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公考申论范文精选
河北公考申论范文精选(一)
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讲述的故事引起广泛共鸣。多年潜心研究,团队密切协作,执着科研攻关,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获取灵感,终于发现和提取了青蒿素,使之造福人类。“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株“中国小草”改变无数患者的命运,让世人感慨万千。这份“礼物”,不只是惠及苍生的科研成果,更是淡泊名利、专心致志的难得定力与精神境界。
科学研究是艰辛的事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方能有所作为。这是一种宝贵的定力。古人云:“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古往今来,不管什么领域、什么行业,定力是成事之基,专注是成功之道。反之,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无论为学还是创业、为政还是创新,都为大忌。
曾同几位艺术家交谈,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诚哉斯言!一段时间以来,追求“短平快”、粗制滥造等文艺“浮躁症”,深为社会诟病。现实中存在的浮躁风气,人们深有感触。从一些高校片面追求论文发表数量的科研浮躁,到一些干部热衷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制造政绩泡沫,再到“赚快钱”“走捷径”等功利心态在社会上颇有市场,浮躁的负能量,传播较广、危害不小。在反思中,一种社会共识日益凸显:今天的中国社会,在快速前行中,格外需要摈浮去躁,涵养定力,行稳致远。
摈浮去躁,涵养定力,就应树立高远之志,摈弃功利之心。《庄子》中载,鲁侯问木匠梓庆:为何能把鐻做得鬼斧神工?梓庆说:将为鐻,必齐以静心,不敢怀庆赏爵禄、非誉巧拙之想。所谓“静心”,就是心无杂念、志存高远,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利,正如屠呦呦总结几十年科研生涯,最深的感受是“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世事纷繁多变,把目光投向远方,用正确价值观来导航,才能跳出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以思想定力开拓广阔天地。惟其如此,领导干部才会防止短期效应,着力打基础、利长远,企业商家才会摆脱低俗营销、打造诚信品牌,“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的价值主流才会不断壮大。
摈浮去躁,涵养定力,就应激发笃行之力,力戒虚浮之风。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烧水如果耐不住性子总掀锅盖,必然是开得慢。现实中,抄“近道”、耍“心计”,最后栽了跟头的案例,更是发人深省。事物发展有其规律,拖不得,也急不得。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大到建成全面小康,小到个人幸福生活,都需要咬定目标、久久为功。在福建宁德,班子换了几茬,但“拔穷根”一以贯之,一任接着一任干,创造了摆脱贫困的实践样本。不管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啃下雾霾治理等硬骨头,没有捷径可走,树立愚公移山志向、拿出滴水穿石韧劲,一点一滴地改变,实实在在地推进,梦想就会逐渐照进现实。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热词:主要看气质。一个人的气质,不决定于“脸”,而在于内在修养;一个时代的气质,也不能靠物质来定义,社会风气、社会心态才是最深刻的体现。党的以来,从反“四风”到践行“三严三实”,从保持战略定力到增强改革定力,治国理政的大逻辑中,激荡着尚俭戒奢、务实治虚的风气之变,向精神世界注入了正能量。摈浮去躁,涵养定力,重塑变革时代的气质,这样的中国故事已经开始,它呼唤全社会精心书写,更期待我们每一个人去倾心投入。
河北公考申论范文精选(二)
“生态终身问责”制 还生态青山绿水
恩格斯曾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界的索取也越来越多,环境污染、森林被砍伐等让生态系统“苦不堪言”,也让我们“负债累累”。生态文明建设也日益成为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可以说,环境问题解决得好坏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国际形象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福祉,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曾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来诠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法律是红线、法治是底线。任何人、任何组织不能触碰、不得突破。”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制,堵住环境保护空白领域,筑牢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防护墙。对官员任期内的生态严重污染进行问责,尤其是终身追责,更是打出了一记重拳,给官员的施政方针提前打“预防针”,警告官员切莫因小失大,即使退休了离任了,也要将自己的“欠债”还清,给造成破坏的生态环境一个交代。可以说,《意见》的实施,从顶层设计上剑指跑偏的政绩观“病根”,立起了规矩,拉起了红线,对决策者尤其是“一把手”形成震慑。
污染触目惊心,追问言犹在耳。不得不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快更多的直接政绩利益,冒天下之大不韪污染环境。大的有“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被告犯污染环境罪,被处罚金500万元;小的有,“湖南炎陵两企业排污致周边收费员戴防毒面具上班”事件,当地已依法对两企业停产整治,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问责。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地方“一把手”真正因污染被问责,被摘掉“乌纱帽”。
要高举“生态终身问责”的利剑,让制度真正发威。对打着“上级批准”、“集体决策”的幌子,弄虚作假,逃避追责的现象,要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防止乱作为的孬官、不作为的懒官“金蝉脱壳”。事实上,在维护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上,既要靠严厉的惩罚措施和“终身问责”的尚方宝剑,更应尽快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预防机制体系,不要等到绿水青山被污染殆尽,无法恢复的时候才幡然悔悟,后悔莫及。
也说,“要真正认识到生态问题无边界,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生态建设要成为自觉行动。” 无论是政府、企业或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建设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政府既要着眼于宏观的保护,又要从微观入手,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环境保护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将生态文明、环保理念植根每个人心中,持之以恒,全民动员保护环境,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河北公考申论范文精选(三)
缓解土地矛盾 应了解当下中国
过去人们常讲:不了解土地,就不了解中国农村。今天我们要说:不了解土地,就不了解当下中国。土地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多少问题在生成,多少力量在博弈,多少歧途在伸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除“三农”问题的希望。而时下许多地方的“统筹”恰恰是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夺。迅猛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土地的快速升值,也给农民带来了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难逢机遇。然而,不少地方政府,却在违背农民意愿,以种种堂皇的名义,公然动用行政强制力量,攫取农民的财产收益,剥夺农民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牺牲农民的未来生计和发展空间。“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强迫农民以放弃自己的土地权利为代价,来换取政府本应提供的公共服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置换进城后增值的土地收益本应全部返还当地农民,试点时却大多被弃置一边;拆村并居,让农民上楼,常常是对农民一场可怕的掠夺。
转变发展方式,是突破资源瓶颈的路径。我们在愈演愈烈的生态环境污染和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恶化的倒逼、挤压中,开始重视起能耗问题。但是,在许多城市工业项目已经难于落地和农村18亿亩耕地红线屡遭撞击的困扰中,为什么看不到与能耗同样紧迫的地耗问题呢?在摊饼式的城市扩张中,在运动式的空城制造中,粗放型、浪费型城市化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为什么不去从集约式土地开发中寻找新的空间和出路?
抑制贫富分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点。中国的暴富神话和返贫故事,往往都围绕土地而发生,而展开,而进入高潮。随着房价暴涨,少部分人一夜间站到社会财富的顶端,无房户们则会被轻易甩出财富积累的大门。房地产领域日益成为权贵资本膨胀、政府官员腐败的重灾区。有办案人员说,房地产的产业链有多长,权钱交易的食物链就有多长。
维护社会稳定,是营造和谐生活的前提。目前,农民维权的焦点是征地拆迁,城市民生的焦点是住有所居,背后都是土地问题。看一看全国每年由此滋生了多少社会冲突?甚至引发流血自焚。以农民工、大学生为主体的新生代,正在城市大山般的房价压力下,艰难地拼搏着、坚持着,为了眼前那一线奋斗的希冀,头顶那一缕理想的阳光。如果一个个竞相崛起、美轮美奂的城市,放不下这一最有希望人群的最卑微的期求、最单纯的梦想,那对社会、对明天,意味着什么?
政府调控地根,是平抑市场风险的杠杆。但这一杠杆常常是调而不灵,控而不动。如抑制房价泡沫,国务院接连推出新政,甚至是“史上最严”,也一再遭遇市场反弹尴尬,主要是来自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等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强抵抗。因为,土地中生成着暴富机制,土地出让金业已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
土地是民生幸福的一个痛点。中国当下一些重大的民生问题,几乎都可以找到与土地发生的联系,都可以从土地里找到求解的秘道。土地,对于芸芸众生的意味,不仅是物质的,工具的,而且是精神的,价值的。是土地,给了我们生命丰润的滋养,赋予我们人生幸福的意义。今天,在不少地方轰轰烈烈的拆村运动中,在许多城市一浪一浪的肆意扩张中,土地被折腾,被流失,这是社会最纠结的矛盾,家园在凋敝,在沉沦,这是我们最痛切的悲伤。
看过“河北公考申论范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