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公务员申论参考范文
江西公务员申论参考范文(一)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做到“四个坚持”,其中一条就是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学习贯彻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坚定不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取得人民满意的改革实效。
司法体制改革成效如何,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归根到底要看司法公信力是不是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期盼和要求,说到底就是希望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矛盾纠纷得到更加公正的解决,让合法权益得到更有效的维护,让公权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对司法体制改革,人民群众看重的不仅仅是我们出台了多少文件、建立了多少制度,他们更关心公平正义在每一个案件中是不是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要求我们要牢牢坚持司法为民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人民法院要不断强化司法为民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深入了解一线司法实际情况、了解人民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把解决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贯穿改革始终,使诉讼程序更加简便、司法服务更加贴心,让人民群众对司法改革有更多的获得感。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严格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感受,最终还是从每一个个案中获得,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要全面推行量刑规范化,保障法律的统一、正确适用,不断提高公正司法的能力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公平正义。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要求我们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凡是进入法官、检察官员额的,要在司法一线办案,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法官要有审案判案的权力,也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制约,将司法权关进制度的笼子,把对司法权的法律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落实到位,保证法官做到“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
司法体制改革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根本尺度,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为标准,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司法能力和水平,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江西公务员申论参考范文(二)
把握简政放权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治大国如烹小鲜,既要把握火候,也须注意分寸”,经济发展亦是如此。十八界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仅是对市场发展规律的响应,亦是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依据,更是协调“放”“管”关系的指导原则。然而,在研究“放”“管”如何协调的课题中,有专家指出,存在“放的不够、管的过死;放中缺管、放管脱节;放之无度,管之无方”的问题,这不仅违背市场发展规律,抑制市场发展活力,更是让中央提出的“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的改革目标难以实现。因此,紧抓“放”“管”兼顾之纲,落实“简政放权”之目,才有“纲举目张”之效。
放开看得见的手。政府管理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对规范秩序,维护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创业困难,是源于政府部门的资质资格要求多、认定多,不仅挡住了不少人的创业路,也让“用创业创新推动新一轮人口红利”的期望落空。服务业发展缓慢,是受限于体制机制障碍:无论通信、金融,还是养老、医疗等,都存在行政性垄断、审批过多的问题,不仅不利于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更会损害公众基本民生权益。说: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这是对“放开看得见手”的最佳诠释。只有放,才能激发企业自身发展活力,才能发挥企业在市场发展的创造力,才能激活市场一池活水。只有放,才能打破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壁垒,才能破除金融资本市场的政策坚冰,才能回应公众对民生的质量诉求。
管好看不见的手。世间万物变化中,必有守常制衡的规律可循,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着事物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有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占据我国技术创新的半壁江山,对GDP的贡献率近70%。不否认,核心在于市场化经济是顺应市场规律之举,是遵循“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之举。但是,“有效的市场离不开有为的政府”。由于市场本身所具有的营利性特征,必然会导致众多经济个体在经营活动中,会以追求利益为根本原则,诚如马克思所说“人都是逐利而为”。那么,如果对市场采取放任不管的管理方式,必然会导致经营个体在生产及销售活动中,缺乏有效监管,会带来市场竞争环境的严重恶化。一直令人担忧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正是源于职能部门的管理缺位或监督不力;诸如海南三亚宰客事件的频发,亦是源于职能部门的管理滞后或管理乏力。因此,对市场不能简单的放手,还得放中有管,立足发展规律,承担“协调员”、“监督员”的角色,管好该管的事情。
毛泽东同志曾说,“对立统一是宇宙不变的规律”。同理,“放”与“管”彼此之间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放”的目标在于激发活力,“管”的实质在于规范秩序。只有“放”,才能让“管”有力;只有“管”,才能让“放”有质。实际发展中,一方面不能简单的放。得立足实情、把握规律,做到有度。另一方面不能无效的管,还得转变理念、创新方式,做到有方。只有放管兼顾,才能协调“效率与公平”,才能同步“质量与速度”,才符合简政放权的核心原则,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江西公务员申论参考范文(三)
“微信化”的今天 更需要生活的精彩!
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
不经意间, 有人问起, 你生活中跟谁打交道最频繁?思来想去, 答案竟有些不可思议: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这不仅仅是个人感受, 也有数据为证: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 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 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
微信打开了一股潮流, 日均卷入5.7亿登陆用户, 一线城市渗透率高达93%。可以说, 目之所及、身之所处, 皆有微信包围。收获衣食住行的便利、分享喜怒哀乐的奔涌、拥有随时随地的交互、舒张无聊时刻的排遣……“微信是个生活方式”, 已清晰地呈现在无数用户的生活世界。对此, 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 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里面, 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
然而, 我们享受微信带来的千般好, 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万般恼。既然舍不得错过朋友之间的新鲜事、热议话题, 就有可能面对想退又不易退的微信群, 接受垃圾信息轰炸的烦扰, 忍耐朋友圈里“鸡汤”养生的腻歪。笔者也不止一次听见朋友抱怨“生活被微信殖民了”“我的注意力被微信撕碎了”“晚上十点领导还布置任务”……在微信无时无刻“假定在场”的推动下, 世俗的牵绊将许多人的生活缠绕得无法喘息。恐怕, 这也算是“技术改变生活”的另一种表达。
进一步说, 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有多重, 异化的程度就有多深。最典型的场景莫过于“明明面对面, 心思却飘到微信群”, 一如微信开屏动画折射的隐喻:一个人站在地球面前, 连接了全世界, 却感到无可抑制的孤独。如果借用美国摄影师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来演绎这种异化, 更具震撼力。他去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 那个瞬间里的人们虽然都在一起, 但都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面无表情地仿佛丢掉了灵魂。可以说, 微信方便了社交, 却让我们稀释了面对面的交往, 沉迷于无数陌生人举办的假面舞会。这就不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 而是精神层面的课题。
于是, 有人想到了逃离, 或卸载微信, 或停用朋友圈。豆瓣上有篇日记这样写道:停用朋友圈半年, 看过电影43部, 看过书14本, 这些电影和书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 但我还真的很难回忆起刷朋友圈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确实, 人们更看重的, 是这种“痕迹”。
选择逃离终究是消极的抵御, 而非主动的驾驭, 不然有些人就不会卸而复装了。只是因为朋友一句“你不用, 会让我很不方便”, 足以让他再次臣服。要知道, 摔跟头主要跟地没关系, 跟人有关系。“不以物使, 不为物役”才是科学的微信观。矫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错位与扭曲, 限制其在生活世界的位置, 才能将自己从焦虑纠结、寂寞疏离中释放出来, 使生命更为丰富、生活更加精彩。
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实际上, 微信上发生的事, 依然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微信上发生的交往, 仍然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毋宁将其看作“第二生活”, 是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如何过好这第二生活, 我们仅需要添加“有度”的调和剂。
看过“江西公务员申论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