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公务员申论范文
云南省公务员申论范文一
——知行合一 厉行勤俭节约
中国雄踞在世界的东方,这里幅员辽阔,地大物博。长江、黄河气势磅礴、奔腾不息,印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源远流长;喜马拉雅山脉峰峦叠嶂、绵延起伏,支撑着华夏儿女傲然挺立的民族脊梁。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蕴藏着难以计数的财富,尤其自然资源之丰富,更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然而,当今社会奢靡享乐之风盛行,“追求排场”、“面子工程”等一系列恶劣行径导致资源浪费现象极其严重,部分国人对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漠视,有时简直让人不忍直视。长此以往,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无异于空谈。而究其根本,在于国内忧患意识的缺失,以及生活习惯的失衡。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当前我国资源方面的现状,树立起忧患意识,并且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去践行勤俭节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厉行勤俭节约,首先是“知”,须树立忧患意识。中国物产之富庶,确实是很多国家所难以比拟的,这也导致了很多国人缺乏对资源的保护理念,更疏于对现有一切的珍惜。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其实人均资源占有量已然十分严峻,而多数人对此却朦然无知。古人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当前我国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国情,树立起忧患意识,切记莫要“亡羊”才“补牢”,或许唯有居安思危,方能处变不惊。
厉行勤俭节约,关键在“行”,要养成节约习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一直以来此类人群都是被人所唾弃和嗤笑的对象。所以勤俭节约,也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空谈”的层面,更要“甩开膀子”,在生活和工作中去践行。这就需要我们政府和群众都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发扬节约作风。政府作为标杆应起带头作用,认真落实中央有关规定,节俭办事,不铺张浪费;群众也须积极响应,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就餐坚持光盘,巧用生活小窍门节约能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君子依靠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德行,倘若如此才能明志和致远。如果把目前资源上的困难比作中国经历的又一次风雨征程,那么我想,或许阳光总在风雨之后。只要亿万国人齐心协力,做到知行合一,将节约之风始终如一地践行下去,中华这片土地在风雨之后又定是一片艳阳百花开。
云南省公务员申论范文二
浅议“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
江西省宜黄强拆事件后县政府某官员发表言论:“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强拆就没有中国的城市化,没有城市化就没有一个‘崭新的中国’,是不是因此可以说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
不可否认,地方有发展经济的客观需要,而开发土地经济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最有效且快速的途径之一。居民拒绝拆迁势必影响建设规划的实施,影响城市建设进程特别是开发商的利益。如果开发商就此撤资,还会对当地GDP增长带来影响。但假如以“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来理解“公共利益”,则显然是对公共利益的误读。
中央明确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衡量发展时,与某些地方干部所看重的工程项目、城市面貌相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当权益的维护更为重要。后者不仅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任何一种发展,如果仅仅是为了“发展”而见物不见人,把人民利益、群众意愿空洞化、虚无化乃至对立化,甚至以“发展成本”为借口,随时“征用”公民权利、社会公平、媒体监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发展的异化。
而从法律的角度看,公民房屋在取得法律产权后,已变成公民的私人财产,并不具有公共性。只要公民取得了房屋合法产权,在没有达成搬迁协议之前,讨价还价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要搬迁公民房屋,在搬迁之前双方展开利益博弈,在充分尊重业主权利,双方达成协议,办理合法手续的基础上,才能启动搬迁程序。那么所谓的“钉子户”影响人民群众利益就是站不住脚的了,何况商业开发是否属于公共利益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政府、开发商不与住户谈判、协商,自定低价强拆公民房屋,显然不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是建立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与“官本位”的执政观基础之上的,这种“强拆发展观”背离了科学的发展观,以“土地红利”为基础营造的经济繁荣必然难以持久,而违背了群众利益、脱离了群众基础的执政观更是啃噬我党执政基础的虫蚁。发展以“公共利益”为前提没有错,但要明确“公共利益”归根到底是“群众利益”、是“人民利益”,要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贯穿经济建设始终,将是否符合群众利益作为经济发展战略合理与否的评判标准。
中国的发展和城市化不会停止,但“强拆”显然是开错了药方。我们要坚定信念——任何发展,都要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尊严;任何发展,都不能容忍对人民合法权益的侵害!
云南省公务员申论范文三
细水长流 让节能减排常态化
中央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这是在我国长期以来经济与能耗、污染共同增长的背景下向我们发出的一个信号,我国将痛下决心打破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痼疾。
一时间,节能减排如暴风骤雨,问责机制如利剑悬空,而地方官员必然不想为利剑所伤,因此紧接着在河北、山东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就上演了“十一五”最后关头拉闸限电、寒冬腊月停止供暖的“闹剧”。节能减排前松后紧,手段单一、粗暴,而且企业居民没分别,关键时刻“一刀切”,节能减排任务在“十一五”最后阶段俨然让某些地区回到了原始社会。
党和政府已向全国人民许下了承诺,这场节能减排运动必会持续下去,“十一五”只是开始,“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节能减排必将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节能减排措施也许能混过“十一五”,但又怎能在“十二五”以及以后的以后蒙混过关呢?而且,即便是在“十一五”期间,地方政府采取这种非正常手段以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为代价来应付差事,也必然不能逃过舆论的谴责,更逃不过问责机制的利剑。
节能减排不能是暴风骤雨,来时轰轰烈烈,去时便无声无息。节能减排要细水长流,不停不息。节能减排要伴随经济发展的每个时期,要流淌在生产生活的每个领域,要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使节能减排工作常态化。
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但其中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推动基于行政手段的命令型机制与基于市场手段的激励型机制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应疏堵结合,通过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多种手段来进行结构调整,而不宜采取“一刀切”式的简单关停。而对居民限电,则更是背离了节能减排的初衷。同时,行政性手段的作用不可忽视,比如,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等等,都需要依靠行政性的命令及政府的政策推动来强化执行。对可能完不成任务者,还要辅以严格的问责制。在节能减排这种关键问题上,制度太软不行,问责无力也不行。
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让节能减排常态化,我们要立足完成短期目标,更加着眼于长远的态度和行动,以此来兑现我们向国内民众、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
看过“云南省公务员申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