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面试指导 >

公务员面试如何破题 公务员面试破题技巧

时间: 谢君2 面试指导

  公务员面试破题技巧

  建议不要纠结于题面的“怎么办”或者“怎么看”来构架答案。这种融合了人际关系、综合分析的融合题,既要讲自己怎么看,也要讲自己怎么办。用属性分析法来作为立论框架,就很巧妙地把“怎么看”与“怎么办”结合了起来:第一,从思想观念层面来看,这一现象确实反映出单位里部分同事存在着不注重节约、文明自律意识不强的问题,这与我们当前倡导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和可持续发展都是相悖的,也有损单位形象,会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所以应该在单位里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引导和教育,也可以张贴提醒标语做出提示。第二,从制度监管层面来看,说明我们的办公室管理制度不够细化、健全,或者是落实不到位。同时,为了在单位里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倡导环保节约,可以出台激励制度,可以进行环保节约先进办公室、个人的评选。第三,从技术层面来看,当前节能环保的技术手段日益增多,可以向单位领导请示,对办公室照明设备进行技术升级换代,使用智能感应节能灯,无需开关,智能控制。

  此题的作答中,我们把“投入层面”省去了,用抓主要矛盾的思路只讲了其他三个层面。另外,此题在结尾,还可以加入带有“自我认知”成分的表态界定:总之,我自己一定会从自身做起,把这些细节做好。

  我很不赞同一些培训机构和老师让考生讲一些“万金油”话语,此题中已经清晰说明:“单位里存在着不节约的现象”,这就是既定事实,就是不节约。考生就不要从情节假设的思路出发,去讲“同事是不是工作繁忙一时疏忽而忘记关灯”云云,就算讲也顶多是一句带过,千万不要展开来。我们要尊重这种题目给我们给定的前提条件。如果此题中没有前半句里的“存在着不节约的现象”,那我们就可以展开更加开放的讨论,比如:为什么同事们缺乏责任心、人浮于事等等。

  技法二:主体角色分析法

  例、 城管执法易引发矛盾,时常有恶性事件见诸报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你怎么看这一现象?

  开篇的表态我们可以说:的确,相关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该如何有效解决城市治理相关难题,这是一个重大课题。

  很多考生可能会误会,认为此题的主题分析法就是从“城管”、“商贩”这两个主体展开讨论,讲一讲城管部门如何做到人性化,做到文明执法,提升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再讲一讲商贩也要守法经营,配合城市管理云云。这样答题,还是没有跳出原有套路,而且从知识点本身——城管执法问题来说,类似你追我躲的“猫鼠游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此,该题的主体分析法需要我们把视角放得更大、更宏观,看到这社会现象的来龙去脉和社会涉及面。大家试想,某地段有商贩聚集,这就反映了该区域的群众有购物需要,有对市场的需要。这与商贩要依靠经营来谋生以满足自己和家庭生存发展的需要共同构成了这一现象的逻辑前提。那么,这个现象的标本兼治就需要从解决好这个前提入手才行!一方面,要考虑到商贩们的生存发展,一方面是群众的现实便利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引出“城管”以外的其他部门了。首先,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就要长远规划、科学规划,要以人为本,考虑到群众的便利与生活需要,在居民区、公共场所(如医院、学校、写字楼)等周边要配套市场设施。其次,市场有了,就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依法监管,做好市场管理。如果商贩售卖食品,就涉及到食品安全工作,相关部门就又跟进监管。因为是合法市场场所,环卫部门则跟进做好卫生环境的服务管理……可见,城管执法中的难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和谐地解决,单靠城管部门是不够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联动,考验的是一个城市的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和综合服务管理能力。

  上述思路,是把城管执法这个现象从执法语境中提升到了社会宏观视角来看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为什么商贩叫苦,城管也叫苦?那是因为商贩也好、城管部门也好,都是在为一些城市的滞后的、不科学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能力与管理服务方式埋单。

  技法三:关键词分析法

  例、你的工作很琐碎,压力很大,而领导看不到这些琐碎的工作,还不断给你增加了新任务,你的压力更大,该怎么办?

  首先提炼题干中的关键词:琐碎、压力大、领导看不到、增加新任务压力更大。我们依次对这四个关键词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琐碎”:(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负面感情色彩,所以首先要把这种负面情绪破掉!)基础工作都比较具体细致,涉及到方方面面。一方面,我们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的具体落实者和执行者;另一方面,我们的工作直接面对群众,既是群众利益的捍卫者、维护者,又要把群众意见和呼声下情上达。因此,基层公职人员的工作看起来细小,但关系重大。群众利益无小事,工作中的不认真、小小懈怠,就可能导致群众利益受损,就可能损害政府形象。所以,再细小的事情也要严谨、认真地对待。

  “ 压力大”:(养成正面回应题干信息的好习惯)1、的确,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会使我们在工作中感到压力。工作搞不好,既有来自领导和同事的压力,也有来自工作对象、群众的压力。2、要正确对待压力,正所谓“有压力才有动力”,我会用压力来鞭策自己,促使自己努力解决工作中的难题。3、我会积极缓释和化解压力,通过向老同志请教,自己加班加点多摸索,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把问题解决掉。

  “领导看不到”:一方面,我们做工作不是做表面工作,做给领导看,不能有形式主义作风。另一方面,工作中要做好上下级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作为下属,要把领导安排的工作的进展情况向领导沟通汇报,以便于领导部署全局工作时作为决策参考。

  “增加新任务压力更大”:(注意其中体现出来的“两步阶梯式”思路)首先,我会按照轻重缓急来统筹安排一下,争取提高效率、加班加点完成。其次,如果实在是任务量超过我的工作能力,本着对单位工作责任的原则,我会向领导请示,请求增派同事来协助我一起完成。

  本题甚至可以忽略“结尾”,即最后一个关键词分析结束即告本题作答完毕。

  技法四:AB式框架法

  1、基本AB式框架法:讲A、讲B、A+B;

  2、完整AB式框架法:讲A、讲B、有A无B/A对B的意义、有B无A/B对A的意义 、A+B;

  3、复式AB式框架法:讲A(讲A中的a、b)、讲B(讲B中的a、b)、A+B。

  例、有的人说我们的工作要让百姓无话可说,有的人说我们的工作要让百姓畅所欲言,你怎么看?

  此题的题干结构简单,应使用第1种或第2种框架法。在第1、第2这两种框架法中的取舍,主要是看A与B之间是否有明显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影响、相互为前提、相互为条件等关系。如果没有明显的相互密切关系,就按照第1种基本式来梳理答案。

  表态:这两句话都是有道理的,需要我们从中提取对工作具有指导性的启示。

  讲A:“要让百姓无话可说”,是指要对工作精益求精,高标准、严要求,尽职尽责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履行使命,提升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满意度。

  讲B:“工作要让百姓畅所欲言”,是指我们的工作要接受老百姓的监督和批评,多倾听群众意见,开门纳谏,要把群众意见纳入政府决策中来,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为次,我们需要畅通群众意见表达渠道,完善和健全群众意见表达与反馈机制,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A+B:总之,就是要贯彻、践行群众路线,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技法五:分情况法

  例、 你正在单位会议上作报告,突然有同事站起来指出你的报告与工作小组研究结果不符。这时你怎么办?

  相比上一题,本题需要使用两次分情况法。作报告被人打断,而且矛头是指向自己的,这个时候我到底该怎么办?是继续作报告还是别的,就要使用分情况法了:我会和这位同事沟通,可否让我把报告作完,再行研究讨论他所反映的问题。如果他同意,我就先把报告作完;如果他不同意,我就请示会议主持人或在场领导,请求作出指示。

  不论是继续作报告还是先讨论核实,都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那就是他反映的问题是否为真,这就需要第二次使用分情况法了:研究核实之后,第一,如果真的是我的报告与小组研究结果不符,我首先要向单位、向大家致歉,承认自己工作中存在疏漏,或者查找疏漏出在哪里,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严谨细心。第二,如果是误会,那就做好沟通,消除误会,对同事给自己的工作提出意见要表示感谢,也要正确认识,都是为了把工作搞好。

  技法六:触本深入法

  例1、每年春运都会出现“一票难求”,有群众理解,有群众抱怨。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例2、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宁愿留在一线大城市里当“蚁族”,也不愿返回家乡或是去基层地区去发展。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上述两道题看似讲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社会问题,但使用触本深入法来揭示其本质原因时,却殊途同归:此问题/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我国客观国情——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的现实存在。这正因为认识到这一根本原因,我们在回答上述两道题时就会出现更加理性的结论:

  第1题,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现象还会持续,因为我们不可能按照春运期间的峰值来进行铁路建设,此问题只能努力缓解,很难消除。我们要通过大力推进铁路建设、公共交通建设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也要通过城镇化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

  第2题:正因为这种现实国情的客观存在,所以对这些做法要理解,不能过分苛求。只有通过发展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到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是治本。

  触本深入法之外的部分,例如第1题中的原因分析、铁路部门本身的一些对策建议以及此类题答题框架的展开;第2题中涉及到的大学生、教育方、基层地区政府等角色的分析,以及该题的答题框架等,都将在本书后述题型介绍中完整阐述。

  理性而坦率地讲,触本深入法的确需要考生储备大量社科、时政热点知识,该技法是六大技法中最难以一蹴而就掌握的,需要辅之以较为系统的社会热点学习。

  公务员面试破题技巧

  国家公务员面试主要采用结构化面试形式,而结构化面试是指通过考官与应试者双方面对面的信息沟通或行为观察,评价应试者是否具备与职位相关的能力和个性品质的一种人事测评手段。要想在面试中取得优异成绩,需要熟练了解国考结构化面试题型,并且需要掌握每种题型的相关技巧。

  国考面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符合空缺岗位要求的工作人员,考官的焦点是选出与岗位最匹配的人,并判断考生回答的真实性和针对性。针对这些,考

  生需要具备的技巧或策略有:个性化(反套路)答题,在面试过程中展现出自己与职位的高度匹配性。从历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的考情来看,结构化面试主要有以下题型:背景性问题、智能性问题、意愿性问题、知识性问题、行为性问题以及情境性问题;主要考察考生以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意识与技巧等,下面分别将这几类能力考察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技巧做一个总体梳理:

  1、综合分析类

  综合分析类常被考生视为最难的一类题型,在历年国家公务员面试中,综合分析题一般作为第一题出现。所谓综合是指在头脑事物的各个部分或

  各种特征联合为整体,然而分析则是在头脑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综合分析类主要包括时政类和哲理类。解题步骤主要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落实观点。综合分析题的答案要点一般都比较多,考生在答题时就要注意逻辑顺序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2、言语表达类

  语言表达类题目是指针对不同的听众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风格,将自己的思想明白无误地、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让听众接受并能引起反响的能

  力。需要掌握以下技巧:理解他人的意思;口齿清晰;具有流畅性;内容有条理,富于逻辑性;他人能理解,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用词准确、恰当、有分寸。

  3、应变类

  应变类试题是国家公务员面试题型中最灵活的一类,要求考生立刻解决假定情况下的突发事件和紧急状况,着重考查两点:一是应变能力,二是处理

  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马路上发生油罐燃烧,群众恐慌,这时你该怎么处理?”在回答这类试题时,关键技巧就是要入情入境,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4、计划组织协调类

  计划组织协调类题目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宣传类、调研类、会议类、接待类、培训类和活动类,解答思路基本差不多:首先通过目标破题,其次可以采用要素分析法,即时间,地点,人员,物品等,也可以将其流程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来解答,也可以将两种思路进行融合。

  5、人际交往的意识与技巧类

  人际类题目常会假定一个人际交往的情境,比如误会、冲突或矛盾,要求考生“入情入境”对矛盾中的人际关系进行处理,要想回答好此类题,就必

  须了解一下技巧,首先,从题目设定的“角色”出发,通过合理的行为及措施,有效化解矛盾或冲突,从而使人际关系能够得到维持。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少从别人那里挑毛病。

  公务员面试必考题每日一练

  现在有人说熏制腊肉污染环境,群众认为不会,现在社会发展很多东西都污染环境,并不是因为熏腊肉污染环境,针对这个现象,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熏制腊肉中国传统美食,很多人喜欢这种食物。而现在有人说熏腊肉污染环境,群众则认为不会,认为现在很多东西都在污染环境,而不是单单因为熏制腊肉造成的,对此,我们全面客观地去分析这件事情。

  首先,群众认为熏腊肉不会影响环境,说明群众只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自身环保意识不强,由于缺少相关方面的知识,没有意识到熏腊肉真的会污染环境;

  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熏腊肉工艺,从取材、熏制等环节确实对现在环境污染存在一些影响,但熏腊肉往往时间较为集中,多集中在节日前后,到底对环境有多少影响,我们还不得而知,有待考量。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很多重污染企业对当地环境的污染,这些影响却实实实在在的。一旦,我们只是光指责群众熏制腊肉,而不去抓那些重污染源,群众这方面肯定对我们政府不会满意,质疑政府的公信力,也不利于将来政府工作的开展。这也说明我们一些地方政府工作不细致,不严谨,思考问题缺乏理性思维,缺乏科学思维。

  其实,认为熏腊肉污染环境或者是不认为熏制腊肉污染环境的观点,虽然在此问题上,看法不一致,但都希望我们未来的生活环境能够得到改善。基于此,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建议:

  第一,熏制腊肉污染这一问题应该跟群众解释清楚,让相关专家出具熏制腊肉产生污染的相关依据;同时在保证腊肉原有风味、品质的基础之上,在熏制环节进行环保处理,以解决熏制腊肉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第二,加大资金投入,以及专业的环保队伍的建设,对所在区域环境问题进行排查,将其他的污染源头一一查明清楚,并通知相关责任人,按照相关条例限期整改。整改不能有畏难情绪,不能抓小放大,要做到科学、全面、客观。

  第三,建立环保举报平台,利用大数据比对,对于日常污染以宣传为主,让群众逐步形成环保意识;对于污染重灾区,而是要依据2015年新《环境法》,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最后,环境保护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每个行为都会影响周围的环境,只有全民保护,才会最终全民收益。
看过“公务员面试破题技巧”

8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