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贵州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分析
2017年贵州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
2017年1月中旬,成都地铁“公鸡下蛋”和“顶呱呱”停播。事实上,两条恶俗广告之所以全面停播,成都市网络理政平台可谓“功不可没”。“正是因为有大量市民纷纷来信来电,请求停播这两条广告,这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市政务办相关人士透露,在网络理政平台的监督下,地铁部门进行了“整改”(2月13日《成都商报》)。
综合分析:
[暴露出的问题]
成都地铁的恶俗广告暴露了“双重失范”:
一则是广告伦理失范。不管是以低俗为营销噱头,还是不间断地对潜在消费者进行视觉与听觉上的“轰炸”,这透露出的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广告伦理失范现象。商家采取这种恶俗的营销方式,也显出了其广告创意不足的短板。而采取这种违背公序良俗还让公众很不舒服的营销方式,虽然可能暂时获得较大关注度,但从长远来看,这只会让公众更加嫌恶他们,反倒会毁掉商家声誉,适得其反。
二则暴露了地铁运营方的管理伦理失范。地铁强行让乘客不间断观看这些广告,让乘客普遍感受到了不适。虽然在接到大量投诉后,地铁全面停播了这些恶俗广告,但这些广告对乘客已形成了较大的“骚扰”,破坏了地铁的乘车环境。
[停播带来的启示]
时下,地方政府十分重视来自网络的民意力量,纷纷开通官方网站,建立“信箱、留言板”等网络问政平台。然而,一些地方的网络问政平台,要么当地政府及部门领导长期不过问,形同虚设;要么网站管理员越俎代庖,自作主张替领导“问政”,使网络问政平台变了味、走了调。相比之下,成都网络理政平台针对市民反应地铁“公鸡下蛋”和“顶呱呱”等低俗广告扰民,及时监督地铁部门“整改”,停播这两条广告,使网络问政成为倾听民意、推进工作的有效载体。
恶俗广告的停播再次表明,对待网络事件,只有学会上网听民意、吸民智,积极主动应对才是唯一出路。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阻止民意诉求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会付出成倍的代价。因此,必须第一时间捕捉信息,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既要上网看又要上网说,既不能失语又不能妄言。“看”是为了掌握情况,“说”是为了澄清事实,对事件基本情况的公开要快速,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要谨慎。
网络问政不是形式,更不是作秀,政府及部门领导不仅要能够“上得去”,更要做到“下得来”。“上得去”是要通过上网了解情况,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下得来”,是要把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去伪存真,给网民一个负责任的答复,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这是一种运用网络的能力和智慧。可见,“公鸡下蛋”和“顶呱呱”停播,成为网络问政解决市民诸多合理合法诉求的一个范本。
参考对策:
一方面,好的广告浸润心田,让观众从心里产生共鸣,从而产生购买和了解的欲望。为此,要抵制扰民广告、恶俗广告的出现,公共场所投放商业广告,要严守商业伦理、广告伦理并兼顾乘客权益。而对制作播放广告的单位,应该予以追责,不能放任恶俗广告挑战公众道德底线。
另一方面,网络问政是地方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是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妥善解决群众诉求、快速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渠道,是政府创新工作理念、与市民和社会沟通互动的新平台,对此,政府及部门领导就应该放低身段,要有坦荡的胸怀应对网民,要有求真的态度赢得信任,要有人格的亲和拉近距离。只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方便群众,广大群众自然会成为领导干部的得力参谋、助手;政府的工作才能更加顺利地开展,从而能赢得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2017年贵州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二)
事实上。从2010年起,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就启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2015年,教育部等6部门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招生录取、培养培训、使用激励与约束等政策,更加系统规范免费医学人才培养,医教协同推进医学人才输送机制。
综合分析:
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一是以此增加农村学生升大学的比例;二是以此解决乡村医生匮乏的问题。从计划角度看,这一培养方案无疑是较为“完美”的,但从进一步扩大学生选择、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就业市场规律的角度审视,该方案在实施中显然还须注入更多市场机制的活力,调整目前过分依赖计划手段的做法。
目前,免费医学生培养正面临着和免费师范生同样的窘境。比如,一些免费医学生由于不用自己费心找工作、前途无忧,因而对学业并不投入,导致培养质量难以提高;一些免费医学生到乡镇卫生所就业后,由于工作环境及待遇等问题,“人心思走”。
从本质上说,以上这些均是计划思路带来的问题:计划招生、计划培养、计划管理、计划就业。而要根本解决免费医学生的培养、管理和就业问题,就必须多从学生角度来审视,基于学生的选择,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一揽子方案。
参考对策:
一方面,可将免费医学生单列计划招生调整为统一招生,在入学一到两年后,再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如此,可消除单列计划只针对农村生源从而受歧视的隐忧,也可消除单列计划的生源比统招计划生生源差的质疑。对学生而言,在更全面了解自己职业兴趣后的自主选择,会增加他们对这一项目的忠诚度。
另一方面,可将免费计划和乡镇卫生院向医学院毕业学生招聘、代偿学生的学费及住宿费相结合。计划培养、计划就业,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求学及就业选择,而且也会影响用人单位的选择。
对于社会紧缺人才,国家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但扶持方式要正确有效。对于乡村医生匮乏,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乡村环境。提高乡村医生待遇,面向所有医学院毕业生招聘,由财政代偿录用的毕业生的求学和生活费用,这一市场选择机制与既定的培养计划究竟孰优孰劣,需要有关部门进行更为深入的调研,在广泛听取学校、学生和基层医院的意见后作出更优决策。
2017年贵州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三)
《人民日报》报道了一些奇葩的家庭作业,比如华北某市的一所重点小学布置了一道作业:读《时事画报》电子书,总结三件大事。结果家长一查发现这是份清末的报纸,用的是繁体字还用了广东的方言。云南某高中数学老师解得了方程教得了几何,却解不出一年级儿子的作业。报道发出了“考孩子还是考父母”的诘问。
综合分析:
[现象分析]
《时事画报》是晚清革命派在广州创办的著名文艺刊物。其内容虽不算佶屈聱牙,但文通意顺地领悟大概,对于不同行业、不同教育水平的家长来说,难度系数显然不算小,至于孩子,估计只有看热闹的份儿了。这种家庭作业,何止拼爹拼妈,简直要拼七大姑八大姨。打着素质作业的旗号,干着为难家长的活儿——这种剑走偏锋式的家庭作业,看似是在创新求变,实际上与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背道而驰,只让创新流于表面。
从题海战术走向素质教育,本来是基础教育自我纠偏的一次契机。遗憾的是,不少素质教育偏重于形式创新,并未遵循教育规律。一方面体现在过分求新,近乎怪异,比如上述事例。另一方面是不考虑现实操作难度的“形式主义”。比如现在很流行的“微信作业”,一些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在班级微信群里“打卡”交作业。读拼音、背单词、说感受等等,都能被布置成微信作业。家长们每天都要给孩子录制语音和视频。为了完成这种家庭作业,每天要消耗一两个小时,但很多时候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它,对真正的素质教育起效不大。
[影响]
对这些变味的“素质作业”,至少会带来三个“后遗症”:一是加剧年轻家长们的“过劳”状态。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家长群体基本是各个领域的“四梁八柱”,作业敢于奇葩、敢于脑洞大开,无非是瞄准了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态。
二是奇葩作业会扭曲家长对教育的正确认知,懂教育的家长对其还能辩证看待,而更多不懂教育的家长会误以为这就是孩子该追求的知识。
三是如果家庭作业“量大题难”,超出孩子的认知、消化和解决能力,让孩子不堪重负,以至于为了不因孩子完不成作业而被老师“另眼相看”,迫使家长“越俎代庖”,不但让家庭作业成为负担,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四是一些高成本的奇葩作业,背后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教育背景的门槛,对于自己经济能力较差、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而言,帮助孩子完成这样的作业绝非易事。如对于复印打印、微信交作业的形式,对于没有打印机的孩子、或对微信陌生的家长而言,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参考对策:
第一,未成年学生成长发育有其特定规律,学校、老师应充分根据孩子的这种特点,因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水到渠成,切勿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尤其要引起重视的,是要回归家庭作业的本旨。家长孩子携手完成家庭作业,自然有助于增进家长、孩子的情感交流,并提升孩子的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但家庭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只能是辅助和补充,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本身。
第二,学校教育的重点和“功夫”主要还在学校里、课堂上,如果老师上课时不合理规划,只讲个纲目大概,而把大量教学内容、功课等“重头戏”都留到课后,布置到家庭作业中,那就本末倒置,同时也让家庭作业“承载”的功能过多,让未成年学生负担过重,难以招架,只得由家长出面应付,使得家庭作业成为“家长作业”,转嫁为无意义的家长的负担,这本质上是教学方式的变形走样,是学校教育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的错位,不仅无益于孩子获取知识、提升素质,也是老师教学不负责任的体现,完全偏离了家庭作业的本来面目。
看过“2017年贵州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