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面试指导 >

2017甘肃省公务员面试题带答案

时间: 谢君2 面试指导

  2017甘肃省公务员面试题(一)

  工作努力,说明小王有热情有干劲。工作中犯错是在所难免,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小王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沟通意识。帮助小王的关键点在于强化他的沟通意识,这种沟通不但包括日常工作向领导请示汇报,也包括与同事开展工作时的交流探讨。

  一个人只有与他人及时、有效地沟通,才能建立起牢固、长久的人际关系,进而能够帮助自己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沟通不顺畅,不仅不能将自己真实的想法传达给对方,甚至会引起误解。现在,小王的这种情况,主要就是沟通不畅所致。作为单位的一分子,我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小王摆脱困境,促进单位的和谐发展。

  首先,小王刚进单位,是新人,虽然工作努力,但是经常犯一些小错。这可能是对单位的业务和运作情况还不是很熟悉,工作路子不对,又缺少与其他同事的沟通。所以作为老同志,在平时工作中,要主动询问他的情况,了解他的困难,并努力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使他能够快速进步成长。

  其次,对于小王不善交流沟通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可以找一个工作之余的休闲时间,真诚、耐心地对其进行开导、规劝,关心他生活、工作的情况,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尤其是交流沟通方面的不到位,要让他摆正心态,真正认识到问题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其他同事相处交流,使自己人际关系和谐,更好地向领导汇报工作,使领导了解自己的工作进展和决策思路,避免误会的产生。建议其找合适的机会主动找领导沟通,说明实际情况。

  再次,对于领导对小王的看法,也可找一个恰当的时间,向领导说明小王的情况,努力帮助他们消除彼此间的误会。

  总之,作为单位的一分子,担负着和谐单位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必须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积极处理部门间、同事间、部属间的种种误会和矛盾,为领导排忧,为同事解难。

  2017甘肃省公务员面试题(二)

  近日,在下机构考察时谈到:“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针对这句话你怎么看?。

  在基层考察调研时着力强调“群众说了算”的干部评价标准,对于地方各级干部来说,这是一种形势倒逼,更是一种明确信号。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百姓心为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正做到为官有为,实干有为。

  在过去部分地方、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着“唯上不唯下”的现象,过分重视上级领导轻视基层群众,群众的发言权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群众的心声被埋没。部分领导干部对群众诉求置之不理,究其原因是老百姓对干部的考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句话明确了领导干部的考评依据,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领导干部必然要以“公仆”的姿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党员干部的“服务质量”如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没有监督的权力,最易产生权力任性与权力腐败,百姓作为对领导干部最直接的监督力量,能够清晰、明确地看到他们为百姓做了哪些事儿,哪些是实干的,哪些是“面子”上的。正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怎么样,百姓可谓一目了然。在百姓“雪亮”的目光监督下,是你想任性也无路为之,更何况是百姓口碑不过关,必然会“前途未卜”。

  而我们的干部要成为百姓口中的好干部,实现基层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考评影响,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多听群众意见,能及时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急难盼怨问题,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谋划,站在群众立场分析解决问题。要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努力地使我们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利益,切实解决好广大群众的民生难题。

  其次,领导干部要走访调研,主动倾听民声是一方面,同时也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多让群众参与其中,汲取群众智慧,以公开透明赢得群众信任,打造“阳光型”干部。通过创新基层民主方式,发挥民间组织作用,建立阳光政务平台征集网民意见等方式,扩大公民参与、畅通表达渠道。

  最后,也是要多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展示工作亮点,面对干得好、能力强,群众自然会给出高分,而面对工作无所作为,不求上进的慵懒散干部,群众只会给予差评。

  综上所述,要更好的运用百姓“口碑”这块试金石,从制度上规定百姓“口碑”的分量,在干部考核任免时,要多听听百姓的声音,百姓评价不好的干部就不应考虑。要建立“下岗”机制,百姓口碑不好的领导干部,就应下岗。干部好不好,百姓说了算,百姓“口碑”好,干部才是真的好。如此,才是让更多为民办事的官员服务大众。

  2017甘肃省公务员面试题(三)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人口老龄化形势和对策举行集体学习,用“三最”形容我国这个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请谈谈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

  【参考解析】

  将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提升到了“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的高度,使得未富先老的家国困境,有了突围的希望。

  每一个人,都终将老去。而人均寿命不断提高的中国,以及中国的每一个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亟待突围的老龄化困境。据世卫组织最新报告,中国人均寿命达76.1岁。一些“高寿”的城市和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还超过了82岁。权威研究表明,1990年后的15年里,中国人骤然“长寿”了8年半。这意味着国力的增强,国人幸福指数的增加,也意味着养老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老龄化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就是因为调整必须先行,而见效与否则在未来。国家层面如果未雨绸缪做好适合老龄化社会的建设,解围之道中也将蕴含着巨大的增长动力。

  要想更有效的解决老龄化问题,不仅要完善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政策,更应强调“老”的价值,从“养”到“用”,从另一个侧面解剖老龄化。例如应该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重视敬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礼记》早有诠释:“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是一重重递进的境界。养老最为基础,弗辱其次,尊亲最高。先人以孝治天下,智慧通透。一方面,家和万事兴,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一生万物,纲举目张;另一方面,老人所积累的丰富精神资源,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活力所在。因此,老少和谐的社会文化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在举国努力下,使“老去”成为一个“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过程,从而增加每一位国人、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感,彻底有效的解决老龄化困境。


看过“2017甘肃省公务员面试题带答案”

9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