的江湖地带,这里指南方;习,习惯、服。
第(2)句关键词:济,成、成功;安,怎么;为之下,屈居于曹操之下。
14.①都强调了抗曹的正当性:周瑜说曹操是汉贼;诸葛亮用激将法劝孙权向曹操称臣,并说刘备是皇室后裔,不可能臣服曹操。(1分)
②都分析了曹操的劣势,帮助孙权树立信心:周瑜认为孙权占有地利,曹操北有后患,远道而来不服水土;诸葛亮认为刘备、刘琦还有实力,曹操远来疲敝,不习水战。(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并概述文章特定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操托名汉相,实汉贼也”“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况刘豫州王室之冑,英才盖世”“今北土未平……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逼兵势耳,非心服也”等内容,分析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曹操取得荆州后,顺流东下,写信送给孙权,说“将率领八十万水军,与将军您在东吴交战”。东吴的张昭等人说:“我们所凭借的只有长江天险,曹操取得荆州后,长江天险已经成为敌我双方所共有。再说敌众我寡,双方兵力悬殊,不如投降曹操。”只有鲁肃不这样认为,他劝孙权立即召回在鄱阳的周瑜商议大计。周瑜赶回后,对孙权说:“曹操虽名为汉朝丞相,其实却是汉朝的奸贼。主公占据江东,兵精将广而粮草充足,应当为汉室除去奸贼,再说曹操现在正自寻死路而我们哪有归顺他的道理呢?请主公听我详说平曹的计划。现在北方并没有完全平定,关西的马超和韩遂,是曹操的后顾之忧;如今曹操竟舍弃善战的骑兵,而想与擅长水战的吴军在水上决战;再加上现在正值隆冬时节,马草军粮的补给都不方便;中原地区的曹军长途跋涉来到南方(偏狭的江湖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病。刚才所列举的,都是曹操用兵的不利情况。周瑜请求主公给我精兵五万人,我保证会击败曹操!”孙权听了周瑜这番话后说:“我与曹操这老贼势不两立!”说完抽出宝刀砍断桌子一角,说:“诸位再有敢说归顺曹操的,就会和这桌子同样下场!”后来东吴果然在赤壁打败了曹操。
材料二:
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对孙权说:“如果将军能以江东的人马与占据中原的曹操相抗衡,不如尽早与曹操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早点解除武装,向他称臣!现在,将军表面上服从朝廷,而心中犹豫不决,事情已到危急关头,却不果断处理,大祸就要临头了。”孙权说:“假如真像你说的那样,刘备为什么不向曹操称臣?”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壮士,还坚守节义,不肯屈辱投降;何况刘备是皇室后裔,英雄才略,举世无双,士大夫们对他的仰慕,如同流水归向大海。如果大事不成,这就是天意,怎么能再屈居于曹操之下!”孙权勃然大怒,说:“我不能拿全部吴国故地和十万精兵拱手奉送,去受曹操的控制。我的主意已定!除刘备以外,再没有能抵挡曹操的人;但刘备新近战败之后,怎么能担当这项重任呢?”诸葛亮说:“刘备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大败,但现在陆续回来的战士和关羽的水军加起来有一万精兵,刘琦集结江夏郡的战士,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经疲惫,听说追赶刘备时,轻骑兵一天一夜奔驰三百余里,这正是所谓‘强弩射出的箭,到了力量已尽的时候,连鲁国生产的薄绸都穿不透’。所以《兵法》以此为禁忌,说‘必定会使上将军受挫’。而且北方地区的人,不善于进行水战;另外,荆州地区的民众归附曹操,只是在他军队的威逼之下,并不是心悦诚服。如今,将军如能命令猛将统领数万大军,与刘备齐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军。曹操失败后,必然退回北方,这样荆州与东吴的势力就强大起来,可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势。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今天!”孙权听后非常高兴,就去与他的部属们商议。
15.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一片狼藉”理解错误,诗句意思是“即使是冬天,峡州也有野花迎风起舞”;“特别感伤”不符合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16.①本诗写自己被贬官到峡州,虽然厌恶那里的习俗,但对那里的山光水色颇有兴味,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
②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迁谪”,是由琵琶女演奏悲愤的琵琶曲引起的,诗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流露出的是一种被贬后的愤懑之情。
(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首先通读这首诗歌,理解大意;然后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分析鉴赏“迁谪”蕴含的不同感情;最后组织答案,概述作答。
17.(1)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3)示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示例二: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示例三: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给分。
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语境,通过语境来确定要填写的语句。
第(1)题,需关注“也表达了相似的含意”等关键信息;
第(2)题,需关注“化用庄子典故和借用鲛人传说”等关键信息;
第(3)题,需关注“小明想起古诗文中猿的形象常常与愁、悲有关”等关键信息。还要注意默写不能多字、漏字和错字等。
本题易错字:(1)跂,博;(2)晓,沧;(3)示例一,啸,渚;示例二,猱,援;示例三,冥。
18.A举手投足(一举一动)
B形神兼备
C刚柔相济
(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举手投足:举一下手,放一下脚,比喻一举一动。B形神兼备:形态和神情都具备了,形容形态和神情都刻画表现得很充分。C刚柔相济:强硬与柔和互相配合,互为补充。
19.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境中词语意义和用法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精神”意为“宗旨”“主要的意义”,D项“精神”的意义和用法与此相同。
A项,“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
B项的“精神”意为“表现出来的活力”,这里可以理解为“精明、机警”。
C项的“精神”是形容人或物活跃,有生气。
20.A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理解文段大意和所要填人的四个语句的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分析要填入括号内的语句,最后进行选择判断并验证答案。
21.①暖空气被抬升
②与普通雨雪天气相比
③一般应尽量减少外出
(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段,理解大意;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给的提示语;最后根据要求,概括答案。
22.示例:冻雨之所以能够形成,(2分)是因为从高空到地面存在着“冷—暖—冷”的大气层结构。(3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段,读懂大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内容;最后梳理答案,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简要作答。
23.【写作提示】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材料第一段引用《商君书·更法》的言论,并进行了阐释,还指出这启示我们,很多时候要敢于坚持自我,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材料第二段引用俗话“一个好汉三个帮”,并指出生活中人们也常说为人处世、干事创业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材料引导我们在为人处世、干事创业、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评论和意见,学会倾听;但敢于追逐梦想,敢于坚持自我,有独立思考能力,不盲从,为梦想和目标而不懈努力。
参考立意:
①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
②学会倾听,但要有独立思考能力;
③不盲从,为梦想努力;
④敢于追逐梦想,敢于坚持自我。
(二)写作任务和要求
1.确定立意
写作必须紧扣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立意不准确的,不能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2.结合材料
材料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所体现,有概述或分析,要由材料引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3.明确文体文体不限,自定文体,但要有文体意识,选择使用什么文体,就要符合相应的文体规范。
高三一模二模哪个含金量高?
高三的一模和二模都是非常具有含金量的,但相对来说高三一模的含金量更大。“一模”、“二模”主要模拟高考的仿真性考试,在知识、能力的考查上都比较接近高考,很大程度是为了检测考生的复习漏洞、能力弱项等。因此,这两次考试对考生的查缺补漏以及答题习惯、答题技巧改进非常重要。一模是学生们第一次进行模拟考试,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高考的备考氛围,无论是在准备考试阶段,还是在考场内,或是在考试结束后,每个阶段都有助于考生去提前适应高考、端正考试时的乐观心态。
高三的一模二模对于高考参考价值大吗?
高三的三次模拟考试对于考生来说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模二模的考试成绩是高考志愿的重要依据。报志愿不仅要改变命运更重要的是要对孩子的命运和未来负责,从上学期期末到一模二模高考孩子处于不断进步状态,还是有起有落,还是起色少,波动大,这些都是高考志愿填报必须考虑的因素。
一模二模成绩可以反映学生的实力和水平。学生一定要通过模拟考试的排名调整自己下一步的复习计划和复习心态。学生应通过模拟考认真分析自己的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认真查找自己的失分点并找到弥补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