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上海公务员申论模拟题及答案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上海公务员申论模拟题一

  就业的“快”与“慢”之所以备受关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我们在就业观念上的焦虑心态。对高校来说,这种焦虑感的重要来源,就是目前对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法,即采用毕业时间一次就业率和毕业当年年底就业率,使得大家都为就业快慢而烦恼。

  【解析——作答的开头避开争论双方的观点,先谈本质问题:反映了就业观念的焦虑,来源于高校就业统计。这是非常好的开头方法。】

  诚然,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递简历的动作慢一步都有可能错失良机,我们的确在就业面前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在就业行情并不乐观、就业焦虑弥漫的情况下,一味提倡“慢就业”,容易给应届毕业生造成一些误解。作为毕业生,积极修改简历,在庞大的就业市场上找到一份能够自食其力的工作,争取不做啃老族,是自强自立的表现,我们应该表扬和支持。

  【解析——肯定积极就业学生的态度和立场。这是辩证分析的需要,也是让整个作答显得客观公正的需要。】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定慢就业。与其说“慢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毋宁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要尊重大家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看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等等。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得支持。其实是成熟、理性的就业观念的表现。

  【解析——分析慢就业的原因,肯定多元选择,并对此作了评价,是成熟理性就业观。分析过程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举例,让观点更有说服力。】

  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比如,参照国际标准,采用毕业后一定年限再统计就业情况的办法,让不管是“慢就业”还是“快就业”,都是“好就业”。

  【解析——提出解决的措施。没有具体的举措,只是大概的方向,简单笼统而谈,这也是当前的一种重分析轻对策的作答方式。】

  慢就业与其说是大学毕业季面临的困惑,不如说是给全社会的一道考题。只有全社会各个层面转变观念,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才能真正让更多的毕业生各司其职,各司其责,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解析——结尾另辟蹊径,从毕业生角度上升到社会层面,引人思考。这就是适当总结提升的魅力。】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 作者 白龙

  2017上海公务员申论模拟题二

  为激励子女经常到护理院探望父母,苏州一家护理院推出了“奖孝金”。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

  过去,38人每天去看望老人,137人每月看望两次,126人每月看望一次,134人两月看望一次,77人一次都不去。奖孝金制度实施后,两个月时间内,129人看望老人超30次;38人超20次;60人超10次。

  探望频率的直线上升让人看到了奖孝金的巨大魅力,但是也有人说子女尽孝不能具有功利化色彩。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百善孝为先。对父母孝顺,本是人性中美好、自然的品德,但这些年子女虐待老人、不管老人的新闻却屡见报端。自然,子女们也有诸多委屈。比如上班太忙没时间,事情太多没时间,路途太远没时间等等。的确,这是绝大多数子女的现实困惑,也并非全然的托辞和借口。但令人倍感五味杂陈的是,当看望父母有了奖孝金的鼓励后,确实使探望老人的次数与人数增多。显然,看望父母尽一些孝道并非单纯是时间和距离的问题。

  【点评——开头提出背景,指出材料中奖孝金出台的文化背景、现实背景等,从而肯定这一政策尝试的积极意义。】

  孝道的缺失,成了公众普遍关注的一大社会现象。尽管早在201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就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几年子女们有没有做到,答案多少不言自明。

  “奖孝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奖励作用,但是相信大多数人并不是因为这区区一两百元才去探望自己的父母,毕竟一两百元对于他们所缴纳的看护费用来说也就是九牛一毛。“奖孝金”制度就如同“全勤奖”,“奖学金”这些一样,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怎样做是被提倡的,是受到认可的,自己所做的还有哪些不足,更多的是给了人们一种提示。同时制成表格的探望次数,仪式化的奖励领取方式,让人们更直观地看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由此可见,奖孝金可以提示或培养子女更多的来看望父母的习惯。如此,虽有功利意味,但也不乏善意的结果。

  【点评——分析奖孝金的意义:激励和提示作用,精神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比法律法规更有效果,能有效解决当前法律边缘问题。】

  新规并无不可,发挥了其积极作用,却同时有一种深深地悲哀与无奈潜藏在人们心中,毕竟关爱、陪伴老人是为人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社会生活的道德标杆,也是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不论何种原因,奖孝金引发的变化,都揭露出了人们在看望老人或者说孝敬老人方面自觉性的缺失,让人们反思,让道德自觉性警醒。

  【点评——分析优点之后指出社会问题,指出当前社会在孝敬老人领域存在的道德自觉性问题,这是奖孝金背后的深刻社会命题,提升了分析的层次】

  唤醒道德自觉性,并不是一个单位执行新规,一次活动发放奖励就可以推动的,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及长长久久的努力。不仅需要政府参与,也需要社会参与。只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道德自觉性,那么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的敬老爱老,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毕竟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点评——结尾总结并提出对策的方向,指出道德自觉不仅靠一个奖孝金,要靠全社会参与。结尾联系到每个人的未来,让人警醒。】

  来源

  尽孝,请少一些与钱财的瓜葛 新华网 王莹

  发放“奖孝金”让道德自觉性警醒 长城网 张洪培

  2017上海公务员申论模拟题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已于2016年9月1日起施行。我国慈善事业的第一部基础性和综合性的法律终于出台。

  进入12月份以来,深圳一名患白血病5岁小女孩父亲罗尔的文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刷爆了微信朋友圈,人们纷纷转发并为小姑娘捐款。据悉总共收到二百多万的爱心打赏。不料,这个爱心故事很快出现剧情反转,女童的父亲罗某被曝名下有三套房,经济条件并不困难,并且,由于有社保,截至11月29日,自付费用3.6万元。其“卖文救女”被一个营销号作为炒作的卖点。罗某部分承认网曝的内容,最后当事者将部分微信用户赠予款原路退回至用户零钱包。虽然善款被退回,但是这一事件对社会或者慈善事业造成的影响并不可小觑。

  你怎么看?

  罗某凭一篇文章引来200多万元捐款,足见我们社会的慈善资源十分丰富。然而,我们的慈善环境和公众的慈善心理又是十分脆弱的,一次不诚信的求助和不规范的募捐,也可能令好不容易建起的社会慈善大厦毁于一旦。

  【点评——开头直接针对材料提出观点。这是事件性的材料或者话题我们常用的开头方式。要对事件进行点评,尽量做到客观,正反两反面都要顾及到。】

  从情理上说,一个人患了某种大病,只有在其家庭实在无力承担治疗费用的情况下,才应当伸手向社会求助,希望通过社会爱心和慈善的力量,帮助自己渡过难关,或至少帮自己缓解沉重的经济压力。这就内在地要求,患者如果向社会求助,应当主动、如实向社会公开自己的经济状况,证明自己确实面临巨大的困难,确有获得社会救助的必要。然而,由于罗某有意或无意隐瞒自己的经济状况,人们从他在这一点上的不诚信,可以怀疑后面的环节中还可能出现不诚信行为。这直接让捐款的网友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

  慈善应该属于那些靠自己的确走不出困境的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夸大事实,以煽情鸡汤骗取大家的善心,不仅让捐款的人觉得受到了玩弄,而且让家里真正有困难没钱治大病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狼来了的故事对本身脆弱的慈善事业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点评——分析影响。从罗某事件入手,进而从普遍意义上指出慈善中的不诚信带来的影响。】

  很多不够规范的个人求助,之所以最后引发了社会信任的阵痛,根本上是因为没有发挥法律的社会行为疫苗作用,没有把“丑话说在头里”,最后还是依靠道德的免疫作用在痛苦地自愈。“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这句名言人人皆知,但在包括“罗尔事件”在内的不少案例,都是在道德进退维谷之后,才想起来用法律来找底线,而不是先用法律规范在募捐开始之时就起相应的规范作用。发起求助的个人、发布求助的平台,都是有法律责任的。特别是相关平台,作为相对更有能力、更有义务的相关方,应该主动地去适应慈善法新规的精神。如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募捐平台应该对信息风险进行必要的提示。

  【点评——原因分析。主要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回应了材料中慈善相关法律出台的背景。】

  因此,对于各级治理者来说,以传播平台、社会组织为重点,把现有的法律充分用好,也是需要跟上的课题。无论是《慈善法》规定的有资质的慈善组织募捐,还是《慈善法》之外的个人网络筹款,都必须努力打造慈善平台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对行为主体的信息严格审查把关,才能真正为募捐、筹款信息及行为负起责任,帮助行为主体走出诚信不足、不被信任的困境。

  【点评——提出解决的方向。跟原因相对应,有始有终。这也是基本的做答技巧。】

  我们还是要对自己的道德水平有信心,更应该了解自己的法治进步。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种强制性的修养。给道德与法律一个清晰的边界,让法律的归法律,让道德的归道德,很多事情就没那么复杂。当法律分解掉不必要的社会协作成本,道德自会去洗刷人们的内心。这是我们从罗一笑事件中,应该反思的基本内容。

  【点评——结尾总结提升。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提出了展望。】

  来源:

  消费善意是最大的恶 新华网 韩家慧

  防止网络爱心变“伤心” 人民日报 鹤丁

  法律应是人性的低保 人民日报 曹鹏程

  慈善不可如此“营销” 北京青年报 潘洪其
看过“2017上海公务员申论模拟题及答案”

8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