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
黑龙江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一
政策当以尊重民意为基,铸社会善治之厦。好的公共政策不仅要认真倾听民意,更要深入深刻的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诉求和根本利益为第一要义。曾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深刻揭示了政策需要体现民意的必要性,不被人民群众理解拥护的政策,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方针决策。苏轼因地制宜治理西湖,结合实际,以人为本的先例向我们完美的诠释了好政策与民意的深层次含义。故此,好的公共决策,还需自下而上的不断革新和改进,要能够成分的挖掘社会各阶层民众的诉求,能够深刻反映社会客观事实,能够抓住改良风气的契机,能够融汇贯通民众呼声,搭建良性互动平台,深入民众,循序渐进,想民所想,思民所思。
政策当释放民众理性之泉源,润社会善治之田。良好的公共政策当充分体现民众诉求,但急需政策的制定者充分把握民众理性的合理释放。唯有正确的、向上的、促进社会发展的诉求,才能使好政策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反之,则会危及社会治理,更甚者使国家、民族带来危亡之机。读雅典因民主而亡国感触颇深,读商鞅变法强国亦就思索久许,两者皆为民意而作为,结果却相差万里。无论是我国限塑令的推行还是美国养老制度的实施,无不证明有效的社会治理同样需要理性。故此,随意的缺乏理性的民意不可取,集中垄断强制亦不可取,唯有不断提升民众理性,转变社会风气,释放政府工作理性才能保障社会善治的质量。
政策当滋养民众之德性,促社会长足发展。好的公共政策除了充分体现民意,释放政府和民众的理性,也不能缺乏民众素养的培养和社会风气的建设与改进。好政策就是一种社会风气,体现的是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家风;也是明礼诚信、遵规守纪的民风;更是两袖清风、求真务实的官风。古有晋朝炫富糜烂之例作为前车之鉴至今,亦有唐朝整肃离职、以奖代罚之典故,重塑社会良好风气;今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无不体现着政策中精神文明建设这块阵地的重要性。唯有以人民群众作为支撑,形成合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才能使好政策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屋漏者,民击之;水浅者,鱼逃之;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好的政策不仅要尊重民意,而且需提升民众理性,更需要滋养公民德性。如此方能全方位、多角度,释放各阶层理性的力量,营造优良的社会风气,以公共政策治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稳步前行。
黑龙江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二
还青山绿水 建美丽中国
城市深陷雾霾难以消散,河流散发异味久治不愈,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遭遇现实困境的严峻考验。这一奋斗目标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才能保障人的追求幸福生活权利,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
秀美的山川、良好的生态既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后代子孙得以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没有好的环境,不仅美丽家园无从谈起,幸福指数难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也会遭遇日趋严重的环境瓶颈。近年来相继爆发的江河污染、铅中毒、镉大米等污染事件,一再敲响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
从吃饱穿暖到环境优美,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生态问题日益关注。从粗放增长到节能降耗,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一些地方领导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还很滞后,经济发展不顾及环境承载的决策时有发生,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如此偏离正确轨道的发展观必然影响自然环境,也引起了群众不满,甚至诱发群体性事件。事实证明,不重视生态环境,群众就会不满意;不协调好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民心工程、基础工程。改革开放使得我们仅用30多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现代化道路,时间浓缩了发展的过程,也叠加着与之伴生的环境问题。生产工艺的落后,产业结构的失衡,污染治理的落后,执法保护的乏力,诸多因素导致生态环境的新旧欠账复合呈现,新老问题交织叠加,大大增加了我国环境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只有用科学发展观认识环境问题产生根源,用转型升级的措施解除环境保护难题,才能走出一条适合现阶段国情的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之路,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党的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传递出党中央对加强生态保护的强烈信号,一系列有关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加紧实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正日渐清晰。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重建良好生态、再造优美环境是各级党和政府的责任。当务之急,要把解决直接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执法检查和惩处力度,有效遏制乱排污、偷排污等环境违法势头,用严格的执法成果让群众看到成效、树立信心。同时,也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将环境损害、资源消耗等生态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以严格的制度和有力的法治,设置起不可逾越的保护红线,让环境保护者得益,污染环境者受罚,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约束和制度导向。
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曾说过,生态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中。过去我们已经为经济增长付出了环境代价,未来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就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并举双赢。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为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美丽中国而携手努力,把绿色留给子孙,把希望带给明天。
黑龙江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三
内外兼修 铸就制造强国之梦
虽然我国被誉为“世界加工厂”,堪称世界制造大国,但是近年来所涌现出的国人“海外淘”现象也暴露出我们仍与制造大国相去甚远。而这主要在于我国的产品质量缺乏竞争力,“山寨中国”形象根深蒂固,也在于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更在于制造人才的匮乏。因此,我们需通过弘扬对内注重产品灵魂、对外强调品牌影响力的工匠精神,进而实现制造业强国之梦。
弘扬内外兼修的工匠精神,需将对产品精益求精的理念作为中国制造升级的“航向标”。无论是仪表制造领域的翘楚虹润集团,还是家电领域的行业领袖海尔气团,都是我国制造业走出海外的成功典范。虽然生产领域不同,但他们成功的原因都在于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对产品工艺精雕细琢、对产品艺术精心精心精深。相反,一些中小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不注重产品质量,而是一味的抄袭模仿或者偷工减料,不仅没有获取丰厚利益,更使企业走向衰落和破产。因此,打造制造业强国,我们必须立足产品工艺,以质量赢得市场。
弘扬内外兼修的工匠精神,需将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多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助力源”。虹润集团通过内培、外引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更促进了企业的产品优化和结构调整;无独有偶,格力集团也通过培育和引进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更通过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精神,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更是取得了百项专利技术科研成果,使企业实现了由大变强的转型战略。因此,中国制造业的强大需立足于强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更需立足于人才的创新能力。
弘扬内外兼修的工匠精神,需将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金钥匙”。品牌是一个企业信誉、实力的综合体现,但是我国的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理念缺失、市场环境不佳、管理专业化欠缺等问题。而这不仅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更会制约企业市场空间的拓展,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正如大家所知,“品牌是企业的生命所在、灵魂所系”,品牌是中国制造亮相国际舞台的通行名片,更是赢得国际市场的有利法宝。因此,我们需强化品牌意识,打造民族特色品牌,进而扩大中国制造的影响力、增强其国际认可度。
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实践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既是社会转型的需要,更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想实现这一宏伟愿景,我们必须不断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以此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也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规划愿景,占据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导先机。
看过“黑龙江公务员申论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