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甘肃公务员申论精选范文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甘肃公务员申论精选范文(一)

  告别“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告别“只有一天生命”的短促,走出心灵之“宅”,克服精神之“惫”,培厚新集体文化的精神土层,才能给历史真正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遗产。

  在刚过去的“春节时间”贺岁拜年抢红包,在将到来的“两会时间”留言讨论看新闻,手机已成为不少人的“外挂器官”。随处可见的低头族,从或大或小的屏幕触摸着这个既近且远的世界。可是,当我们看手机时,我们究竟在看什么?

  去年年底,腾讯公布官方数据显示,用户每天在微信平台上平均阅读5.86篇文章。以每篇1500字计,一个月下来就超过26万字,印刷出来是一本200多页的书。遗憾的是,其中超过一半的篇幅,被情感和养生的内容占据。这样一本“书”,恐怕难以扭转“中国人不读书”的印象,也不足以涵养丰盈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在中国,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恩对于“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上的年轻人,也忧心忡忡。为了提醒埋头手机者保留一个“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的生命空间,他的书名就叫《最愚蠢的一代》。

  “新集体时代”的心灵,远不应这样贫瘠。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爱书之人,可能都幻想过这样一座图书馆:没有容积的限制、跨越时空的区隔,“摊开你的手掌,无限在此收藏”。网络不就是这样吗?飞速发展的搜索技术、不断扩大的社交平台,海量的信息、无界的交流,只需在巴掌大的屏幕上敲击几下就尽在掌握。从丰富性的角度看,互联网绝不该成为文化的沙漠,而应是比博尔赫斯的想象更辉煌的“天堂”。

  相比国人曾经熟悉的集体生活,今天的“新集体生活”更加开放、更加自由、个性更加鲜明。在网络的土壤中,即便是荒腔走板的歌声,也可能因触动隐秘的心弦而得到共鸣。只是,这样的个性张扬,虽为文化土层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间,却也“既有繁花,亦生稗草”,让互联网文化显得颇为芜杂。微信公号不乏“揭秘”“爆料”“有染”等吸引眼球的劲爆词汇,更有“30岁以前要明白”“中国人转起来”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这样的内容尽管无伤大雅,却也难免让人担心它们背后日渐贫血的心灵。

  面对泥沙俱下的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自己的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心理学认为,人更乐于停留在“很熟悉、可掌控”的心理舒适区。面对可称浩瀚的网络,停留在“舒适区”在所难免。但对于个人,这却未尝不是一种遗憾。无论有多么庞大的库存,你能接触到的如果只是你知道或者愿意知道的那一小部分,那与其说是看到了世界,不如说只是验证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无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似是而非的谣传、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不是丰富了你的生活,反而是把你阻隔在了一个伟大的宝库之外。

  互联网的丰富,正源于其海纳百川。网络时代独有的文化,可说是一种“新集体文化”。知识之海、观念之海,在每个“集体人”的参与中更显无涯。网站“豆瓣”上,无数网友的标记、评论和打分,形成了影片、书籍、音乐的“豆瓣标准”;网站“知乎”中,许多专业人士分享的知识、经验、见解,形成了对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考察。而如博客、微博、朋友圈,离开了成千上万用户的参与更是毫无意义。互联网,网聚人的力量;新集体文化,同样网聚每个人的文化。

  今天的中国人,尚未走出自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又一脚踏进信息时代的洪流,与全世界一起走进“旷古未有之大时代”。近百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比之前上千年更大。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这样的时刻,往往伴随着文化活力的迸发。如文艺复兴,如启蒙运动,灿烂的文化成就,都生长于全新生产生活的土壤。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有着怎样的文化素养,不仅仅决定着我们能收获什么。告别“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告别“只有一天生命”的短促,走出心灵之“宅”,克服精神之“惫”,培厚新集体文化的精神土层,才能给历史真正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遗产。

  甘肃公务员申论精选范文(二)

  以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新发展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于今日公开发布。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三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特别是以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对做好今年“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三农”形势向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们应对风险、战胜困难提供了坚强保障。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这些既是必须解除的现实难题,也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现实的难题和挑战警醒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劲,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解除“三农”新难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新发展,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要厚植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要下大力气补齐农业农村这块短板,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源动力,释放发展新动能。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一号文件”为“三农”发展规划了新蓝图,我们要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新贡献。

  甘肃公务员申论精选范文(三)

  精准脱贫要找准“穷根”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了全面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从“扶贫攻坚战”到“脱贫攻坚战”,不仅仅是从过程向结果的飞跃,更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

  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必须有历史紧迫感,一天也不能耽误,一刻也不能懈怠。六盘水市至今仍有50.99万贫困人口,未来5年每年要减贫10万人以上。数字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越是时间紧、任务重,越是需要先找准问题。只有找准“穷根”,才能开好“药方”,靶向治疗。我们深入推进找问题、找差距、找目标、找路径“四找”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转观念、转路径、转作风,把信心树起来、志气立起来、责任担起来。

  “穷根”在哪里?关键在于农村资源、资金、农民分散,形不成产业和规模;在于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双层经营体制“分”得不足、“统”得不够。

  “药方”是什么?是改革。

  改革,要把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精确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和资源,而不能简单地搞“拉郎配”。六盘水市采取定人头看责任、定地头看产业、定龙头看就业、定户头看保障、定年头看成效“五定五看”模式,明确“党委主体、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责任体系,对标对表、挂图作战,防止被平均数掩盖真问题。

  改革,要把脱贫需求和发展空间放在一起考虑,用可持续的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决不能“有想法、没办法”“忠心耿耿、不知咋整”。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按照贵州、省政府全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要求,开展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把城乡各种资源要素整合到产业平台上来,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山地特色农业产业路。我们整合了35万余亩集体土地、近50万亩农民承包地入股经营主体,整合财政资金4.4亿元,撬动村级集体资金9932万元、农民分散资金1.72亿元、社会资金24.06亿元,建成37个农业园区,培育185个企业、275个合作社、26个家庭农场,使12.8万户44.3万农民变为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的股东,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带动22万贫困群众脱贫。

  “三变”改革从根本上祛除了资源、资金、农民“三分散”这一阻碍脱贫的顽症,推动了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促进了农户与经营主体“联产联业”“联股联心”,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脱贫之路。在瞄准同一个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统筹推进“十项精准扶贫行动”,构建出“大扶贫”格局。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一步一个脚印,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位,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能全面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让所有地区、每一个贫困群众都不掉队。
看过“甘肃公务员申论精选范文”

9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