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17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智能制造
2016年1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两步走”战略及十大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规划强调,要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主要抓手,着力提升关键技术装备安全可控能力,着力增强基础支撑能力,着力提升集成应用水平,着力探索培育新模式,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基础。
【综合分析】
1.内涵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2.现状分析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紧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已成为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带来深刻影响,推动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断推出发展智能制造的新举措,通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协同推进,积极培育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增长动能转换等相互交织,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3.重要意义
智能制造推动经济富民。世界工业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制造业逐渐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能制造是一个产业集聚、技术集聚、人才集聚的过程,产业链的集聚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加速人才的集聚,同时智能制造更会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推动创业加速兴起,加快创业富民的进程。
智能制造推动生活富民。随着时代不断变革,技术不断创新,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向精细化、高效化、智能化发展,如何让人们生活的更加便利,智能制造也给出了答案。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转化为了智能产品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家居智能系统、车载智能语音系统、智能机器人等,这一系列的智能产品的问世,对改善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生活更加智能、便利,智能制造可以让人民群众拥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智能制造促进改善民生。江苏省作为全国工业强省和物联网研发中心的所在地,为智能制造提供了良好的先天环境,将会加速工业与智能的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促进民生的改善。同时,在民生各方面,也可以融入智能制造,例如公共服务方面,可以将智能制造的产品利用到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中,让公共服务更加便捷智能化。
【参考对策】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以需求为导向,激发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内生动力。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政策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公平市场竞争的发展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建立健全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加强智能制造技术、装备与模式的创新突破。坚持互利共赢,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在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知识产权等方面国际交流合作。
坚持统筹规划、系统推进。统筹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顶层设计,调动各方积极性,协调推进。针对制造业薄弱与关键环节,系统部署关键技术装备创新、试点示范、标准化、工业互联网建设等系列举措,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坚持遵循规律、分类施策。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智能制造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引导行业循序渐进推进智能化。针对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差异,加强分类施策、分层指导,加快推动传统行业改造、重点领域升级、制造业转型。
2017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二):志愿组织服务
2016年7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进入组织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对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影响深远。这也指明了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方向,为志愿服务健康持续深入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综合分析】
1.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正式登记和在社区内部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数量已有18万多个,团结凝聚了超过6600万名志愿者,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组织数量还不足、服务能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的企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此外,我国有大量的志愿服务组织没有取得合法身份,还有相当数量的志愿服务组织存在着内部治理不规范、经费不足、人才短缺、能力有待提升等困难和问题。着眼于这些困难和问题,相关部门出台了这一《意见》。
2.重要意义
志愿服务组织是以开展志愿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的发育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活力的重要尺度。在我国,广大志愿服务组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弘扬志愿精神、奉献国家社会为根本宗旨,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是传递社会关爱、促进社会文明的有效举措。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组织是教育、引导、培养、塑造志愿者的重要载体。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有助于把志愿服务活动变为我国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发行为和自觉行动,以志愿服务凝聚社会共识,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志愿者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与提升自我相结合,使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相统一,促进公民道德素养整体提升;有助于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扩大志愿服务覆盖,彰显志愿服务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国际大型赛事活动服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传播中国价值,讲述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中国志愿服务在与世界交融中发展进步。
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是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正式登记和在社区内部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已有18万多个,凝聚了超过6600万名志愿者,是汇集社会资源、扩大社会参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能够激活潜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力量,提升社会服务效能;能够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类型多样、层次多元、渠道多维的优势,为公众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建设提供便捷的参与渠道和坚强的组织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参与热情,激活公益能量,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能够发挥志愿服务组织扎根基层的优势,缓和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是回应社会需求、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手段。在一些发达国家,志愿服务组织已经成为提供社会服务、改善民生福祉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有利于搭建志愿者和服务对象联通对接平台,解决志愿服务信息不对称、渠道不通畅导致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提高志愿服务的整体性、规范性、专业性和持续性;有利于推动志愿服务从传统便民服务、邻里守望相助向现代社会服务领域拓展,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向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延伸,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利于团结各种志愿力量,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困难职工、贫困人群、特殊困难群体等为重点,通过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邻里守望志愿服务计划、阳光助残志愿服务计划、为老志愿服务项目、关爱农村留守人员和城市困境流动人员志愿服务项目等,实现对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定向帮扶和精准服务,推动形成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对策】
落实好《意见》精神、贯彻好这一理念,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重点培塑立起标准。旗帜不竖,一盘散沙。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本地志愿需求、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将需求量大、特色鲜明、有发展潜力的志愿服务领域作为重点,培养一到两个队伍稳定、服务专业、管理科学、团结和谐的志愿服务组织,并“量身定制”式的给予专业化、针对性的帮带指导,使之成为本志愿服务领域的先锋模范,立起可看、可学、可鉴的组织建设和发展标准,从而引发其他志愿服务组织的学习自觉,并有计划的广泛推广成熟经验,促使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建设水平得到整体跃升。
二是整合资源建强组织。志愿服务需要小众化的存在,但也不排除有的志愿服务组织是在大众化的需求面前,艰难地走着小众化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志愿服务组织始终走不出发展瓶颈期,甚至难以维系“生命”。说到底还是力量单薄、孤军奋战。因此,有关部门尤其要有全局思维,理顺散乱发展的不良局面,按照地域隶属、强弱搭配、服务相近等原则,整合弱势志愿服务组织,使之走进更专业、更广阔的天地。
三是奖罚并举形成激励。对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口碑良好的志愿服务组织诚然要重奖,形成激励效应;对于管理不严、财务混乱、服务较差,甚至是踩踏违法犯罪高压线的,更要及时追究责任、限期勒令整改、严格退出机制,乃至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尤其是主管部门要在行业内定期通报问题、讲评工作、明确导向,鼓励广发群众反馈意见建议,切实通过前“引”后“推”、内“监”外“督”的模式,盘活志愿服务组织队伍,使之充满生机、百花齐放,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
2017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三):培育新经济 发展新动能
2016年的两会上,所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后,国务院在对地方的大督查中,重点强调新经济和新动能。
“新经济”三个字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这是第一次。事实上,早在2015年,国务院多次强调,奋力争先,勇于担当,依靠深化改革开放解除难题,培育发展新动能。
2016年7月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促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促进新就业形态发展,促进新动力成长,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的经济结构,积极释放新型城镇化带动扩大有效需求的潜力。当前,旧动能增长日益乏力,新动能异军突起,其带来的深刻变化和深远影响仍有许多没有进入现有视野,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新旧动能平稳接续,新经济必将撑起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天地。
【综合分析】
1.内涵
从普遍定义来看,“新经济”一般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包括移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等重要内容。广义上讲,“新经济”可以看作是中国经济内在转型升级的外化表现,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体现。
因此,“互联网+”是“新经济”,创业创新是“新经济”,“五大发展”是“新经济”,新型城镇化是“新经济”……但凡符合未来趋势和能够支撑经济发展新兴力量的经济新形态,都可视之为“新经济”的表现。
2.意义分析
一是改革深化将激发发展新动能。新经济要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清除转方式、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是深刺激,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治本之策。做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谋划,增强改革落地能力,真刀真枪,蹄疾步稳,我们就能再造微观基础,优化宏观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
二是结构优化将带来发展新动能。转方式、调结构,发展新经济是新常态的本质要求。多策并举调结构,“加减乘除”一起做,引导新兴产业走向“高大上”,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我们就能拥有更有质、更有量、也更可持续更有未来的发展前景。
三是创新驱动将创造发展新动能。新经济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模式,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从“汗水型经济”走向“智慧型经济”,就能有力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
四是民生改善将孕育发展新动能。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新经济下,宏观经济大环境变了,百姓生活小环境也会发生变化。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就能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3.原因
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走到一个节点,再往上走会遇到困难,但这个时候出现“S”型曲线,新的经济模式、业态会异军突起。新经济不仅会使我国经济产生新的动能,还会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未来,我们可以期望,既有传统产业的改造,保证稳定前行,又有新经济异军突起,再加上新旧动力混合与提升,三种动力将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增长。
实际上,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推动新经济的发展。诸如“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等。需要指出的是,新经济、新动能的拉动作用已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去年在经济增速放缓之下,就业、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实现了超过1300万人的城镇新增就业。面对世界经济低迷和国内多重矛盾交织的挑战,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凸显出一个“稳”字。从某种角度来说,“新经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对策措施】
首先,在新经济来临的时期,新型商业模式、经营方式等与传统产业有所不同,不能削足适履,强迫新事物符合旧的监管框架,应因地制宜地调整监管策略,及时清理阻碍发展的不合理规章制度,促进分享经济发展。
其次,深化结构性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相结合,促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智能改造升级。通过创新供给、扩大新业态等,促进结构调整优化。
最后,发展新经济,还要做好加减乘除的算术题。加法,是对科研技术的投入;减法,是砍掉低贡献、低毛利的产品;乘法,是建立多个战略平台;除法,是对闲置的资产和过剩的产能及时进行关停并转。
猜你感兴趣:
1.2017年广东公务员申论热点
2.2017广东省公务员申论热点
3.2017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预测
4.2017广东省公务员申论热点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