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面试预测题目及答案
国家公务员面试预测题目(一)
【参考解析】
太原提前供暖的事情终于解决了,热力公司在多种攻势之下,招架不住了,张开了道歉的尊口。不过,这种媒体逼着、百姓闹着、发火的问题解决真的是公益事业的温暖吗?很显然,这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假如只是百姓的闹着,热力公司会否同意?假如只是媒体的逼着,热力公司会否败阵?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的“一天7个电话”。这场供暖的胜仗,不是百姓打的,不是媒体打的,而是打的。一天之内给热力公司老总打了7次电话。如果不是的发火,这样的温暖还能到来吗?
我们为“一怒为百姓”“一怒为供暖”而感动。我们需要更多把百姓的小事当成大事的官员,我们需要更多官员能够为了百姓而发怒。可是,介入市场真的没有问题吗?
供暖是市场行为,热力公司是一家企业。有没有权力去干扰市场,有没有权力去干扰企业的经营?其实,的手原本不该干扰市场。可是,他又不得不干扰市场,他不去干扰市场,市场就会欺负百姓。这才是最尴尬的地方。
今年与往年不同,无论是哪个地方,都因为寒冷的提前到来,百姓都已经不能“坐在艳阳里幻想”了。这个时候,热力公司是不是需要启动提前供暖的程序?答案是一定的,供暖不能看时间,而应该是看天气。不过,全国各地的供暖公司都没有看天气。都出现了不愿意提前供暖的情况。这是为何,根本原因在哪里?
问题出在了市场的垄断经营之上。对于一个小区的居民来说,他们是不能选择热力公司的。在一个城市里或许有两家以上的热力公司,可是对于一个小区来说,他们只能和一家热力公司合作,这就是事实上的垄断。热力公司不需要考虑百姓的感受,你用也得用不用没有其他的公司能取代。这才导致了“一天7个电话逼供暖”的尴尬。
让政府的归政府,让市场的归市场,才是最好的办法。
就像香港的供电一样,政府只是编织了一个供电网络,而市民是有选择权的,想用谁家公司的电就用谁家公司的电,服务想不好都不行,服务不好就直接导致客户的减少。那么,我们的供暖是不是也能考虑这样的办法?政府只负责编织供暖管网,而引进更多供暖公司,小区的供暖管网和热力公司的热力管网完全对接起来,用谁家的,就打开谁家公司的阀门。百姓想用谁家的暖气就用谁家的暖气,热力公司也就没有了霸气。
当供暖市场打破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的时候,就不需要一天给老总打7个电话了。供暖的问题,终究需要市场的成熟来解决。
国家公务员面试预测题目(二)
【材料】
“我们初步算了一下,与往年相比,今年全村办酒席的场次减少了85%左右,为老百姓直接节约资金300余万元。”天保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德明告诉记者,为村民节约如此之多份子钱的,是一份全体村民“签字画押”的“村规民约”。
【解析】
礼尚往来本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人情往来,对于邻里和睦、巩固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礼尚往来既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是我们的文化精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充裕,一些地区的礼尚往来也随之变形变味变质,成为大肆敛财的绝佳时机,最直接的,就是办“无事酒”。
国家的扶贫资金落到人头,本可以解决贫困户的生产生活之需,但是“无事酒”三天两头的办,这些贫困资金自然就随了份子钱,如此一来,不仅耽搁经济生产,而且连国家资助的发展资金、生活资金都被花得一干二净,用当地村民的话来说:“怎么脱贫呀!”可能到最后,不但贫困的帽子摘不掉,“办酒风”带来的恶性循环也将是一个“无底洞”,容易形成人人大肆敛财的恶风恶习,没有积极健康、吃苦向上的民风民俗,就不能凝聚脱贫致富的强大民心。人心齐,泰山移,人心不齐,寸步难行。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村两委和村干部要起到积极作用。对乡村恶习蔚然成风时,不袖手旁观,听之任之,而是积极出击、主动作为,集群众之合理祛发展之弊病。
国家公务员面试预测题目(三)
据统计,截至报名结束前半小时,2017年国考报名最热职位为“民盟中央办公厅接待处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竞争比为9837:1,超过2013年国考“国家统计局合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一职的9411:1。(11月2日《光明日报》)
【参考解析】
今年国考报名职位“竞争比”之所以诞生新的“地标”,因为“属中央党群机关,且招考条件相对宽泛,除要求本科学历和两年基层工作经验外,几乎没有其余要求”。这样设置条件固然无可指责,但地标式“竞争比”并没有多大审美价值,主考机关倒是要针对报名采取配套措施,扼制生源无序和畸形分布,但全国性的选拔人才,不需要地标式的“竞争比”。
多年前类似的招考报名,主考机关在启动报名程序后,各职位即时报名人数和总体分布数据对外保密,截止时间到,报名人数分布自然形成,却难说合理,此法意在杜绝人为介入可能产生的不公。现在网上报名,有报名人数关闭查询的,也有在中途公告“空缺职位”的,以便引导考生尽量“填空”,说明有主考机关为解决分布不均,打破封闭式而主动作为。如果从开始就将真实的报名人员分布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现场直播”,让每个报名者“一览众山小”,虽然不可能完全解决“空缺职位”问题,但地标式的“竞争比”还会这样盲目攀高吗?笔者不相信一万人对万分之一的机遇都那么自信。
除此之外,美国高中的“升学辅导办”帮每个毕业生选择最合适的大学,客观上为大学做生源的前置筛选,避免同校学生扎堆报考同一所大学,作为人才选拔方式值得借鉴。具体做法是,一个升学顾问负责20个学生,根据英语和数学成绩排名给出基本定位,推荐最合适最有可能录取的学校,避免了坐井观天的学生一厢情愿的选择,也就避免了扎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更多的学生能读上自己合适的大学(而不是满足每个学生最想读的大学)。
主考机关也应该建立和启动类似“升学辅导办”的服务报名咨询系统,不一定要针对每个报名者,但完全可以根据职位分布、要求与特点,粗线条地分析人岗适配趋势,给报名者准确选择提供具体参考,但不左右报名者最终的选择。此举必定会稀释最热职位的“竞争比”,促进生源的合理分布,提升选拔人才的效率。
保持最低限度的“竞争比”有利于择优,但近万人的“竞争比”,除了给国考再“升温”加热,对选择人才没有好处。可以预见的是大批弃考和笔试后费力的生源调节,它既是人力资源的无谓堆集,又是考生精力投入的白白浪费。
看过“国家公务员面试预测题目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