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公职考试 > 公选领导 > 公共基础知识 > 政治知识 >

科学发展观考点讲解

时间: 焯杰2 政治知识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各项繁重任务中,发展处于首要的和核心的地位。任何国家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必须切实解决发展问题。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的目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做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各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于数量的增长。要充分运用我国的体制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以及国外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有利因素,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发展又必须是可持续的,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实现我国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认真贯彻落实。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不能强求一律,搞齐步走、一刀切。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快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是有利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项要求”、“九大目标和任务”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六项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以上就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公选考试政治基础知识科学发展观考点讲解,欢迎大家学习!

6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