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公务员面试题目带答案
济宁市公务员面试题目(一)
有人说,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请结合实际,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
这句话意思是说最可悲之处不在于贫穷,而在于过分的欲望;最富有之处不在于拥有了天下的财富,而是知道珍惜现在所有,意在告诫世人,做人要知足常乐,学会珍惜。
知足不贪,安贫乐道,力行趣善,不失其常,举动适时,自得其所者,所适皆安,可以长久。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虽然张大民生活不富裕,一家几口人挤在小小的房子里,甚至于自己的床中间还有一棵树在抢占床位,但是他们安贫乐道,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甚至于在这小小的空间里迎来了自己儿子的降生。反观普希金的小说《渔夫与金鱼》的故事,当金鱼提出报恩,可以满足渔夫和其妻的愿望之时,第一次老太太希望拥有一只新的木盆,于是一只崭新的木盆便出现在了他们面前;第二次老太太希望拥有一座木房子,于是一座拥有敞亮房间、砖砌白色烟囱、橡木材质大门的木房子便出现了;第三次老太太希望自己成为世袭的贵妇,于是身着名贵黑貂皮坎肩、头戴锦绣头饰、脖子围满珍珠、双手嵌戴满金戒指、脚蹬红皮靴子、奴仆成群的贵妇便出现在渔夫眼前;第四次老太太希望自己能成为自由自在的女皇,于是穿着华丽、奴仆成群、侍卫环绕、威严无比的女皇便出现在了渔夫面前;拥有这一切之后老太太仍然不知满足,以致希望成为海上霸王并让金鱼来伺候自己,结果终因自己的贪得无厌,最终一无所有,生活回归以前,面前仍是破泥棚、破木盆。这个寓言故事便告诉我们,做人要知足常乐,不能过于贪婪,否则到头来一无所有。
作为公职人员,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守住清贫、抵住诱惑、耐住寂寞,摒弃个人私利,绝非分之想,拒非分之物,做到淡泊名利,廉洁奉公,时刻情系人民,心系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解疾苦,坚决与贪得无厌、利欲熏心、贪污受贿等行为划清界限。
济宁市公务员面试题目(二)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研究生人口比例为3.9%,而官员的研究生比例为79%,超200倍,落马的81位省部级老虎里就有25位博士、39位硕士,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教育之意既包括知识的传授,更包括教诲人们对法律规则、对道德规范的遵守和敬畏,而这些高学历的落马者,曾是国家花了很大力气培养的人才,他们非但没有利用专长回报社会,相反却急功近利、恣意妄为,这些问题的出现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
究其原因,首先,这些“博士”“硕士”的真实“含金量”值得怀疑。如果仔细看,这些硕博士学位中,很多是“在职”的,是在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甚至是走上领导岗位之后获得的。并不是说“在职”的硕士博士就是假的,但不可否认,社会上有一种花钱买学位的不正之风存在,入学和毕业都可以用钱搞定,花钱买学位很容易,更何况花钱的人还手握权力,所以,此博士已经非彼博士,这也是人所共知,他们的“硕博士”学位就像案发前担任的职务一样,不代表学问和职责,甚至只是他们官场包装的“标配”之一。
其二,即便是真的获得了硕博士学位,也未必代表就拥有了高素质,知识与道德必须相互联系、相互造就,缺一不可,如果没有道德对知识的造就,后者可以成为杀人的利器,就像原子弹是知识的产物,但失去了道德的驾驭和约束,就可以成为危害人类的武器。所以有人说,“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那便不是进步而是退步。”当知识没有用在正路上时,知识和学历就可能成了这些人在道德反向道路上的“加速器”。
这也是高学历犯罪或者说领导者追求高学历更加可怕的地方,作为护身符、挡箭牌,知识和学历对社会的欺骗性更大,人们对学识对知识分子的特殊信任,给了他们违法犯罪更大的空间,如果连知识这一最崇高标准都踩在脚下,为物欲所利用,这就不仅违背了人们掌握知识的初衷,也玷污了人们借以提升自我、澄清灵魂的知识。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这种看似比较小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都有不小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方面高校在招录硕士博士和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关,从德才两个方面入手,另一方面政府内部也应该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加大对官员德行的考核,可以通过暗访、民主调查的方式进行。同时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比如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活动,树立先进人物典型等,让官员从思想上获得比较大的提高。此外,政府也应该开通一些反馈问题的渠道,比如投诉举报的邮箱、热线,一定要有专人负责,让群众发现问题后能及时进行反馈。
济宁市公务员面试题目(三)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全国两会上作工作报告时指出,防范刑事冤错案件,必须严格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法律原则和制度,真正做到有罪则判、无罪放人。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党的以来,伴随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级司法机关秉承“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司法理念,以前所未有的诚心和决心主动纠偏,让公众重拾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在当前背景下,牢固树立“疑罪从无”理念,让迟到的正义不再缺席,其意义巨大。
近年来,冤假错案频发,从内蒙呼格案,浙江张氏叔侄案,河南赵作海杀人案……他们有的人等到了冤屈洗白,而有的人却已离去永远无法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综观这些冤假错案,尽管其证据疑点重重,但最终还是被作出有罪判决,其根源无不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传统观念和“有罪推定”的陈腐理念息息相关。在此种理念的影响下,个别办案人员视“绝不放过一个坏人”为最高准则,即使相关事实和证据疑窦丛生,也还是作出有罪推论,使很多人蒙冤。此时,对于危害司法公信的刑事冤错案件,开出严格落实“疑罪从无”理念的药方,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也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刑事冤错案件的再次上演,充分释放司法公正的正能量。
刑事案件事关个体的切身利益,容不得半点主观猜测式的“有罪推定”,必须贯彻落实“疑罪从无”理念,破除与法治精神相悖的“有罪推定”理念,强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观念和精神,做到立足事实,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对相关证据去伪存真,确保法律的适用不出现任何偏差。此外,要破除冤假错案,仍需要继续落实检察长带头查案制度,需要司法工作人员提升办案能力,需要人民群众的监督,只有在思想观念改变的基础上,多管齐下,冤假错案才会不再上演,公平正义才能充分得以实现。
看过“济宁市公务员面试题目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