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务员申论备考经验
上海公务员申论备考经验(一)
一、什么是文章的立意
通俗的说,文章的立意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则通过文章标题确定是否准确。在文章写作中你一定要明白你要写什么,你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在申论写作中,如果立意不准确,那么不论你写出来的文章有多精彩,都是偏题作文,直接归为四类文。所以立意是文章写作的难点,更是重点,这是大家的共识。而且在文章写作中,最先开始的就是立意要高,其次才是谋篇造句遣词。
二、立意需注意的事项
(一)正确、鲜明
立意正确是我们申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它不仅要能确立材料所反映的主题,同时也要能体现材料所反映所折射出来的生活本质和主流,同时还要求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所谓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比如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也要能清晰的表示出来。
(二)深刻、新颖
深刻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能反映材料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和规律,能揭示事材料包含的深刻思想意义。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不仅来源于材料,也包括作者对该社会现象有的认识、感受和看法。
(三)积极向上
所谓积极向上是文章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符合社会大背景,不存在反党反社会情况。
三、立意的方法
(一)题干关键词分析
题干关键词法,也就是说在申论写作中,我们可以从题干的要求中找出关键词,确定出文章的立意,同时也可以分析出文章的总论点。
【示例】题干要求结合“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这句话,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分析】看到这道题时,我们首先会发现“慢”、“自在有为”、“急不得”是这句话里提炼出来的核心关键词,都在强调“慢”字,这个时候所写文章的立意就需要紧紧围绕“慢”来展开。标题中一定要见到慢字。立意知道后,自然文章总论点也就跟着出来了,也就是“慢下来,过自在有为的生活”.
(二)题目关系分析法
题目关系分析法,强调的是分析客观题目,梳理出作文的脉络,最后确定文章的立意和总论点。
在做客观题时,材料中的一些重点内容已经被我们作为答案要点梳理清楚了,其实这时候整篇材料的中心思想也就出来了,写作的文章立意和总论点也随之出现。例如:
第一题: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的启示
第二题:目前汉语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汉语文化
第三题:法国保护本国文化方面的做法——对中国文化保护的借鉴
第四题: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讲座讲解稿重点——社会主义文化
梳理完以上客观题后,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材料都是在围绕文化展开,于是就能明显知道所写文章必须围绕“文化”展开,文章立意也就把握清楚了。
上海公务员申论备考经验(二)
贯彻执行题答题原则
一、根据给定材料作答
很多考生都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贯彻执行题就是自己写一片应用文,所以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是文采,也可以脱离材料作答。其实这是很大的误区。贯彻执行题和一般的归纳概括、提出对策、综合分析一样,都必须以“材料为王”,材料是作答的核心。行文的内容脉络依然是根据给定资料,但凡脱离给定资料的作答,即使文采出众,言语清晰可能也拿不到高分,因为评分原则是采点给分,这一点考生务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考虑身份定位,避免脱离实际
考生在作答应用文写作这套题目时经常忽视题干中的身份定位,从而导致答题机械化,脱离客观实际。比如,题干中说“你”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请写一个关于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建议书。很多考生就会把材料中的各种对策全部写出来,其实这道题目有一个很大的“陷井”,那就是“你”的身份,材料中出现的很多对策是不可以用的,因为那些对策与“你”的身份不相符合;或者说那些对策要“转化”语言表达的方式。例如“加大对养老院的投入力度”,这显然就不适合了,因为财政投入的主体是政府,因此,考生这时就需要“转化”口吻,可改成“建议政府加大对养老院的财政投入力度”,这样就符合“你”作为居委会的身份定位了。
上海公务员申论备考经验(三)
申论文章写作高分要求
(一)文章结构要完整
申论文章的写作结构需要注意完整、匀称。首先,文章主要分为三大个部分:开头、分论段、结尾,一般称之为风头、猪肚和豹尾。在文章写作中,三个部分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部分都将被视为结构不完整的文章,直接划分到四类文中,需要引起各位考生的高度重视;其次文章的分论段之间需要保持一个匀称的结构,具体体现在字数的均衡上。例如文章一共有三个分论段,每个分论段之间应保持在250——270字为宜。
(二)文章卷面要整洁
申论文章的写作还需要注重整体卷面的整洁度和字迹的工整度,保证不该丢的分坚决不丢,争取使自己的文章给考官留下完好的第一印象,充分保障得到较高的分数。
题目:“给定资料4”中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请你从对这句话引发的思考说开去,写一篇文章。
【范文】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 —以公共政策建设善治社会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轻民意。倾听民间的呼声是古往今来政治贤明的标志。好的公共政策,必定要以尊重民意为前提,以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根本宗旨,不断推进社会进步、和谐和人民幸福;好的公共政策还需全面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理性,能够提升和改良社会风气,滋养民众德性,形成以公共政策推进社会善治的良好局面。
政策当以尊重民意为基,铸社会善治之厦。好的公共政策不仅要认真倾听民意,更要深入深刻的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诉求和根本利益为第一要义。曾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深刻揭示了政策需要体现民意的必要性,不被人民群众理解拥护的政策,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方针决策。苏轼因地制宜治理西湖,结合实际,以人为本的先例向我们完美的诠释了好政策与民意的深层次含义。故此,好的公共决策,还需自下而上的不断革新和改进,要能够成分的挖掘社会各阶层民众的诉求,能够深刻反映社会客观事实,能够抓住改良风气的契机,能够融汇贯通民众呼声,搭建良性互动平台,深入民众,循序渐进,想民所想,思民所思。
政策当释放民众理性之泉源,润社会善治之田。良好的公共政策当充分体现民众诉求,但急需政策的制定者充分把握民众理性的合理释放。唯有正确的、向上的、促进社会发展的诉求,才能使好政策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反之,则会危及社会治理,更甚者使国家、民族带来危亡之机。读雅典因民主而亡国感触颇深,读商鞅变法强国亦就思索久许,两者皆为民意而作为,结果却相差万里。无论是我国限塑令的推行还是美国养老制度的实施,无不证明有效的社会治理同样需要理性。故此,随意的缺乏理性的民意不可取,集中垄断强制亦不可取,唯有不断提升民众理性,转变社会风气,释放政府工作理性才能保障社会善治的质量。
政策当滋养民众之德性,促社会长足发展。好的公共政策除了充分体现民意,释放政府和民众的理性,也不能缺乏民众素养的培养和社会风气的建设与改进。好政策就是一种社会风气,体现的是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家风;也是明礼诚信、遵规守纪的民风;更是两袖清风、求真务实的官风。古有晋朝炫富糜烂之例作为前车之鉴至今,亦有唐朝整肃离职、以奖代罚之典故,重塑社会良好风气;今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无不体现着政策中精神文明建设这块阵地的重要性。唯有以人民群众作为支撑,形成合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才能使好政策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屋漏者,民击之;水浅者,鱼逃之;树高者,鸟宿之;德厚者,士趋之。好的政策不仅要尊重民意,而且需提升民众理性,更需要滋养公民德性。如此方能全方位、多角度,释放各阶层理性的力量,营造优良的社会风气,以公共政策治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稳步前行。
看过“上海公务员申论备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