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行测辅导 > 言语理解 >

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题附答案

时间: 思晴2 言语理解

  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题(一)

  1.微电网是包含本地化半自主运行的电源、负荷和电热储能设施的集群。相对于大电网,它自成一体,单独控制,可以与大电网连接,并网运行,也可以断开连接,以“孤岛模式”自行运行。微电网作为具有向参与者和传统电网提供双向效益的特点,体现了分布式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也为电网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路径。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A.微电网是以“孤岛模式”运行的本地化电网

  B.微电网是与传统电网并网运行的集群

  C.微电网的出现分散了传统电网的效益

  D.大电网可能因与微电网并行而受益

  2.大唐帝国的开放品格和强盛国力,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影响。作为唐朝手工业产品的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对海外诸国都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域外对从唐朝舶来的丝绸、瓷器等物品的追逐,就好比时下潮人对苹果手机和iPad的垂青一样,唐三彩也裹挟在这种洪流中漂洋过海,生根发芽。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论述的是( )

  A.唐朝对周边国家的巨大影响力 B.域外崇尚唐朝物品的各种表现

  C.唐朝货品的运输路径和方式 D.唐三彩在域外的流传和影响

  3.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明和日益完善,学术研究日益严谨,数据、方法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数据最显重要。但是,这种学术发展趋势暗藏着危险。现代计量经济学之发达,其专业程度之深,已让人目瞪口呆,这一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大样本研究,寻找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从中得出某些政策结论。这种大样本研究具有抽象性,在此过程中很可能舍弃了一些重要信息。如果沉醉于计量方法形式上的巨大魅力,看不到其中暗含的缺陷,就容易被数据所带来的虚假安全感所欺骗。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强调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学术研究中的绝对地位

  B.批评一味迷信经济学计量方法的学术研究趋势

  C.说明完善样本选择对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D.解释如何通过经济变量分析得出政策结论

  4.树可长至参天凌云却依然青葱碧绿,靠的是木质部的导管将根部吸收的水分一路运输到树梢。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植物学家发出警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部分地区干旱化除了会威胁地下水的供应,还会损害木质部运输水分的能力,从而令森林处于危险状态。研究者表示,在干旱条件下,树木会极力地从地下吸取水分,而在此过程中,有太多气泡会被吸入木质部。当这些气泡在导管中堵塞,便会阻断水流供应,令树木缺水而死。

  根据这段文字,最新的研究结果是( )

  A.树木木质部越粗越有利于水分供应

  B.极端天气会破环树木木质部的生物结构

  C.湿润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参天大树的生长

  D.导管中大量气泡的存在会阻断树木水分的供应

  5.在充满着复杂流动性的转型中国,小说家对时代的整体性把握将越来越不可能,任何想从整体上对时代命名的企图和冲动将不得不最终沦为可笑的堂·吉珂德。但是这也给写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既然把握大的时代已经不可能,那么就可以仔细打量那些被大时代所遮蔽的现代人生活中的小,让文学真正回到它的本源──文学是人学,文学应关注个体在此岸世界的存在,关注那些与个体生命存在有关的尊严、自由及其异化问题,关注与真诚、美好、焦虑、敬畏等与文学和人有关的基本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文学创作( )

  A.思路应从整体转为个体 B.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C.本源与个体生命有关 D.题材应趋向多元化

  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题答案

  1.【解析】D。由原文“相对于大电网……以‘孤岛模式’自行运行”可知,A、B两项皆为片面表述,排除。从最后一句话可知,微电网和传统电网提供双向效益,C项“分散传统电网的效益”表述错误,因此,D项当选。

  2.【解析】D。下文论述内容需与尾句话题保持一致,文段尾句重点阐述了“唐三彩”这一话题,下文的内容也应与此相关,因此D项当选。

  3.【解析】B。文段首句先谈到学术研究中数据重要,紧跟着用转折关联词“但是”引出文段重点,即这种学术研究趋势存在危险,后文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阐述迷信计量方法可能会带来问题,将转折之后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只重视计量方法的学术趋势存在危险,同意替换为B项。

  4.【解析】D。根据第2、、4句的内容可以看出,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干旱会损害木质部运输水分的能力;干旱使树木会极力吸收水分,这使得大量气泡会被吸入木质部,而气泡会堵塞导管使树木缺水而死,D项符合此意,当选。B项为干扰选项,B项“极端天气”扩大了“干旱天气”的范围,此外,树木木质部的生物结构受破坏原文无从得知。

  5.【解析】A。这是一道意图判断题。文段通过转折关联词“但是”引出了重点,即文学创作应该有新的思路,让文学回到现代人生活中的小,即个体的存在,也就是说,作者的意图在于转变创作思路,从大的时代回归到小的个体,A项符合此意,当选。

  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题(二)

  1.在电视节目“动物世界”里,有一个生物链的基本准则,说万事万物皆有关联。历史亦然,各事多不相同,然而相通。故我一向主张做学问不必画地为牢,太严守边界。不过,荀子曾说:“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故职分而民不探,次定而序不乱。”分类和分工,是人类一个非常重要的创造。个体或群体的人,皆有所能有所不能,故亦当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君子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B.要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

  C.在发挥个人或者组织作用时,应扬长避短

  D.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专家在测试时发现,缺觉的学生虽然可以回答难题,却记不住简单的单词。同时,睡眠缺失对孩子的学习记忆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研究发现睡眠不足时,大脑部分功能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这使得学生在进行一些简单学习时常常出现失误。而面对难题时,由于通过额外激活与记忆、注意密切相关的前额叶皮质区域来补偿缺失的功能,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以及反应时间并未受到显著影响。专家认为,虽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智商,但有证据可以证明缺觉学生的注意力以及记忆力都会受到影晌。

  缺觉的孩子回答难题和简单题目表现出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采用的答题策略不同

  B.使用大脑的具体部位不同

  C.睡眠不足对大脑部分功能区的抑制程度不同

  D.回答难题时前额叶皮质区比回答简单题活跃

  3.秦穆公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匹黑母马。穆公不悦,责任伯乐:你推荐的这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不辨,怎能鉴别其好坏?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对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千里马难寻,伯乐更难寻

  B.慧眼识马固然重要,慧眼识人更加重要

  C.认识事物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D.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4.随着“谁主张,谁举证”这一司法原则的强化,能否搜集到有力的证据,成为民事诉讼的关键。目前,虽然人们的调查取证意识增强了,但搜集、保存和运用证据的能力还较弱,许多当事人往往只好委托律师或其他人员进行调查取证,因此民事类调查取证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民事诉讼中调查取证的主要途径

  B.当事人取证意识与取证能力之间的差距

  C.民事诉讼调查取证需求增大的原因

  D.搜集证据成为诉讼胜败关键的法律依据

  5.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社会,人类一直无法摆脱生产的不足和基础物资的匮乏,而且社会总财富相对比较恒定,财富主要依靠有限的自然资源来供给。这就意味着,国际关系更多地围绕获取有限的自然资源展开的。然而,现代工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财富总量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世界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共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是实现大家利益的最佳途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社会财富获取方式的变化对国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B.社会总财富的增长主要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C.国际关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D.人类正逐渐摆脱自然资源供给的束缚

  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题答案

  1.答案: C

  解析:

  文段首先介绍了作者的主张,即万事万物皆关联,随后话锋一转,用转折性关联词“不过”引出了荀子的主张,即一个整体需要分工,需要取长补短。可见,作者意在赞同荀子的主张。故本题选C。

  2.答案: D

  解析:

  此题是考查原因的细节判断题。由材料“睡眠不足时,大脑部分功能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和“由于通过额外激活与记忆、注意密切相关的前额叶皮质区域来补偿缺失的功能,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以及反应时间并未受到显著影响”可知,缺觉的孩子回答难题时前额叶皮质区比回答简单题活跃,故正确答案为D。

  A、B项在材料中未提及。睡眠不足对大脑部分功能抑制,是导致孩子简单学习失误的原因。并非面对难题时,这种抑制程度低;面对简单题,这种抑制程度高,故C项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为D。

  3.答案: C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隐含主旨题。

  由材料中的关键句“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可知,材料想阐述的道理是认识事物时,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A、B、C选项说的道理与材料不一致。

  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 C

  解析:

  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

  材料首先提出搜集证据是民事诉讼的关键这一司法原则。接着通过转折词“但”表达了当事人搜集、保存和运用证据的能力较弱这一现状,最后通过“因此”进行总结,即取证需求增大。可以发现整个材料通过前后两句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司法原则的要求和生活实际的差距,从而想要通过这种差距阐述民事诉讼中取证需求增大的原因,C项最符合题意要求。

  A项“主要途径”在材料中并无体现;B项也是民事诉讼调查取证需求增大的原因,包含于C项之中;D项是材料为了引出主体“调查取证”而陈述的客观事实。

  故正确答案为C。

  5.答案: A

  解析: 文段首先介绍了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国际关系展开的状态。接着用“然而”这一关键词引导出文段要说明的重点,即在现代人们获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人们对国际关系的认识产生了变化。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猜你感兴趣:

1.国家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题及答案

2.国家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题含答案

3.公务员考试行测片段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4.山东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习题及答案

5.国家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习题含答案

6.江苏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9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