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公务员申论热点分析
山东公务员申论热点(一)
背景链接
2017年铁路春运从1月13日开始,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3.56亿人次。为了提高进站效率,北京西站等一些火车站开通了自助“刷脸”进站通道。每天自助进站的人数大概在1.4万到1.8万人左右,大部分旅客进站速度是很快的,基本上都在5秒以内。
综合分析
[优势分析]
我国的春运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上班族、打工者、农民工等群体开始陆续踏上回家过年的“囧途”,这个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买到火车票、顺利进站上车、平安到家。
而今,面部识别考勤机已经在很多企事业单位使用,车站使用面部识别是开了先河,进站闸机与考勤机原理相同,与传统人工检票相比,自助“刷脸”进站有很多可取之处。
一是通行效率高。面对数量骤然增加的客流,车站要保证旅客准时进站乘车,所以检票时间不能过长,“刷脸”进站可以分流旅客,同时开放几十个闸机,将大幅提升进站效率。
二是防范倒票“黄牛”。每年春运、暑运等高峰期,有“黄牛党”扰乱售票秩序,大量囤票高价出售。如果刷脸机普及到全国各站,做到票、证、人相符才可进站,“黄牛”手中的火车票和购票人不符将无法进站,让“黄牛”失去“市场”,可以有效杜绝倒买倒卖火车票,让购票空间更加公平。同时节省大量人工,投入到其他客运工作中。
三是识别速度快、准确率高。据工作人员反映,平均每位旅客通过闸机的时间为5秒。相比人工检票,电脑的准确率更高,防止旅客出行日期错误或者上错车次。
[问题]
当然,新生事物的出现也需一个适应的过程。据了解,方便快捷地“刷脸进站”,也并非人人可“刷”。相关负责人表示,持有红色车票的不能“刷脸”,持有学生票、残疾人票等减价车票的由于需要人工核验减价的证件,所以只能走人工通道;而一些外貌发生较大变化不易识别的旅客,也需走人工通道。
参考对策
“刷脸进站”系统还存在一些弊端,工作人员还需耐心的解答,真心的教会他们正确使用,共同保护公共财产、共同维护出行环境、共同适应新事物发展。
同时,铁路部门加大投资,各大车站引进这套系统,充分利用它的优越性,为旅客安全、便捷、温馨出行再现“真情”。
山东公务员申论热点(二)
背景链接
2016年12月12日11时30分,江苏省泗阳县政府食堂准时开饭,来自史集街道的王维奇、陈业瑞、刘传航等3名农民工各自端着盘子,跟县里的机关干部们一起排队打饭,然后与干部们坐在一起用餐。这个机关食堂价格实惠,午餐9元就能吃饱吃好,而且对社会无门槛开放,大大方便了附近的民工和居民。(12月13日《现代快报》)
综合分析
[意义]
政府内部食堂对外开放,体现了当地政府亲民、爱民、接地气。普通民众走进机关食堂,与机关人员享受同等待遇,是另一种请进来的接地气。市民与机关工作人员在一个锅里打饭,一张桌子共餐,更显亲切,用餐过程中,市民可以感受机关公务人员真实的用餐现状,对身份特殊的公职人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而机关工作人员接触各行各类的群众,可以聚集更多的民意和传递更多的上层信息。通过用餐互动交流,既增进了感情、又增长了见识,既打破了神秘、又消除了隔阂,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政府内部食堂对外开放,是改进作风、深入群众的体现。机关食堂对外开放使得机关单位更加透明,满足了群众的需求,使广大群众对机关干部的生活有了真正的了解,消除误解,增进了解,一举多得。对于政府机关和党员干部来讲,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传递出了亲民爱民、艰苦朴素的党风政风,增长了见识,融入了群众,实打实的践行了群众路线。
政府内部食堂通过对外开放,低廉的价格会吸引就餐人员不断增多,势必会增加食堂的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缓解由就人员不稳定带来的成本压力。同时,还可以把机关食堂的一切放在阳光下晒一晒,在公众的眼皮底下,公众监督的力量也才会更强大,这对奢侈浪费、公费大吃大喝会起到很好的监督警示作用。
[影响]
政府食堂对外开放,势必会提高管理成本。比如,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大都选择“一荤一素4元”价廉质优的菜品,加大了食堂的亏损面;又如,随着来自社会上的就餐人数剧增,对政府工作人员就餐和休息,势必会造成不利影响;再如,食堂就餐人员变得复杂起来,饭菜需求量大增,将会引发后勤保障和安保人员对公共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的焦虑。
可见,政府食堂对外开放之后,亏损加重、影响公务员的工作和生话、公共安全和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等,这些问题的叠加,可能会转化为政府食堂对外开放难以为继的充分理由,最终导致“开放”措施不得不中途停摆。
参考对策
机关食堂对社会开放需要因地制宜,既要保证干部与群众消费的平等,同时也不能加大财政负担。政府后勤保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食堂的管理,既要保持“略亏”服务特色,又要满足多样化就餐需求;既要保证政府工作人员正常的就餐和休息秩序,又要维护多数人的利益;既要使食堂供应的饭菜品种多样、价廉可口,又要确保食品安全。
山东公务员申论热点(三)
背景链接
装修好的办公楼大门紧锁,门前却成了菜地、废品场;主楼空着,既不敢搬又不作他用,几百人依然挤在小配楼里;曾经的豪华政府办公楼,如今改建成了敬老院……2016年5月,有记者再次跟踪调查广受关注的新建办公楼闲置问题,不同地方的差异景象,令人深思:如何唤醒“沉睡”的办公大楼,盘活利用好闲置的公共资源?
党的之后,中央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明确“严格控制新建和装修办公楼”;之后,又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许多已经规划好的、在建的、刚刚建好的地方办公大楼一时成了“烫手山芋”。闲置起来不敢用,又没有合理的处置,造成许多“不亮灯大楼”的尴尬。问题也随之而来,公共资源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弃而废之。如何盘活闲置资源并最大化利用?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责任担当和施政智慧。
综合分析
办公大楼被闲置,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唤醒“沉睡”的公共资源,虽然是各地基本的共识,但还多是停留在认识层面而缺少行动。从不少地方的情况来看,真正被重新使用起来的“沉睡大楼”太少,要么始终荒废着,要么重新改造后也因故不能“入驻”。同时,针对“如何处置”也存在不少分歧,如市场化招租或拍卖、用于公益事业或公共福利等,都让这个难题没有“确定解”。实际上,在没有认定清责任,甚至没有根据不同情况对闲置楼堂馆所进行“体检”,只是“一封了之”或“想办法甩货”肯定不行。哪些确实是地方政府必需使用的?哪些可以让渡给社会使用?哪些可以成为新产业的“孵化器”?这些都需要重新评估认定,细化标准,分类处置,物尽其用。
公共资源被闲置,本质上也是一种庸政懒政。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建楼堂馆所上从规划之初就显出“简单思维”,或是“一把手拍脑袋”的“形象工程”,或是为了追求所谓“标志性”,或是为了追求豪华气派……似乎只要建起来就是一种“政绩”,既不考虑自身形象和实际需求,又不把公共财政用在“刀刃上”。同理,面对“中央禁令”,对那些不符合规定的楼堂馆所就一味闲置,在处置上态度不积极、办法不创新,总是透着“躲一躲”“避一避”“拖一拖”的心理,自认为“我不用,就没错”。实际上,任由其荒废,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是一种庸政懒政、政治失责。说到底,如何对待和处置闲置的办公大楼,体现着一个地方政府的作风和行政担当,否则,公共资源未合理利用或不能保值增值,就有渎职嫌疑。
参考对策
闲置的办公大楼,从新到旧,就像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拷问着政府的执行力。对此,地方政府决不能抱着侥幸或惰政的心理,应尽快结合实际出台政策规定,合规合法地切实解决公共资源闲置的问题。
而从长远看,从一开始就掐灭“大兴土木”的苗头,从审批和制度管理入手、从纪检和监管上着力、从问责和追查上突破,用制度真正杜绝更多违规新大楼的出现,才是解决各类公共资源闲置的釜底抽薪之策。
看过“山东公务员申论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