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范文
申论热点范文:领导干部要以媒体为镜
事实证明,领导干部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媒体的作用,不能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就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顺利地履行职责。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网络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影响,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理应认识到,过去那种捂盖子、打棍子,控制信息传播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只有顺应大势所趋,主动转变观念,重视媒体作用,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才能占领舆论制高点,为各项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以媒体为镜,就要善待媒体,以之为友。媒体是联结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纽带,是政府的信息源、智慧泉、传声筒、监督镜,各级政府要敞开胸怀,抱着谦虚的态度认真了解传播规律,尊重传媒权利,真正把媒体放在诤友的地位上,坦诚面对,平等相待。通过媒体发布信息、阐释政策、了解民情、引导舆论,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推动政务公开,促进政府自身建设水平的持续提高。
以媒体为镜,就要善用媒体传声。要重视网络等现代大众传媒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力强的特点,善于运用媒体传播政府声音,解释政府立场,引导公众的思想和行为。领导干部要做到同志所说的,增强行政公关意识,讲究利用媒体传声的方法,提高对媒体讲话的艺术,学会用媒体的语言、群众的语言、时代的语言把政府的声音传递出去,改善表达效果,真正说服和打动公众,使政府的立场为公众所信服。
以媒体为镜,就要善纳媒体之谏。勇于对照媒体批评改进自身的不足,对符合实际的批评要发扬民主,认真汲取,以此修正失误、完善政策,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并使决策的实行获得舆论的支持。
以媒体为镜,就要善采百姓之言。把媒体作为与民众沟通互动的平台,作为密切与群众联系的中介。利用媒体广开言路,多种渠道听取群众的批评、建议、意愿、要求等不同呼声,认真受理和反馈,不断提高群众监督政府工作的热情。
“新闻监督是成本最低的监督,也是效率最高的监督。”政府如果不能对媒体善加利用,这把双刃剑极可能掉转过来对政府造成伤害,让新闻监督成为代价最沉重的监督。对此,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按照同志的要求,不断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用监督规范权力,让批评成为常态,借助媒体力量把各项工作顺利推向前进。
申论热点范文:用职称标尺量出真人才
着名作家能够妙笔生花,却因英语和计算机考试过不了关,连续十多年迈不过副高门槛;“口碑”医生可以妙手回春,却因没有时间发论文,而在职称评定中居于人后……近些年,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正折射出我国职称评定中存在的尴尬与困境。
刚刚召开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亲手颁给屠呦呦,她是我国首位“非院士”获奖者。一个国家的最高科学荣誉,正秉持着“真才实学”“真实贡献”的评价标准,激励科学工作者为之奋斗,更启发我国的职称制度,莫要丢了根本、失了方向。
几乎与此同时,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注重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并且,不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也不再作统一要求。职称评价标准的变化,不仅为走出上述困境铺路搭桥,更彰显着人才评价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评职称、分等级,原本是为了助推专业技术人才“百尺竿头进一步”,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在各行各业“八仙过海显神通”.然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职称评定却没有跟上时代。制度的路径依赖将其评价标准固化为一套难以突破的利益分配模式,导致“一切向论文看”“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懂英语、会计算机”的怪现象。一刀切的评价标尺,不仅难以“量出真正的人才”,更逼着部分年轻从业者“为论文而论文”“为考试而考试”,走向形式化、忽略真问题。
走出困境,首先应当看到,现代社会的特点在于高度专业化、分工化。此次《意见》突出专业化、强调技术性,遵循不同工作的内在逻辑、契合不同岗位的人才特点,是改革的一大亮点。大学教授和技术工人、医生护士和新闻记者,不同职业的人才本就掌握不同知识、拥有不同技能,测量其水平高低的标准自然也不可能统一。因岗设评,以才嘉奖,方能让职称反映真才实学。今年年中,深圳市政府将部分职称评审权下放给有条件的行业组织,提升职称评定的专业化、差异化水平,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其次,打通“评”与“用”的衔接,最大程度发挥职称评定对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还需构建评价标准与创新能力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此次《意见》强调“创造性”的原因。“创造性突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职称等级不是固化利益格局、守卫思维边界的工具,而是孕育新动能、涵养新思想的沃土,只有鼓励创新,才能找回职称制度的“初心”,重返继续前行的轨道。有些地方的学校将教师创新的教学模式纳入考评范围;有的专业技术岗赋予技术创新更高的参评权重,都体现着创新驱动的思维,更凸显出“以用为本”的人才评价理念。
说到底,职称评定不管坚持怎样的标准,不管运用怎样的方式,论文也好、考试也罢,都是人才评价的工具,是末;专业人员的真本事、新思想,是评价的对象,才是本。只有以人为本,从“才”出发,方能重焕职称评定的光彩,避免其异化为沽名钓誉、谋取利益的工具。
申论热点范文:加强文化输出 发展中国制造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传统制造业在建国初期发挥巨大作用,带领人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的两次飞跃。然而,面对人口红利的丧失,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面对山寨制造的盛行,大量国人外海代购,说明中国制造华而不实,大而不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制造只重形式,忽视内在,忽视文化精神、文化特色的传播。因此,必须注重文化建设,加强文化输出,才能促进中国制造不断发展。
发展中国制造需要借鉴优秀文化经验。自洋务运动开始,西方坚船利炮打破清政府大门,西方文化就不断涌入,从那时起开始,中华文化就一直与西方文化进行交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经验,比如注重西方文化的随性,内化西方文化的创新,学习西方文化的科学。但是中国文化依然存在问题、拜金主义、崇尚奢侈、急功近利,使得中国制造注重短平快的发展模式,忽视内在,使得制造业举步维艰因此,发展中国制造需要继续吸收西方文化精髓,不断寻求发展突破。
发展中国制造需要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唯有精益求精的产品质量才能获得市场认可,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才能重获世界实体经济的强国地位。然而,当下中国制造不注重产品质量,以为模仿,忽视创新,忽视变革,使得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难以获得外观突破,难以寻求文化特色的展现。华为之所谓能够在手机市场竞争行业中获得一席之地,在于注重文化产品的质量把关,用一流的质量打破三星苹果的围剿。可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需要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发展中国制造需要打造文化品牌建设。品牌就是符号,具有象征标志。唯有具有文化品牌的企业才能经久不衰,才能突破文化障碍,展现自身个性。百丽集团之所以从世界加工厂变为一流制造商,在于其在满足市场功能需求的同事,满足西方人对中国产品文化的认同,从普通产品外观入手,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将中国文化的元素符号融入其中,展现与众不同的产品特色。因此发展中国制造需要打造文化品牌建设,用文化品牌树立产品标识。
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一方面需要技术人才发展,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文化输出,从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到借鉴西方文化精髓再到打造文化品牌建设,都是以文化个性寻求制造发展机遇,将中国制造真正立于世界之林。
猜你感兴趣:
1.2017公务员申论热点范文精选
2.公务员申论考试热点范文
3.2017公务员申论热点带分析
4.2017公务员申论热点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