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安徽公考申论经典范文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安徽公考申论经典范文(一)

  追求城市发展之“真”,重在尊重科学规划和历史脉络,坚持将一张好的蓝图绘到底。首先是要找准城市定位,着眼一体化的城市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市的空间、规模和产业结构,统筹考虑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区边界和历史文脉,让城市发展更有方向、更有目标、更有底气。其次是科学谋划城市布局与设计。比如,定位为泛湘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常德,就坚持以城市的生态资源和山水关系为本底条件,追求生态优先、特色鲜明的文化水城风格。

  城市的“善”,就是尊重每一个居民,提升城市的归属感。

  拥抱城市环境之善,关键在于通过城市功能的提质与完善,不断强化广大居民的获得感。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以路改、水改、棚改和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整个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市民有了搬进新家的感觉。同时,优化城市管理,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办法,推进环卫保洁、园林绿化、渣土运输等行业的市场化服务水平,让城市生活更加舒适。此外,还要在基层治理中实现秩序和人性化的平衡,让生活更加和谐。比如,构建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兴办“四点半”学校、书香社区、社区小餐桌等,解除了居民的烦恼,体现了城市的温度,很有人情味。

  城市的“美”,就是彰显山水人文,塑造城市的特色竞争力。

  孕育城市之美,主要是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保持和谐,并凸显城市个性与品位。近年来,常德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现代商贸、生命科学等现代产业,努力把美丽变成财富、变成增长动力、变成老百姓的幸福指数。首先,我们把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名城“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把文化旅游的内涵融入产业经济,建成了柳叶湖环湖景观、江南风光带、武陵阁步行城、芦荻山大道、“三馆三中心”等城市新亮点。其次,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规划建设城市,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去年成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后,率先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重点做好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四篇文章,力争成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的范例。更重要的是,我们注重把历史文脉融入城市空间,大力推进老西门、穿紫河风光带、“一江两岸、诗画长城”等项目建设,让穿紫河成为流淌文化的河。在建设“一江两岸、诗画长城”过程中,以防洪大堤为载体,以诗词书画为表现形式,正在形成江北“中国常德诗墙”、江南“中国常德画壁”诗画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当历史文化成为城市的根,我们也就留住了美丽乡愁。

  安徽公考申论经典范文(二)

  企业家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经济问题是当今时代的重要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企业家群体,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这个担当,既为自己成长创造价值,也为社会进步创造价值。

  如今,任何一次经济的变革,都可能影响成千上万的家庭。在我看来,中国的企业家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第一是与钱的关系。刚开始创业时,大家都是为了活下来,但是跨过了这个阶段后,我们就要看清楚钱的本质,它是资源,是完善社会、让社会稳定的资源。企业家就应该讨论钱以外的事情,比如如何让自己的企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我觉得企业家在做重大决定时,应该考虑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担当。

  第二是与政府的关系。我提出“四个不”,不行贿、不欠薪、不逃税、不侵权。不管大家承不承认,在当今社会,企业家、商人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与世界的关系。全球化绝不意味着在国外开几个工厂,我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融入全球,参与全球,为当地创造价值,在当地成为真正能够受人尊重的企业。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的经济群体,中国企业家应该问的是如何担当世界经济的发展,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不仅在国内赢得尊重,也在世界上赢得尊重。

  第四是处理好过去跟未来的关系。我认为,经济从来没好过,都是靠大家努力奋斗而来;经济也从来没坏过,只是你怎么看待形势。经济好的时候有差企业,经济不好的时候也有好企业。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不可能有今天,所以对昨天我们永远要有感恩之心,同时也要对今天充满珍惜,对未来充满敬畏。

  当今社会,经济问题已经是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就是企业家群体,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这个担当,既为自己成长创造价值,也为社会进步创造价值。

  安徽公考申论经典范文(三)

  放缓步伐 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古训有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也指出:“要让民众共享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红利。”然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光环下,GDP的高增长并未给民众带来预期的生活品质。当下,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工资成本持续上升,储蓄率、投资率有所下降,这些因素都在暗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放缓步伐,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已是大势所趋。

  放缓步伐,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去30余年,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中国制造”闻名世界。但随着人力成本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逐渐被越南等其他国家所替代。一些发达国家近几年纷纷选择在越南投资建厂,这也在昭示中国长期以来高耗能、高污染、低收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将终结,虽然由此会使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发展新常态正是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土壤。

  放缓步伐,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回顾我国经济发展之路,虽然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弱,山寨产品充斥市场便是其一。流水线重复作业生产出的产品消耗大量人力资源,但因自主研发品牌缺失而使产品失去核心竞争力。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持续后劲呼唤我们应向依靠高新技术的产业转变,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的推动。

  放缓步伐,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利于实现有质量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积累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才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剑走偏锋,使民众失去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依托。因此,适当放慢脚步,致力于民生工程建设,才能实现有质量的发展,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 让民众共享我国经济增长红利是目标,更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技术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同要求。唯有调整心态,以新心态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兼顾经济发展的“质”与“量”,才能真正使民众幸福与经济发展同步,才能全面落实以人为本,保证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看过“安徽公考申论经典范文”

9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