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2017安徽公务员申论经典范文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2017安徽公务员申论经典范文(一)

  北宋思想家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寄托了古人的崇高的理想,体现其历史人文关怀。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不断推进,转型升级不断深化,群众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然而,在社会上却出现种种物质不满,就业、教育、医疗、环保等民生领域出现问题,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和人的价值与权力的基本保障。鉴于此,唯有彰显人文关怀,才能营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每一个人的梦想助力。

  改善民生是人文关怀的基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民生问题一直是当下关注的热点话题。物价飞涨,看病难看病贵,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教育资源分布不公,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些问题都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基本的民生问题。有效合理的解决民生问题有利于保障民众的基本权益,实现人的价值,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一环。因此,改善民生,加大民生工程的投入,更多的实现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想,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基础。

  关照心灵是人文关怀的重点。在利益分化、主题多元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一幅纷繁芜杂的图景,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物质生活的富足,却在精神上迷失路途。身居繁华都会,却发出“乡关何处”的叹惋。精神信仰的缺失,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发展,还会导致整个社会出现精神迷茫,道德困惑。因此,亟待强化思想共振,寻求价值共鸣,更多加强人文关怀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共建具有人文气息的社会大环境。

  提升国民幸福感的人文关怀的目标。2013年央视节目中“你幸福吗”,叩即很多人对幸福的思考和体悟。幸福感也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准。人文关怀的目标就是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只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民众能够体味幸福,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否则,人文关怀将会成为一纸空谈,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关注国民的幸福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为人本,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社会不断转型升级的今天,最关键最本质的问题是解决人的发展问题,要体现对人的关注。只有通过改善民生问题,关注民众的精神世界,提升国民的幸福感,才能彰显人文关怀,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实现每一个人的梦想与追求。

  2017安徽公务员申论经典范文(二)

  加强文化输出 发展中国制造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传统制造业在建国初期发挥巨大作用,带领人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的两次飞跃。然而,面对人口红利的丧失,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面对山寨制造的盛行,大量国人外海代购,说明中国制造华而不实,大而不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制造只重形式,忽视内在,忽视文化精神、文化特色的传播。因此,必须注重文化建设,加强文化输出,才能促进中国制造不断发展。

  发展中国制造需要借鉴优秀文化经验。自洋务运动开始,西方坚船利炮打破清政府大门,西方文化就不断涌入,从那时起开始,中华文化就一直与西方文化进行交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经验,比如注重西方文化的随性,内化西方文化的创新,学习西方文化的科学。但是中国文化依然存在问题、拜金主义、崇尚奢侈、急功近利,使得中国制造注重短平快的发展模式,忽视内在,使得制造业举步维艰因此,发展中国制造需要继续吸收西方文化精髓,不断寻求发展突破。

  发展中国制造需要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唯有精益求精的产品质量才能获得市场认可,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才能重获世界实体经济的强国地位。然而,当下中国制造不注重产品质量,以为模仿,忽视创新,忽视变革,使得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难以获得外观突破,难以寻求文化特色的展现。华为之所谓能够在手机市场竞争行业中获得一席之地,在于注重文化产品的质量把关,用一流的质量打破三星苹果的围剿。可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需要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发展中国制造需要打造文化品牌建设。品牌就是符号,具有象征标志。唯有具有文化品牌的企业才能经久不衰,才能突破文化障碍,展现自身个性。百丽集团之所以从世界加工厂变为一流制造商,在于其在满足市场功能需求的同事,满足西方人对中国产品文化的认同,从普通产品外观入手,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将中国文化的元素符号融入其中,展现与众不同的产品特色。因此发展中国制造需要打造文化品牌建设,用文化品牌树立产品标识。

  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一方面需要技术人才发展,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文化输出,从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到借鉴西方文化精髓再到打造文化品牌建设,都是以文化个性寻求制造发展机遇,将中国制造真正立于世界之林。

  2017安徽公务员申论经典范文(三)

  用职称标尺量出真人才

  着名作家能够妙笔生花,却因英语和计算机考试过不了关,连续十多年迈不过副高门槛;“口碑”医生可以妙手回春,却因没有时间发论文,而在职称评定中居于人后……近些年,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正折射出我国职称评定中存在的尴尬与困境。

  刚刚召开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亲手颁给屠呦呦,她是我国首位“非院士”获奖者。一个国家的最高科学荣誉,正秉持着“真才实学”“真实贡献”的评价标准,激励科学工作者为之奋斗,更启发我国的职称制度,莫要丢了根本、失了方向。

  几乎与此同时,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并且,不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也不再作统一要求。职称评价标准的变化,不仅为走出上述困境铺路搭桥,更彰显着人才评价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评职称、分等级,原本是为了助推专业技术人才“百尺竿头进一步”,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在各行各业“八仙过海显神通”.然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职称评定却没有跟上时代。制度的路径依赖将其评价标准固化为一套难以突破的利益分配模式,导致“一切向论文看”“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懂英语、会计算机”的怪现象。一刀切的评价标尺,不仅难以“量出真正的人才”,更逼着部分年轻从业者“为论文而论文”“为考试而考试”,走向形式化、忽略真问题。

  走出困境,首先应当看到,现代社会的特点在于高度专业化、分工化。此次《意见》突出专业化、强调技术性,遵循不同工作的内在逻辑、契合不同岗位的人才特点,是改革的一大亮点。大学教授和技术工人、医生护士和新闻记者,不同职业的人才本就掌握不同知识、拥有不同技能,测量其水平高低的标准自然也不可能统一。因岗设评,以才嘉奖,方能让职称反映真才实学。今年年中,深圳市政府将部分职称评审权下放给有条件的行业组织,提升职称评定的专业化、差异化水平,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其次,打通“评”与“用”的衔接,最大程度发挥职称评定对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还需构建评价标准与创新能力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此次《意见》强调“创造性”的原因。“创造性突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职称等级不是固化利益格局、守卫思维边界的工具,而是孕育新动能、涵养新思想的沃土,只有鼓励创新,才能找回职称制度的“初心”,重返继续前行的轨道。有些地方的学校将教师创新的教学模式纳入考评范围;有的专业技术岗赋予技术创新更高的参评权重,都体现着创新驱动的思维,更凸显出“以用为本”的人才评价理念。

  说到底,职称评定不管坚持怎样的标准,不管运用怎样的方式,论文也好、考试也罢,都是人才评价的工具,是末;专业人员的真本事、新思想,是评价的对象,才是本。只有以人为本,从“才”出发,方能重焕职称评定的光彩,避免其异化为沽名钓誉、谋取利益的工具。


看过“2017安徽公务员申论经典范文”

9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