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务员面试预测题目及答案
湖北公务员面试预测题目(一)
【参考解析】
又一骗子“以假乱真”,冒充公职人员招摇撞骗并且还能成功骗了7人,骗取金额达30余万元,当骗子落网被判时,除了一丝窃喜外,其实我们更应当去反思,如果撇开云山雾罩的忽悠来看,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某单位有没有某领导,是很难作假的。毕竟这些成功的行骗并不能代表骗术的高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群众对于权力未知,在他们看来权力充满了神秘感。
群众为何上当?要说骗子的骗人手段有多么的高明,还真不见得。但凡是多留了两个心眼的群众,也不至于被骗。可是为什么就是这样拙劣的骗局,还是能够屡屡得手呢?不难看出,在我们部分群众眼中,已经存在了拉关系,走后门才能办事情的偏见。于是乎,在办理低保、换工作、落实安置房这些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时,他们总要想方设法的去疏通疏通关系“走后门”,心想“上面有人”自然也就能得到特殊照顾,花两个小钱,买一个放心,又有何不值呢?这种想占点小便宜的心理,其实是被骗上当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
其二,民众对于官员权力抱有迷信心态,认为只要“公职人员”说句话,哪有办不成的事情?殊不知,官员的权力再大,那也得按规矩办事,并非官员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有时候还要面临各种监管,各种规章制度的制约,不然就是权大于法的行为。真出现这种情况,那是要处分的,严重的还要追究法律责任。以前都在说权力“任性”,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现在风气有了转变,可是我们的一些群众还是抱有“上头有人好办事”的心理,不破除这种可怕的认知,就给行骗者留下了生存的空间。
从群众上当受骗可以看出,我们的干部还要更加的密切群众,要多到群众中去走走看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如果群众和干部都彼此熟悉,群众的问题干部能不知道,干部长什么样群众会不记得?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那假冒公职人员自然也就没有了市场。
宁肯被骗也不肯怀疑领导,还是骨子里受官僚主义毒害所致。在中央大力“反四风”的当下,可以肯定地说,对领导“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没有错。能不能坦然面对下级的核实,也是对领导“反四风”成果的检验。
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当前还仍有不少地方、不少部门在行政审批过程中还依然存在着内部操作和暗箱操作。程序的不公开不仅催生了腐败,更直接让人们对权力充满了未知,导致盲目。也许,这才是“以假乱真”的公务员行骗成功的“偏门儿”。
湖北公务员面试预测题目(二)
【热点概述】
村里出现小偷小摸、不孝敬父母、邻里纠纷等现象,情节尚未构成违法犯罪的,交给谁来管?怎么管?村干部工作任性、不办事,却没有构成违纪,又交给谁来管?怎么管?自贡市镇凰凤村村委会,修改制定了一份村规民约,并通过经济处罚和村内曝光的形式,对小偷小摸者、不敬父母者,给予100-500元罚款处罚,并通过村里大喇叭进行广播,使之广为人知。
【专家点评】
在社会转型期过程中,乡村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难题。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在过去,乡村治理主要采用的是人治,人们更多依靠的传统人人情道德,家族传统来进行治理,法治在农村建设相当于是空白,所以人治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法治却是空白,导致乡村中出现村干部腐败,百姓也觉得是理所当人,百姓之间出现打架斗殴等违法事件也靠人情来化解,全然没有照顾法律的权威;
二,在社会转型期,中国由原来的乡土中国变为流动中国,农村很多年轻劳动力为了生计、为了梦想,外出打工,导致空心化现象严重,不仅造成农村大量土地荒废,更是导致农村社会治理观念滞后,人才匮乏,乡村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一块短板;
三,在农村,乡村治理的管理者很多不是依靠民主选取出来,而是基于利益关系选举,而且很多乡村领导干部一人兼任很多职务,权利过大,只手遮天,难以保障村民的民主意见的充分传达,这也是乡村治理的难题。
在热点事件中,凰凤村利用村民公约,通过内部经济处罚和农村大广播带来的经济与舆论压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不失为一种创举。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仍然是传统的德治思维,恰恰折射出农村法治建设的滞后,且村委会没有法定的“罚款”权力,而通过大广播大喇叭来通报,又可能会侵犯到当事人的隐私 权,因而在法律上存在一定的风险。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就要补齐农村这块短板,那么就需要加快乡村治理,应该从法制建设、人才培养、尤其是经济发展方面入手,保障乡村治理的有序性、民主性、科学性。
湖北公务员面试预测题目(三)
【热点背景】
竹炭花生、竹炭蛋糕……给食品披个“黑外套”,秒变高大上。而且商家宣传这种“黑食品”可以清理肠道净化血液,引来不少消费者追捧。不过,食品专家却表示,竹炭跟木炭在结构上几乎没有太大差别,吃到人身体中,反而会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相关营养专家表示,虽然竹炭本身有吸附作用,可以放置在居室或冰箱作为吸湿剂、除臭剂等使用,但营养专家表示,,所谓“吸附体内毒素”的功能并不可信,“宣传并不存在的产品功能属于虚假宣传”。
其实,早在2008年,原卫生部发给国家质检总局的《关于竹炭能否作为食品原料或添加剂问题的复函》中即强调,竹炭并非合法添加剂。医学专家指出,没有证据证明竹炭食品对人体有益,食用竹炭食品还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或便秘。一旦所使用的竹炭粉中掺入一些杂质或有害物质,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消费者应尽量少吃。
【参考分析】
在消费社会,商品的符号属性进一步凸显。食品不仅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要能够满足人们对卫生、健康、养生等多方面需求。深谙老百姓消费心理的商家,将“符号经济学”的效应在“竹炭食品”上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些在食品安全上并不可靠的商品摇身一变,贴上了“竹炭食品”的耀眼标签,成为畅销商品。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竹炭食品上得到鲜活的体现。商家和消费者的互动,真实宣传是基本前提;如果刻意隐瞒、欺骗甚至夸大其词、无中生有,难免会对消费者产生严重的误导。当“竹炭食品”沦为商家自说自话、自弹自唱,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就得不到任何保证。
电商也好,微商也罢,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的“竹炭食品”显然不能成为市场监管的空白地带。提升违规成本,提高社会规范的震慑力和约束力,只有让商家回归真诚的态度,才能实现商家和消费者的互利共赢。说到底,“互联网”任商家竭泽而渔的开发和利用;只有戴上“紧箍咒”,对于“竹炭食品”的虚假宣传才会越来越少。
看过“湖北公务员面试预测题目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