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公务员申论热点
湖北省公务员申论热点(一)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当下,面对交通拥堵、尾气污染、停车难等城市病日趋严峻的现实,以及缺乏锻炼的快节奏生活导致的身体素质下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绿色出行的现实意义,不仅是医治城市病的良药,也是提升身体素质的良方。
每逢“无车日”前后,各种呼唤公众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健康出行的声音此起彼伏。初衷虽好,但这种呼吁收效往往不佳。
绿色出行倡导了这么多年,然而一些地方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堵,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公共交通系统难以真正满足人们日益增长、日趋多元的出行需求。在一些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线路和密度不合理、车辆老旧、野蛮驾驶等问题依然突出,自行车道和人行步道设置不足、安全防护措施难见踪影等让人们很难对公共交通系统产生好感。
倡导绿色出行需要通过“无车日”这样的载体进行宣传,更需要全社会付诸行动。这其中,自行车出行便是关键一环。越来越多人将自行车出行作为生活方式,绿色出行将成为常态。这需要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这其中,保障自行车路权是重要一环。众所周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自行车的路权长期被漠视,得不到有效保障。自行车出行必须面临与行人、机动车“抢道”的烦恼。自行车路权得不到保障,与此相关的各项服务自然难以落地,由此极大挫伤了人们自行车出行的积极性,导致自行车出行率始终在低位徘徊。
[对策措施]
改变公众的出行习惯,应着力提高水平、保障投入、完善服务,提供有效供给,让人们看得到公共交通系统的优越性和便利性,才能实现有效引导,让人们主动流向公共交通系统,逐步接受并喜爱。
付诸切实行动,为自行车出行创造一切便利条件,化解自行车出行中路权、服务缺失等所有问题,使越来越多人主动加入自行车出行,让绿色出行蔚然成风。
湖北省公务员申论热点(二)
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地出台了大同小异的天使投资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即如果项目失败,政府会给予一定补贴。然而,该类政策不仅引来舆论争议,也遭遇市场冷遇。一位投资者道出其中关键:投资公司最重信誉。凡是去申请政府补贴的投资机构,就等于证明自己是个失败者,政府需要你证明自己的无能才来补贴你,这是什么商业逻辑呢?旨在鼓励投资的政策,却被投资者敬而远之,这让人反思公共政策“初衷”与“效果”之间的辩证关系。
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
多次强调,做工作要注意“时度效”,最终要看效果。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揆诸公共政策,就是要有“效果意识”,考虑政策出台和实施之后的利益影响、舆论影响、社会影响,多角度考量、全方位把握,尤其是要换位到利益受损群体的角度想想,以底线意识防止“负溢出效应”。
现实中,有不少抱着良好初衷的公共政策,由于少了点“效果导向”,往往横生枝节,甚至好心办坏事。比如,为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强制铲除原有作物,为了实现产业扶贫而盲目跟风上马一些项目,引发公众不满;为了市容整洁而对小商小贩“一刀切”,在争议声中被叫停。这样的情况,不仅造成了“决策浪费”,更侵蚀到政府公信。因此说,公共政策事关公众福祉,考量政策出台后的利益影响、舆论影响、社会影响等,乃是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对策]
第一,决策者要行走在科学的轨道,避免陷入各种误区。比如,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只考虑局部利益而忽略利益平衡,只看到短期的积极效益而轻视长远的次生影响,片面强调对目标群体的好处而忽视对利益受损群体的补偿,只注重决策的合理性而忽视做好相关配套的必要性。绕开这些误区,决策才称得上科学,也才能从源头保证效果。
第二,对政策效果做出前瞻性预测,则有赖于决策前的扎实调研。许多好政策施行后才暴露出许多原来未曾想到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领导干部“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有的眼睛朝上瞅着领导的偏好,而非身子朝下了解群众的需求;有的一线调研蜻蜓点水多,办公室里机械照搬国外经验多;有的选择性采纳有利于方案通过的信息,对政策依赖的具体环境视而不见,对专家的建议与警告充耳不闻。如果事前考察不足、不准,再怎么强调“效果意识”,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三,把民意请进门,是“效果意识”的必然要求。要知道,没有公众的参与,就没有民意的护航,本应在决策之前完成的意见交锋和利益博弈,就会延宕到决策实施当中,为决策推行埋设暗礁。公众参与不仅是民主程序的要求,也能检视修正专业主义、工具理性的盲点。可以说,民意是决策过程中的活性炭,能去除影响决策效果的有害杂质——那些未曾看到的风险、没能觉察的隐患。以欠缺专业知识而排斥公众参与、以“一提涨价就反对”而认为公众“非理性”的观点,无疑片面而偏颇,容易让决策失去最基本的公共性。
第四,保持“效果意识”,公共政策不仅要制定好,还要解释好。“舆论者,造因之无上乘也,一切事业之母也。”在很大程度上,舆情就是民情,舆论代表民意。要意识到,选择合适的公布时机与方式,采取恰当的应对态度与策略,是推动政策实施的基本要求。在众声喧哗的“舆论敏感期”,公共政策需要“舆论反应评估”,把舆情反馈纳入决策过程,做好群众关切的回应预案、社会质疑的权威解释。
湖北省公务员申论热点(三)
2016年9月5日,国务院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补短板工作力度,依靠改革开放推动发展升级和民生改善。
党的以来,就补短板作出了一系列新论述,深刻阐明了补短板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这一重要论述,根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彰显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念,体现着亲民爱民、造福百姓的深厚情怀。
综合分析
[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远未至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仍比较大,在不少领域尚难及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占有量。根据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本次会议上列举的数据,当前,我国人均公共产品拥有水平、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以及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约为西欧的三分之一、北美的四分之一。在2015年全球基础设施综合排名中,我国仅列第39位。
且不论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之薄弱,即使像首都北京这样的一线大都市,其基础设施质量也饱受诟病。经常翻修的下水管道、时不时重整的燃气管道,部分区域基础设施的稳定性、持久性甚至难以满足居民最基本的需要。一旦遇到暴雨,城市变汪洋的新闻便屡屡见诸媒体头条。
[综合分析]
短者,不及也,要么是做得不够,不到位,与统一的标准和普遍的规律存在差距;要么是跟不上事物的发展,落后于形势;要么是在发挥应有作用上不充分,有欠缺,存在有待克服和突破的瓶颈。目前,我国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还比较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还需要继续完善,在社会发展、制度设计、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还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比如,根据有关部门负责人在这次常务会议上列举的一组数据:当前我国人均公共产品拥有水平、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以及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仅为西欧的1/3、北美的1/4。在2015年全球基础设施综合排名中,我国仅列第39位。
有短板不足为惧,我们要正视并努力补齐。当前,补短板面临两个重要的难得机遇:一是有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二是它恰与我们正在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应相契。今年我们把“三去一降一补”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除去补短板是直接在薄弱和不足的领域做加法外,“三去一降”都是做减法,是通过把过去发展中导致供需失衡的过剩产能和过度损耗资源环境的落后产能等降下来,然后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统领,构造与需求端相匹配的经济新动能。把以往不合理甚至不正确的做法纠正过来,通过质的转变,切换到有利于发展、有循于规律的轨道上来,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三去一降”也是在间接地补短板。
补短板可以推动发展升级,促进民生改善;可以拉动有效投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稳增长保就业,释放改革红利。我们要补的短板,既有资源配置上的,也有制度设计上的;既有发展进度上的,也有历史欠账上的;既有理念认识上的,也有方式方法上的。要想真正把各种短板补齐补足,就要因应不同短板的不同性质,各有侧重,因“短”施策。
[对策措施]
一是推动实施,加快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工程项目,聚焦脱贫攻坚、灾后重建和中小水利治理加固、重大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新产业新动能培育等重点领域,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比如加大对水利薄弱环节、城市防涝设施建设等的投入。
二是推进改革,突破制度层面上的束缚和阻碍。针对制度设计上的盲点、堵点、民生痛点,深化改革,勇涉险滩。比如进一步放开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限制,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对民办与公办机构在市场准入、职称评聘、社保定点等方面同等对待。
三是推崇创新,探索和推广盘活沉淀资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的新模式新路径。比如创新融资方式,增强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比如扩大直接融资比例,支持企业通过债券、股权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再比如运用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新模式,吸引和促进民间资本对补短板建设的参与和融入。
四是推行奖惩,建立补短板项目推进的激励机制。既要对主动作为的地方、部门人员加大奖励力度,也要对不作为的地方和部门人员进行问责,同时还要建立允许“试错”的保护机制。要通过加强督查考核,落实奖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抓实干推动补短板取得更大成效。
看过“湖北省公务员申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