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公考申论参考范文
2017年四川公考申论参考范文(一)
《论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对于民族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而言至关重要。改革发展的洪流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累累硕果无疑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前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也应注意到,发展成果并未完全惠及广大群众,分配不均、贫富悬殊已然成了当前社会一大急症,无法回避,若不能及时根治,势必造成人心不稳、社会动荡。因此,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收入分配格局是关键。
积极完善初次分配机制是均衡收入分配的基本前提。初次分配机制是根据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然而当下中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过度悬殊的行业收入差距将机制的硬伤暴露无遗。因此,初次分配在注重效率的基础上应关注如何才能公平。一方面,需要大力促进就业机会公平,通过大力扶持服务业及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平台,并加强对招聘过程的引导和监管,尽量避免就业歧视及招聘不公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要着力促进中低收入行业工资合理增长,真正实现“劳有所得”。
加快健全再次分配调节机制是均衡收入分配的重要保证。再次分配是缩小贫富差距、均衡分配的有效举措,通过国家这一有形的手,发挥税收、社会等机制的调节作用来追求公平。如何才能让再次分配机制发挥效力,首先要集中更多财力用于和改善民生,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医疗、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财政投入,逐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其次需完善税收的调节机制,健全对于高收入群体的个税征收标准,细化相关财产征税规则,从而让社会逐步回归橄榄形的健康分配结构。
回首来处,我们有知难而上的开拓进取,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奋勇迈进;展望前程,我们也要有静水深流的长远构建,从富起来强起来向共同富裕扎实前行。在历史前行的车轮中牢牢抓住民生关怀这一历史命脉,着力推进制度改革,定能开创和谐社会新格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再造奇迹。
2017年四川公考申论参考范文(二)
文化的修内功与走出去
经过改革开放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多方领域上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在我们不断取得成绩的同时,中华文化发展也逐渐曝露出种种问题:对传统文化的不信奉,片面化的“英语热”,不对等的文化输出……面对日益凸显的文化缺失,惊人的文化传播失衡,我们不得不认清现状:只有加强文化修炼,推动文化传播,将文化修内功与走出去紧密结合,弘扬中华文化,中国才能真正完成“大国崛起”之路。
弘扬中华文化,加强文化修炼是第一步。众所周知,‘修内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中国文化的传播发展离不开他的根源——辉煌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缺乏“故土”的文化是不可能走得远的。只有从国内基础文化建设开始,建立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不自惭形秽,不崇洋媚外,才能使本国文化精神不迷失发展的方向。也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有吸引力,影响力。
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文化传播是必由之路。一位文化官员无不感慨的说:“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中华文化绝不能只是“硬件加工厂”!2004年,标榜“非排他、非竞争、非暴力”的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孔子学院很快受到了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汉语热”。设想,如果能有千千万万座孔子学院向外传播,那国外友人对中国的印象就绝不会只停留在长城、故宫等少数文化古迹上,中国特色的电影也不会仅仅只是一年出口几十部的惨淡局面。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也必将受到更多的认同,更深的理解,更好的关注。
弘扬中华文化,必须将“修内功”与“走出去”紧密结合。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正是修内功与走出去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的优良典型。中华文化绝不能固步自封,只有走出去,接受多元化思想的洗礼与考验,才能茁壮成长。当然,走出去也必须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绝不能盲目崇洋媚外,贬低自己,迎合他人,只有充满自信,不卑不亢,才能获得尊重,取得进步。当然,也只有两者相互促进,才能使中华文化更加强壮,更富有生命力!
“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不仅仅是一种期许,更是一种预见!可以坚信,只要我们努力修炼文化内功,推动文化走向世界,将加强文化修炼与推动文化传播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中华文化定能再创辉煌,中国的崛起,定能登上新的高峰!
2017年四川公考申论参考范文(三)
“委屈的背后”需要“破局”
现如今,医患关系似乎陷入死局。在这个局中,没有人是局外人:患者未能康复甚至死亡;患者家属承受痛苦;医生备受指责,行医资格遭遇危机,打击行医自信心;医院名誉受损,承受经济损失,甚至惹上官司。
身处同一个局,医患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或者我们要问:医患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有人说是消费关系,也有人说是契约关系,还有人说是亲人关系。其实,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说得好:医生治病,就好像把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这个比喻形象而深刻!
强者自渡,圣者渡人。医生治病,恰如圣者“渡人”。圣者“渡人”尚有一定的选择性,然而医生却不容犹豫,不容选择。一旦接收了病人,二人就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能否实现共赢不仅取决于医生的医术,取决于其职业道德,更取决于患者的配合程度。
患者或患者家属在确定医疗行为时,往往面临两种极端选择:一种是完全交给医生,但却容易在治疗失败后将全部责任推给医生,这往往也导致了医生在行医时“隔岸观火”,处事不决断以逃避责任。当然也会出现过度医疗、收取红包等不良医疗行为;另一种是对医生完全不信任,认识不到疾病的危害性和紧迫性。
患者不配合,医生就心有余悸。背人过河难免“月黑风高”、“河水湍急”、“暗礁密布”,医术再高明也难免“深一脚浅一脚”,医学的风险性时时处处都存在。因为人体千差万别,即便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治疗方法,结果也未必一样。
这就如同坐飞机。飞行员和乘客也同处一个“局”,利益完全一致,谁都不想出事,谁都不想延误。包括空姐、包括机场、包括民航。然而遇到恶劣天气,航空管制,飞机出现延迟、返航、迫降、停运,也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乘客一味指责飞行员等主体,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愈演愈烈!
这也如同接受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父母的夙愿。然而,和医生一样,教师也是世界上最难也最伟大的职业。因为前者是背人过河,后者是背人登山。前者追求健康和长命百岁,后者追求成才,然而这两者都是有着巨大的风险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如果我们的父母多些理性,多些将心比心,就不会出现种种师生对立等矛盾了!
医患矛盾等迷局的产生,或许有太多的原因,解除方法也绝非指望一剂猛药,让众神归位,该政府行动的,决不能逃避问题;该民众行动的,也不能躲避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众的作用丝毫也不小于政府。
医学不是一门纯科学,医学的成功也不仅指医学这一科学,而是跟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只有全社会尤其是民众都切实积极行动起来,才能优化医疗环境,实现多方共赢!
看过“2017年四川公考申论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