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申论辅导 >

湖北省公考申论范文参考

时间: 谢君2 申论辅导

  湖北省公考申论范文参考(一)

  读书宜滋养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孟子曾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周恩来又曾在青少年时代立下了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见,读书使人明智、知耻、通理,晓为人之礼仪,察执政之得失。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量的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国人缺少了对于以往礼仪之邦的敬畏,各种道德失范,文化失承。惟有读书,方可重拾敬畏之心。

  读书是一种对于精神追求的敬畏。书、学习对我们来说如吃饭、休息一样必须和必要,这个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在充分享受这一美妙过程中学真知、求灼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鲁迅说的“中国人的脊梁”等思想都体现出他们忧国忧民,以国事为己任,关怀社稷民生的人生价值,更是通过读书来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温最喜欢看到地铁中手拿读书的场景,古人常以书香门第作为荣耀,读书,是眼界变得宽阔,思想变得深刻,举止变的高雅,品德变得高尚。从而整个人的精神追求,反之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知识,产生无穷的力量。

  读书是一种对于济世苍生的敬畏。联想到当今社会上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贪官污吏道德沦丧,吃空饷,摆官腔,严重损害了人民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公务员是万千大众所追求的职位,但众多公务员岗位和平凡的岗位一样,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不能与社会上的大富大贵相比较,而是倾听民声呼唤,体会群众的疾苦,为百姓排忧解难。曾经《劝学篇》迷醉天下士子几近千年,而后毛主席一句为改变中国命运而勤奋读书是何等大气。传递着身无半亩心由天下的敬畏之心,作为人民的公仆,时刻以他们为镜子,反省自身行为,保持一身正气,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读书是一种对于生活态度的敬畏。我国在向发达国家迈进,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在飞速前进的过程中,人民变得浮躁,甚至社会出现了焦虑症,想快功,快速积累财富,一切都讲究速度。欲望难以满足,就导致仇富的极端情绪,引发社会动乱。读书可以使人在追求中变得宁静,读书需要长期的锲而不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宁静之气越多,浮躁之气越少,就有了更高的展望,处世不惊,西伯被拘禁推演出《周易》,孔子处困境写出《春秋》,屈原被放逐创作了《离骚》,左丘失明后完成了《国语》,孙膑膝盖骨被挖去之后撰修了《孙膑兵法》文人贤士在悲愤之时抒写绝唱,体现出一种遭遇困难却迎难而上的决心。无论身处哪个时代,读书都会让人气定神闲,悠然自若。更会让整个社会充满创新和活力。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毛泽东善读书,读出了宜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善读书,读出了实事求是这个利器,胡锦涛善读书,读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法宝。温家宝善读书,读出了读书关系一个人的精神和修养,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如今读出了浩然正气,这说明了读书对于个人、民族和国家的重要关系。读书能重拾敬畏之心,书为魂,人贵心,官如水,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惜死。何患天下不太平!

  湖北省公考申论范文参考(二)

  道之以德 律之以规

  ——谈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进一步彰显了我国的大国形象。但与我国礼仪之邦和大国地位不相称的是,一些国人文明素质亟待提高,少数游客不文明的行为,几乎使“中国人”成为“海外旅游不文明行为”的代名词,损害了国家形象。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提高国民文明素质成为一项迫切而持久的课题。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国民文明素质高低、公共行为规范与否,不再是国民个人的小事,而是折射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水准,关系到国家形象、民族声望的大事。纠正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对于端正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维护国家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民文明素质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复杂原因,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社会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国人在国内外公共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陋习,仅仅依靠法律或制度的强制矫正,或是单纯采取正面的宣传教育都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纠治不文明行为,应内外兼修,坚持宣传教育与严格管理并重,按照“道之以德,律之以规”的思路,在提高国民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强化社会的外部约束。

  首先,要在全社会持久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明礼诚信”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制定与当前社会条件和群众认识水平相适应的国民文明素质标准,使全体国民牢固树立以举止文明为荣、以不文明为耻的意识,自觉按照荣辱观要求规范自身的言行。要完善国民文明素质教育体系,制定市民文明公约、行为准则,编写国民素质读本,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举办培训班和讲座,加强市民文明学校和农村文明大院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公德、文明礼仪、文明行为规范等内容的培训教育,普及公共文明知识,打牢国民提高自身文明素质的思想认识基础和道德基础。

  同时,要严格监督和规范国民的公共文明行为。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创新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的载体。以未成年人和在职人员为重点,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为平台,结合不同系统和单位的特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监督社会成员公共文明行为,宣传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既使被监督者的不文明行为得到纠正,又使活动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自身的文明素质同步提高。另一方面,交警、城管、市政、旅游和文明办等有关单位要加强执法,对市民的不文明行为认真检查、严格纠正,对违反法律或规章的,不仅要批评教育,还要依法处罚,加大惩戒力度。在此基础上,要使社会与政府双方的行动形成交会,将两者结合起来,政府的联合执法要吸收民间组织或志愿者参加,社会的自发行动要与政府执法相互配合,从而形成监督制约国民行为的长效机制,保证国民文明素质持续提高。

  通过官民携手互动,在全体国民的共同参与下,国民告别不文明行为,走向与和谐社会和全球化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公民,一定指日可待。

  湖北省公考申论范文参考(三)

  建设书香社会从全民阅读开始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读书,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未曾舍弃的文明传统,可在现代社会中,读书似乎成为少数人的独特兴趣与爱好,所谓的“阅读危机”也频频见诸报端。但值得欣慰的是,在政府和社会的多方引导下,读书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慢慢回归主流。

  阅读是一种责任,承载的是信念,坚守的是忠贞。古人云:“不学方知愧,无才信是贫。文章宁小计,报国最是真。”千百年来,无论民间疾苦,还是道统存废,抑或天下兴亡,阅读人的书向来是沉甸甸的。居庙堂之高也好,处江湖之远也罢,阅读人在风雨飘摇之中,独有一份关于责任的自持和坚守。或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或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这种精神传统,在民族和国家的危亡关头,尤其是近代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中,更彰显出熠人的光辉。以读书为贵,以报国为念,也许正是因为这点脾性,读书之人身上才自有一番卓然不群的坚守和忠贞。

  阅读是一种心境,远离的是尘嚣,放下的是名利。“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读书为福,读书为乐,是许多文人墨客的共同感受。阅读的目标不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而是致力于构筑灵魂的金字塔。打开一本好书,内心便不由平静下来,任窗外云卷云舒,我自有书香做伴。此时,阅读的心境宛若秋日的澄净夜空,世俗的浮云一扫而光;阅读的感觉恰如春天的暗香浮动,生活的味道更加芬芳。不急不躁、不愠不火,如达摩面壁心无杂念、物我两忘,如此阅读才能收获“海水渐退方见石,浓雾散去始见山”的乐趣。

  阅读是一场修行,考验的是功夫,升华的是境界。著名学者王国维描述过阅读的三种境界。阅读达到这三个层次,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高远的志向,有耐得住“昨夜西风”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以苦为乐;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敢于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为书消得“人憔悴”;要多学善思、思有所悟,只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才能发现她在“灯火阑珊处”。《道德经》有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可见古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明了阅读的精髓和要义。通过多阅读、勤阅读,读好书、好阅读,把握时代脉搏,思维层次,悟通经世之道,在感受艺术浸润带来愉悦的同时,身上不由会多些书卷特有的香气,生命的内涵会因此更加丰富,沿途的风景会因此更加多彩。

  有论者曾言:“酒香肉香不如书香,藏金藏银不如藏书。”读书需要日积月累、相伴终生,也需要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正因为如此,当提出建设“书香社会”的倡议时,才更值得响应。当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书香的时候,当爱读书、读好书成为人们不变的志趣的时候,这样的社会和这样的人们必定是健康而富足的。


看过“湖北省公考申论范文参考”

94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