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行测辅导 > 言语理解 >

行测语言表达与理解的技巧

时间: 世芳2 言语理解

  行测语言表达与理解的技巧:语言表达形式

  【例1】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之中。一个人只有先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别人;任何人也只信赖充分了解他的人,包括他自己。试想,如果一个人根本不了解你,他如何值得你信赖呢?

  题干中比较好判断的是关键词“只有……才……”,这句话表达必要条件,根据推理规则,是后件推出前件,即“了解别人”推出“了解自己”。

  而本题的难点在于后面两句话,没有明显的关键词,怎么找出推出关系?我们只有根据题干给出的信息,列出一个关系,再通过推理规则转变为我们需要的条件。由题干最后一句“如果一个人根本不了解你,他如何值得你信赖呢?”,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关系,“若不了解你,则不会被你信赖”根据否后推否前的规则,可以得出“若被你信赖,则了解你”这样一个关系式。

  用我们得出的第一个关系:“了解别人”推出“了解自己”结合第二个关系:“若被你信赖,则充分了解你”,我们就可以将二者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连锁推理:被人信赖→了解别人→了解自己。由此,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例2】食品安全的实现,必须有政府的有效管理。只有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才能确保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如果没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是不可能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

  分析题干,难点在于第一句话“食品安全的实现,必须有政府的有效管理”,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食品安全”要想实现,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根据必要条件关系的含义,可以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是:“政府的有效管理”是“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因而可得到以下关系:食品安全→政府的有效管理。

  第二句话可以得出:政府的有效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第三句话:没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没有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即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综上,我们可以得出:食品安全→政府的有效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

  行测语言表达与理解的技巧:逻辑填空题解答方法

  解答逻辑填空题目的特殊方法——对应分析法。

  对应,顾名思义就是呼应。对应分析法就是分析一段话中词语与词语之间或词语与语句之间呼应关系的方法。通过提示词语之间的呼应关系,给考生提供解答问题的思路,它主要可分为正对应和逆对应两种。

  一、正对应

  正对应,是指词语之间、文句之间或词语与文句之间在内涵上构成的相近叠加的对应关系。它有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概括关系、解释关系、顺承关系。

  1.概括关系

  当词语、文句与前后的描述性内容构成概括与被概括的关系时,我们称此种对应为概括关系的正对应。

  示例: 个别新公司往往把过多精力放在抓速度、抓规模上,简单模仿,同质化竞争,这种缺乏远见的行为不可持续。

  点拨:“缺乏远见”与“抓速度、抓规模,简单模仿,同质化竞争”构成概括关系的正对应。

  例题1: 语言在交流中的媒介作用越来越被形形色色的、广义上的虚拟数字图像形式所取代,这样的清晰表明语言的局限。在这个意义上,随着“印刷术文明”的衰落,令人 的现代媒介“不使用语言”却能传达出更丰富的意义。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特点 青眼相加 B.趋势 眼花缭乱

  C.现象 眼前一亮 D.倾向 难以置信

  解析:分析可知,文段中“这样的”提示,第一空是对前文的概括,即题干存在概括型正对应关系。由前文中的“越来越被……所取代”可知文段说的是一种走向,与此对应,填“趋势”或“倾向”更合适,排除A、C。第二空,原文没有体现出“难以置信”的意思,且“眼花缭乱”与前文的“形形色色”相对应。故本题答案选B。

  2.解释关系

  当词语、文句与前后的内容构成相互解释的关系时,我们称此种对应为解释关系的正对应。

  示例: 遏制司法腐败、加强司法廉洁是个长期过程,既依赖于宏观层面,整个社会公正及廉洁程度的提高,又需全方位改革司法体和工作机制。

  点拨:“宏观层面”与“整个社会公正及廉洁程度的提高”构成解释关系的正对应。

  例题2:知识,不是静止的,知识人总是与他的时代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看似____的书斋生活的背后,精神世界的丰富图景却使任何“一言以蔽之”的企图成为 。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平淡 空谈 B.普通 泡影

  C.雷同 徒劳 D.相同 可能

  解析:此题答案为C。分析句意可知,第一空与“一言以蔽之”构成解释关系的正对应。“一言以蔽之”指用一句话来概括,与“丰富”相反,强调了相同和一致性,故排除A、B。既然“丰富”,就不可能“一言以蔽之”,故第二空排除“可能”,答案为C。

  3.顺承关系

  顺承,表示描述事物的连续性。当词语、文句与前后的内容构成不可逆的连续关系时,我们称之为顺承关系的正对应。顺承又可分为对象上的顺承和关系上的顺承。

  示例1: 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以更宽阔的视野和胸襟扩大开放,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点拨:“更大的”与“决心和勇气”,“更宽阔的”与“视野和胸襟”构成对象上的顺承。

  示例2: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敢于探索、勇于超越,积极探索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办法,用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点拨: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改革创新”,只有“敢于探索”才能“勇于超越”,这两对短语分别构成关系上的顺承。

  例题3: 在深化改革和推进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积极的 和更强有力的 ,落实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心态 信心 B.姿态 措施

  C.行动 手段 D.信念 政策

  解析:三个“更……的”结构相同,提示文段存在顺承型正对应。三者构成的是关系上的顺承,A、D两项显然不合乎这种顺承关系,排除。C项“手段”不符合文段的语体色彩,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二、逆对应

  逆对应,是指词语之间、文句之间或词语与文句之间在内涵上构成反义或背离的对应关系。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反义关系和背离关系。

  1.反义关系

  当词语、文句与语段中的某个词语或某段内容构成相互反义的关系时,我们称此种对应为反义关系的逆对应。

  示例: 有的社会管理,出发点就不端正,不是真诚为群众谋利益,而是掺杂着部门利益、少数人的利益。

  点拨:“真诚为群众谋利益”和“掺杂着部门利益、少数人的利益”构成反义关系的逆对应。

  例题4:19世纪的西方建筑师大多满足于把钢铁作为一种 手段应用于当时流行的古典式或哥特式建筑。很久以后,建筑师才____了古典和哥特模式,充分发挥了钢铁构架结构的各种潜能。

  A.次要 放弃 B.补充 摆脱

  C.主要 超越 D.典型 淘汰

  解析:此题答案为B。由句意可知,第一空应与后面的“充分发挥”构成反义关系的逆对应,故可首先排除不能构成这种对应关系的“主要”、“典型”。再看第二空,句意为建筑师不再局限于古典和哥特模式,开始作出新的尝试,这是一种风格的突破,此处用“摆脱”比“放弃”更合适。

  2.背离关系

  当词语、文句与语段中的词语或某段内容构成相互背离但不是完全相反的关系时,我们称此种对应为背离关系的逆对应。

  示例: 截至目前,上市房企2010年年报公布过半,除极少数表现不佳外,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销售额、利润和毛利率等指标的表现都十分抢眼,保持同比大幅增长的势头。

  点拨:“极少数表现不佳”与“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销售额、利润和毛利率等指标的表现都十分抢眼”构成背离型的逆对应。

  例题5:当前,一些城市____于表面繁荣、豪华的发展模式,____对百姓的服务功能;一些城市不顾自身经济承受能力,急于建设华而不实的新城;城市形象____求新、求大、求洋;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许多并未达到使用寿命的建筑纷纷倒地。这种城市化建设中“贵族化”倾向必须____。

  A.陶醉 轻视 过分 警觉 B.倾向 漠视 注重 遏止

  C.热衷 忽视 过度 警惕 D.致力 注重 极度 警醒

  解析:此题答案为C。前两空为背离关系的逆对应,“致力”于“表面繁荣、豪华的发展模式”,就不可能“注重”“对百姓的服务功能”,故排除D项。A项“轻视”与B项“漠视”表示主观上对“百姓功能服务”的漠然与看不起,不符合政府的职能,而“忽视”则表示疏忽大意,倾向于工作中存在的失误,符合句意,且“忽视”也与第一空的“热衷”形成逆对应关系,故答案选C。

  行测语言表达与理解的技巧:联合关系

  联合关系是公务员考试行测选词填空上下文常见逻辑关系之一。所谓“联合”,是指上下文在某些层面保持一致。“同”则“合”。怎样判断一道题目是否存在递推式的上下文关系呢,中公教育专家认为需要借助一些常见标志。

  层面一:意思一致

  上下文意思保持一致。多见于并列句式中。

  【例1】今年2月12日,是达尔文诞生200周年纪念日。在我国,______的外国科学家并不是很多,而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则是其中之一;能深入到平民百姓中的科学理论更是______,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誉满天下 屈指可数 B.名闻遐迩 寥寥无几

  C.家喻户晓 绝无仅有 D.妇孺皆知 凤毛麟角

  【答案】D。中公解析:文段为并列句式,第一空词对应并列后的“能深入到平民百姓中”,第二空词语对应并列前的“不是很多”。综合,选择D。

  层面二:词性一致

  上下文词语性质保持一致。多见于并列句式或者选择句式中。

  【例2】_在乡村,老牛与牧童彼此守望。庄稼人面朝黄土,把自己生命的期望播种进______的泥土里,把一切梦想向季节里扔去,和庄稼、土地一起______,一起金黄。在鲜润的土地上,将十指插入泥土,攥一把,闻一闻泥土的清香,然后把泥土捏出心中渴望的形状,那是老农一生重复了多少次的庄重礼仪和神奇享受。______的身影和溅落的汗珠也被编为一个章节,使故事闪现着更加真实的光芒。乡村和农民真正的笑声,______在季节深处的笑容和粗犷的酒歌里。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黝黑 葱郁 消瘦 镶嵌

  B.广袤 成长 清瘦 洒落

  C.湿润 葱郁 健硕 飘落

  D.厚重 成长 矫健 凝结

  【答案】A。中公解析:“一起……一起金黄”构成并列,所填词语与“金黄”保持一致,都是形容色彩的,选择“葱郁”。第三空,结合常识,符合老农身份特点的是“消瘦”。综合,选择A。

  层面三:范畴一致

  【例3】原始森林的主要成分是树木,但如果没有缠绕在树木之前的藤蔓,没有那些_____空间的灌木和杂草,没有那些_____或蹲守于茂密丛林的走兽飞禽,这个原始森林也就_____了。

  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抢夺 飞越 名存实亡

  B.抢占 栖息 徒有虚名

  C.争夺 穿梭 名不副实

  D.争占 寄居 朝不保夕

  【答案】C。中公解析:第二空所填词语与“蹲守”构成相对呼应,隶属于描述动物动作的范畴。“飞越”“穿梭”最恰当,但“飞越”不能形容走兽的状态。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9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