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面试指导 >

江西公务员面试题带答案

时间: 谢君2 面试指导

  江西公务员面试题(一)

  【参考解析】

  BBC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引起了中英两国民众对教育的广泛讨论,相互之间各有所得。主席也专门谈论起这奇妙的“化学反应”:英国民众认识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中国民众认识到张弛有度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也让我们思考未来孩子的教育思路问题,中国孩子需要多一些玩的时间。

  玩,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当下的孩子而言,“玩”却成了大问题。主观上来讲,正是我们所有人营造的整个社会氛围,把孩子变成了家里最忙碌的人。孩子一放学,各上各的车,各回各的家,一头扎进房间开始学习,或者去上各种特长班,跟家长也说不上多少话,甚至睡前能见到忙碌的爸爸已经不错了。而客观来说,第一,城市和大自然的疏远使得“玩”的地方缺失。城中空地几乎消失了,紧闭的单元楼到处林立,要去亲近山野,得全家人下定决心才能成行;第二,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敢玩。面对差异巨大的教育资源,面对简历只看“985”“211”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孩子们也不敢玩太久。因此,“玩”对于一些孩子已然成为奢侈品。

  但是,玩能够让孩子学会如何解决争端,明白制定和打破规则,了解到危险往往与新奇同在。因此,需要我们的社会、家长、孩子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让孩子玩有所获,玩有所乐。首先,树立孩子的兴趣。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在接触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才能把“玩”和兴趣结合起来;其次,社会在考量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用人单位,需多方考量,尤其是思维方式的考察,而不是仅仅一纸证书,这样才不会从小就树立非常强的竞争意识,忽略玩的意义。

  江西公务员面试题(二)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小型汽车驾驶人自学直考。这让社会呼吁多年的驾照“自学直考”成为现实。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分析中关于国家政策理解类型的题目,主要考察考生对于国家出台政策的关注与理解,考查考生能否透过现象看清问题背后的本质,能否看清这个政策有助于一举打破传统驾校中一家独大的社会现状,从中找到利弊之处,让此政策真正完善,对于我们事业单位的考生而言,难度确实不小。

  为此,公务员考试网从以下来教你如何作答:

  一是点明本质即这个问题究竟说的是什么,它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我们的态度该如何,是支持反对还是理性看待又或是值得我们借鉴,上面热点问题我们就可以这样表达:

  驾考改革,是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推出的一项重大社会法制改革,是对国家简政放权的积极响应,更是便民利民很好体现;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其可以尽快落实到位。

  二是分析现状背景,找出利弊之处,之所以出台的原因,对于社会的影响:

  传统的驾考一直采取的是驾校包办培训考试模式,这种模式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为社会培训出了大量合格的驾驶员;但随着社会可以购买汽车的人群日趋增加,汽车的使用越来越加普及,驾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基本技能之一,社会人群对于驾考的需求越来越多,如果再继续使用传统的驾校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前时代的要求,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权力寻租和腐败的问题。例如:驾校乱收费、学员排队等车难、教练态度粗暴、考官作风差,以及形形色色的送礼问题越发突出,甚至几乎已经成为常态。驾校的垄断式的作风让我们消费者越来越加不满,改革也就提上了议程!

  三是分析原因何在。这样的现状是好还是坏,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一方面是驾校、教练及交警部门的人员相互勾结,结成一条利益链,严重侵犯了民众的合法权益;另外一面通过收受礼金而拿到驾照也衍生出来越来越多的“马路杀手”,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四是问题的存在我们得进行解决。是以驾考改革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绝对是势在必行的,也是一项深得民心的改革。我们为了能够让这个举措可以更好的落实,我们还得做好几个方面:

  第一、提升预约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持,让自学直考、自主预约,考试程序等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二、加强资格的审核,制定完善的对于教练资质的考核,车辆的准备,练车场所的设置,让这个举措可以真正落到实处。

  当然这个举措不是朝夕就可以完善的,我们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做好后续的督查工作,不断改变完善,让自学直考这一政策尽快在全国普及。

  江西公务员面试题(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人的钱包越来越鼓,出境旅游的人数大幅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时不文明行为的屡屡曝光,为中国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在旅游越来越普及的社会大背景下,社会各方对文明旅游的高度重视,对于提高公民个人素养,传递社会价值观念,维护国家良好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参考分析】

  文明旅游是提高公民个人素养,形成文明出行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举措。社会是无数个体公民的汇聚,游客的一言一行,表面体现的是公民个人素养,实质却反映着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当越来越多的公民在假期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时,他的个人形象就随之展示给社会,展示给世界。正因为如此,国际旅游界对于旅游有这样的解释:“旅行是发现,是文明,是博爱,是超越。”遵循这样的解释,公民在旅游时就不能只强调自己的个人休闲和自我享受,还必须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和适当照顾社会公共空间,在这其中,公民的行为举止、环保意识、文化素养等对于旅游就显得尤为重要。文明,也许肇始于他律,但最终要靠自律。

  文明旅游是展示社会传播力量,对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国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取向,每一个出境游者都应该认识到,人人也都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义务和责任。上世纪早期,英国人对美国人也有一种“暴发户”的印象。工业化中后期的日本游客等,也被人家皱过眉头、翻过白眼。当然,我们不是要向后看齐,但在全球化的视角看观之,出境游中的文明举止,不仅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能力。一者,出境游是海外消费力向文化影响力转化的过程;二者,出境游中公民的旅游素养直接表达着国家的秩序与规范。修养的形成需要氛围,需要互相提醒,互相感染,让不注重修养的人在这样的良好氛围里自惭形秽,促成蜕变。

  文明旅游是维护国家良好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一些中国公民在旅游活动中存在的“不讲卫生、不守秩序、不爱护公共设施和环境、吵闹喧哗”等陋习,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国家良好形象。管仲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文明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国家的脸面。国人踏出国门外出旅游,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更是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途径。这就是为何说“矿泉水瓶别乱扔”,因为这一扔,显然是扔掉了国人的修养。正因如此,集中治理出国旅游的行为和举止陋习,倡导和践行文明旅游,自然将激发公民的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继承和维护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国家良好形象,进一步增强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梁晓声先生曾用四句话表达他对“文化”的理解:“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体悟当下可知,这不单是一种内敛的“文化”,更是人们日常应遵循的“文明”。内化于心的是文化,外化于行的是文明。即将出发之时,别忘了带上这四句箴言。诗人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让“中国游客”成为世界舞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就要从权利义务的角度、从能力素养的层面,重新定义并解读好出境游中的公共行为。学会主动维护公共秩序,尊重旅游地的文化习俗,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相信我们的旅游不再是只为经济总量做着贡献,更是以高素质来展现“中国形象”。


看过“江西公务员面试题带答案”

9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