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公考申论范文精选
福建公考申论范文精选(一)
突出创新驱动,目的在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让创新更紧密地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新产品、新项目、新产业。最有效的推进手段,就是真正让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真正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企业要主动研判科技和产业变革大势,面向市场需求确定创新突破口,让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政府要从资金、税收、人才、知识产权、放开管制等方面入手,大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助推实体经济在创新中发展壮大。
突出创新驱动,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明显加快、水平大幅提升,但创新基础不牢、原始创新不强、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才能掌握发展与竞争的主动权。今后,要加大力度稳定支持科学基础研究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好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强化创新成果源头供给;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选准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
突出创新驱动,关键在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改革是点燃创新发展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要把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结合起来,勇于啃“硬骨头”,敢于破除制约创新的一切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努力克服目前科技创新中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现象,加快建立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消除科技仪器设备分割独占的弊端,提升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打破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科研人员动力不足的障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全党统一思想、奋发有为,以新的发展引擎带动新的经济增长,就一定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并且为未来发展积蓄强劲而持久的动能。
福建公考申论范文精选(二)
协调发展,要在破障
协调发展,将为我国发展拓展空间、增强后劲。但如不大力破除相关障碍,这一愿景的实现会困难重重。
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资源要素要进入存在短板的领域、地区,这从根本上看,是一个市场发挥作用的过程。但市场发挥作用,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有公平开放的环境,有一套完善透明的规则等,在这些条件之下,资源要素有梯度转移、流向洼地、实现协调发展的动力。而不协调问题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存在着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
比如基础设施的障碍。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稀缺,发展总是比较滞后,多数是贫困山区。这里面哪怕有丰厚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也难以吸引各种要素的聚集。俗语说,要致富,先修路,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我国贫困地区、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得到了国家更多支持,正是为了破除这个最基本的障碍。
还有公共服务的障碍。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城乡的差距,从教育、医疗到文化、卫生等诸多方面,农村的公共服务都比城里有较大差距。本来农业生产的效益就比较低,吸引人才、资金等要素困难,再加上这种公共服务上的落差,有心回农村发展的人,可能都会顾虑重重。因此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和重要内容,就是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政策上的分割和限制也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有的地方,政策不透明,或搞保护主义,想去投资都不敢;有的政策,全国不统一,想换个地方就业都要考虑再三;有的行业,设置种种门槛,保护既得利益者,排斥竞争和创新……这些障碍都需要以大力度的改革来破除。
协调发展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使资源要素可以更加自由流动的问题,根本上依靠的还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当然,政府的作用也很重要,但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基础短板的弥补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策规划的制定者、公平环境的维护者,去破除障碍,而不是直接去配置资源。
福建公考申论范文精选(三)
涵养文化,培厚“精神新土层
告别“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告别“只有一天生命”的短促,走出心灵之“宅”,克服精神之“惫”,培厚新集体文化的精神土层,才能给历史真正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遗产。
在刚过去的“春节时间”贺岁拜年抢红包,在将到来的“两会时间”留言讨论看新闻,手机已成为不少人的“外挂器官”。随处可见的低头族,从或大或小的屏幕触摸着这个既近且远的世界。可是,当我们看手机时,我们究竟在看什么?
去年年底,腾讯公布官方数据显示,用户每天在微信平台上平均阅读5.86篇文章。以每篇1500字计,一个月下来就超过26万字,印刷出来是一本200多页的书。遗憾的是,其中超过一半的篇幅,被情感和养生的内容占据。这样一本“书”,恐怕难以扭转“中国人不读书”的印象,也不足以涵养丰盈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在中国,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恩对于“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上的年轻人,也忧心忡忡。为了提醒埋头手机者保留一个“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的生命空间,他的书名就叫《最愚蠢的一代》。
“新集体时代”的心灵,远不应这样贫瘠。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爱书之人,可能都幻想过这样一座图书馆:没有容积的限制、跨越时空的区隔,“摊开你的手掌,无限在此收藏”。网络不就是这样吗?飞速发展的搜索技术、不断扩大的社交平台,海量的信息、无界的交流,只需在巴掌大的屏幕上敲击几下就尽在掌握。从丰富性的角度看,互联网绝不该成为文化的沙漠,而应是比博尔赫斯的想象更辉煌的“天堂”。
相比国人曾经熟悉的集体生活,今天的“新集体生活”更加开放、更加自由、个性更加鲜明。在网络的土壤中,即便是荒腔走板的歌声,也可能因触动隐秘的心弦而得到共鸣。只是,这样的个性张扬,虽为文化土层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间,却也“既有繁花,亦生稗草”,让互联网文化显得颇为芜杂。微信公号不乏“揭秘”“爆料”“有染”等吸引眼球的劲爆词汇,更有“30岁以前要明白”“中国人转起来”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这样的内容尽管无伤大雅,却也难免让人担心它们背后日渐贫血的心灵。
面对泥沙俱下的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自己的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心理学认为,人更乐于停留在“很熟悉、可掌控”的心理舒适区。面对可称浩瀚的网络,停留在“舒适区”在所难免。但对于个人,这却未尝不是一种遗憾。无论有多么庞大的库存,你能接触到的如果只是你知道或者愿意知道的那一小部分,那与其说是看到了世界,不如说只是验证了自己。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无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似是而非的谣传、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不是丰富了你的生活,反而是把你阻隔在了一个伟大的宝库之外。
互联网的丰富,正源于其海纳百川。网络时代独有的文化,可说是一种“新集体文化”。知识之海、观念之海,在每个“集体人”的参与中更显无涯。网站“豆瓣”上,无数网友的标记、评论和打分,形成了影片、书籍、音乐的“豆瓣标准”;网站“知乎”中,许多专业人士分享的知识、经验、见解,形成了对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考察。而如博客、微博、朋友圈,离开了成千上万用户的参与更是毫无意义。互联网,网聚人的力量;新集体文化,同样网聚每个人的文化。
今天的中国人,尚未走出自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又一脚踏进信息时代的洪流,与全世界一起走进“旷古未有之大时代”。近百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比之前上千年更大。
从人类文明进程看,这样的时刻,往往伴随着文化活力的迸发。如文艺复兴,如启蒙运动,灿烂的文化成就,都生长于全新生产生活的土壤。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有着怎样的文化素养,不仅仅决定着我们能收获什么。告别“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告别“只有一天生命”的短促,走出心灵之“宅”,克服精神之“惫”,培厚新集体文化的精神土层,才能给历史真正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遗产。
看过“福建公考申论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