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甘肃省公考申论范文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甘肃省公考申论范文(一)

  源远方能流长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继承

  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到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齐放,从深浅墨色的山水画到结合西方油彩的彩墨画,从古老手工织造技艺到国际秀场上民族服装惊艳亮相......历史走过5000年,朝代更迭,华夏民族之魂——文化始终如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精神之根、文化之脉。在面临着社会转型重任、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同样需要向传统文化借力,在历史中汲取先人智慧。

  这条路并不是简单的复原传统文化。正如齐白石说过的“学我者生,似我者亡”那样,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选择的继承,发挥其在当代的作用,更要能结合时代要求,予以创新、创造,让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绽放新光芒。

  说“只有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要保护传统文化,从中挖掘文化内涵。当前,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在各个领域不同程度的出现“失语”现象。传统文化“失语”,会让我们失去精神信仰,失去价值方向,失去民族自信。只有做好了保护工作,才能够深入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研究,从而才能为今天的发展提供源泉和精神动力。

  要想让传统文化在时过境迁的今天依然能发挥现实效用,离不开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南京云锦与时装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出云锦新装,让云锦走出了研究所;同志在国事访问中频频以民族传统服装的改良样式现身,不仅让世界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向世人展示了传统服装在今天的实用性。“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突破传统,又不断形成传统的过程”,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原有基础上,不断研究创造,推陈出新,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传统文化也才能呈现生机与活力。

  创造性继承首先要求观念的转变,意识的提高。其次也需要充分、专业的人才队伍的支撑。与此同时,“开放包容,方能集汝精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把传统文化带进世界,与世界文化交流,在碰撞中激荡火花。

  守护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与血脉;弘扬并利用传统文化,就是挖掘中华文明建设的新力量。当我们开始重视起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突破传统、创造传统,我们一定能书写出中华文明的新篇章。

  甘肃省公考申论范文(二)

  走出去的中华文化

  在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场,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走出去”因语言和文化障碍停留在表面,深度介绍中国历史、正面展现中国现状的产品少之又少;以外国人为受众目标的文化活动,参加者大多是为捧场而来的“熟面孔”,对外文化交流演变成自娱自乐;认为文化就是文艺,国外演出接二连三都是文艺团体,给外国人造成中华文化就是唱歌跳舞的印象;习惯性地依赖政府主导、财政埋单,片面追求规模、速度和轰动效应,因过多的公款投入和过浓的政府色彩反而招致疑虑和反感。

  上述问题有其历史和现实根由。鸦片战争以来,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急切盼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当我们今天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自然会产生急于得到别人承认的心理。当此之时,一定要从历史角度和国际视野探寻新的思路,从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实践中汲取经验和营养,摈弃不由自主的急躁和冲动。

  第一,要顺其自然。文化传播是一个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国家的兴盛和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提高一向相伴相随。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来朝”,并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国家和社会良性发展的需然。因此,只要我们保持住发展势头,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度和影响力需将有质的飞跃。

  第二,要依托经贸。文化的传播历来都不是孤立的社会行为,而是附着于商业往来等其他载体而进行。伴随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海上通道上的商船,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内的诸多外来文化先后传入中国,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造纸、印刷等技术也随着丝绸、瓷器、茶叶一起传播到世界。而如今的德国“奔驰”和“宝马”、美国大片和“苹果”,在赚取商业利润的同时,还将严谨务实的“德国印象”和探险求新的“美国价值”传至世界各地。

  第三,要立足民间。中华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了民间的广泛参与,文化对外传播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也会失去内在动力。减少政府参与、淡化官方色彩,是当今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总体趋势,也是为减少别国误解和疑虑而采取的普遍做法。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重点从体制和机制上解除制约文化发展的枷锁和藩篱,充分挖掘中国民间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潜力,让民间力量和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充分释放能量。

  第四,要体现尊重。世界各国人民培育和创造了各自独特的传统和文化,共同构成当今世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中华文化需须展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和风范,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避免造成中华文化单向强势输出的印象。

  甘肃省公考申论范文(三)

  就业为社会全面发展固本强基

  伴随着各地“女性职工产假延长”相关政策的出台,关于产假延长和女性就业之间关系的讨论迅速在网上展开,有人认为,产假的延长并不会影响女性就业,作为一项社会福利应当予以支持;也有人认为产假的延长将直接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更多的企业在招聘倾向于排除女性求职者,造成女性就业难。其实两者的观点都无可厚非,不过是立足点不同而已,然而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这一现象背后的就业公平问题,才是我们需要去面对解决的关键所在,只有保障好就业公平,才能为社会全面发展固本强基。

  促进就业公平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每年有七百多万应届毕业生从高校走向社会,加上其余社会人士,就业人数多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然而在这强大的就业压力下,仍存在种种就业歧视现象,如“限招男性”、“工作经验两年以上”等自不必说,更有面试过程中设置层层阻碍的企业。可见,就业公平问题已成为时代之痛。当应届大学生因无工作经验而受歧视,女性因生育问题而遭到企业抵制,当进城务工人员因身份问题而遭不公正待遇,我国长久以来致力于解决的就业问题必将阻碍重重。因此,惟有保证就业过程中的相对公平,才能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支撑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总体布局。

  促进就业公平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企业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其在选用员工方面确实有自主权,并且为了节省人工成本以及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对某些群体、某些方面产生就业歧视是必然的。然而这样的行为真的符合企业的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企业的发展应该有长远眼光和远期发展战略,而不仅仅是拘泥于当前利益。同时,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促进就业正是当前国家提出的重点举措,企业理应发挥出自己的价值,以公平之心面对每一位应聘者,以平等姿态对待每一位员工。唯有如此,才能让员工认同并且为企业发展奉献力量,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促进就业公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实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有了就业才有收入,民生才会逐步改善,社会才会安定,然而现实中的就业不公平现象却阻碍者这一民生之本的解决。就业歧视历来就有,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一行为却变得越来越严重,乃至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社会影响。归其根本,是因为物极必反,人们的默默承受是有限度的,当就业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越来越多人时,当缺少合法渠道来维护公平时,难免有人会采取过激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的大环境。我们不该以看娱乐新闻的心态冷眼旁观,而应找到这些行为的根本。唯有发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促进就业公平,才能更好的保持一个平稳运行的社会环境。

  当一个国家重视就业公平问题,保障大众平等的就业权,并提供广泛的申诉渠道加以保障之时,这个国家的就业问题才能良好解决,这个国家的广大群众才能甘愿为国奉献,这个国家的全面发展才能有坚固的资本和基础。


看过“甘肃省公考申论范文”

9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