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务员面试试题及答案
吉林省公务员面试试题(一)
【答案】
自5月22日起,太原市开展为期3个月的出租汽车营运秩序整治行动,“滴滴”“快车·专车”等也被列入“黑车”名单,市民每举报一辆“黑车”就可获100元奖励。政策一出,让全民都当侦探,表面上是进行法治·监督,在实践当中却存在道德和伦理上的危险。
近些年来,互联网约车平台的快速发展,诸如“滴滴”“快车·专车”等软件已经影响到很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方便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极大地优化了资源配置。但是管理难、黑车洗白、约车后的安全事件等问题仍困扰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政府出台这一政策确实对可能存在的黑车洗白等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约束,但是具体做法还是需要进一步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发展趋势和满足人民诉求。所以,针对该政策的出台,应该进一步微调,参考其他城市的处理方法。
第一、从时间点上看,过段时间就要出台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太原目前政策的执行区间是3个月,当国家政策出台后,将面临重新的调整和规划。
第二、网约车揭开了互联网+出行的新模式,而现在正处于博弈期·转型期,个别城市已经在向前探索,目前,上海已经在全国率先发出了首张专车牌照,成为合法化管理的探索者。如果太原在如此打击下,网约车仍然没有绝迹,那就需要重新考量出台的政策是否真正符合民意,利于民生。
第三、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着信任危机。所以应进一步完善司机安全和服务信用系统以及加强针对乘客的安全措施,从制度层面对网约车的安全加以保障。由于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仍有缺位,交通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网约车管理制度,对现有情况进行整改,尽可能地利用所有手段加强对网约平台的监督,最大限度保证市民权益。
第四、共享经济是一种能够增进社会福利的好模式,网约车也是一项惠及公众的创新,但正因如此,网约车行业和相关企业更应该爱惜自己的品牌。想用户之所想,忧用户之所忧,把保障乘客安全的工作做好,用完善的制度防止不法分子混进司机队伍,靠优质服务和安全保障赢得用户的口碑和信任。
网约车已经成为太原市民出行必备,便捷实惠,这次政策出台也让市民们苦不堪言,因此政府应在监管上投入大力度,而不是从根源掐断。
吉林省公务员面试试题(二)
今年,农产品滞销的新闻又开始在全国各地出现。不仅有山东、陕西等地的苹果滞销,还有云南的山药、甘蔗、香菜等农产品滞销。对于频频出现的农产品滞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导致农产品滞销的主要因素有:
首先,生产方式封闭,商品信息不畅通,缺乏有效的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农产品种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少市场调研的科学性,缺少最新的市场信息和反馈,往往是根据上一年的行情而定,如果上一年农产品价格高了,种植户就会变多,产大于销,价格就会下降,进而出现滞销。
其次,市场对象的单向性,产销不对称。如果拥有冷库等仓储设施,农民完全可以在滞销时大量储存,在市场出现短缺时销售,就可以实现市场的均衡化供应。但是由于当前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资金、规模有限,农产品科学保鲜成本高,最终只能是按照菜果的自然生长周期来销售农产品。
再次,销售渠道窄且较为被动,除了规模较大的种植大户有大宗订单外,多数分散的农户销售渠道较少。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一、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要根据滞销数量、程度和影响范围制定应急预案。预案包括组织采购和促销、设立专项补贴奖励资金。其中组织采购和促销包括搭建网上产销对接平台,不断加大网上销售力度等。
二、借助互联网+农业,构建信息对接平台。信息发布平台的构建,产销信息对称,利用农信社点多面广和信息渠道畅通的优势,全方位收集农产品销售信息,多形式向农户发布供求消息,帮助联系销售客商,在第一时间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三、建立健全合作组织,形成产销规模化。要加强组织创新,鼓励农民把农产品拿到城市去销售,这就需要将产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吉林省公务员面试试题(三)
日前,有关部门联合举行“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发布会,向社会公布对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并采取其他信用惩戒措施,包括禁止“老赖”乘坐飞机、列车软卧,限制他们在金融机构贷款或办理信用卡等。对此,你怎么看?
【解读】
目前,在我国,诚信建设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就是:陌生人社会已经形成,市场交易和守信成本过高,“老实人”吃亏的现象屡见不鲜。扶老者被讹,助人者被骗,守法企业成了一些人爱捏的软柿子,老实排队的经济适用房申购者望眼欲穿……曾几何时,老实人、诚信者在社会上几乎成了“傻”的代名词。在此前的一项网络调查中,面对“您是否因为坚持诚信吃过亏”这个问题,选择“有过”的受访者高达88.4%。
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诚信者没有得到应有尊重和鼓励,更有甚者还要付出沉重代价。相比之下,失信无需成本,失信者反而可以“食信而肥”。诚信者吃亏,失信者得利,这种强烈的反差,直接冲击的是价值底线,导致是非标准的颠倒。
经验和教训告诉人们,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唤起内心的道德,让诚信成为一种有感召力的价值观;又需要借助外在的制度环境,形成守信用、讲诚信的社会风气。
近年来,国家层面的道德模范评选,各地对“最美人物”的褒扬,“信义兄弟”“油条哥”等诚信标杆脱颖而出,已经在不断传播诚信的正能量。很多党员干部以身示范,用自身行动做标杆,影响周围的普通人诚实守信。
加强诚信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出要构建守信激励机制,加强对守信主体的奖励和激励。这些顶层设计,彰显了“用制度为守信者撑腰”的制度导向,将为诚信中国建设带来新的正能量。一些城市已经出台“好人法”为扶老者免除后顾之忧;税务总局将对纳税信用进行评级,让诚信纳税人上“光荣榜”,可享受相关优惠待遇;不少地方纷纷建立守信企业“红名单”“红榜”,加大扶持和优惠力度,让守信企业“有肉吃”。
信用建设最重要的是要靠法律保障。要通过健全法律和法规,完善信用信息系统,把违法违规、不守诚信的个人或企业列入“黑名单”,限制他们的经济活动和高消费行为,让其为失信付出代价,这就是扬善惩恶的作用。这对失信者是教育和制裁,对公民和其他经济组织也是一种警示和监督。
国以诚立心,人以诚立身。现在,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认识到,诚信是每个人不能缺少的另一张“身份证”。知易行难,建设诚信的社会,需要公民的思想自觉,更需要制度力量的激励和护航。只有内外兼修,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守信用”的好风尚。
看过“吉林省公务员面试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