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公职考试 > 政法干警 > 行测指导 >

山西政法干警片段阅读专练题及答案

时间: 焯杰2 行测指导

  山西政法干警片段阅读专练题(一)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呈现大自然多样性的热带森林是许多动植物的最后栖息地,它们的存在对人类来说极其重要。面对热带森林被严重破坏的状况,人们很容易忘记,这是温带地区大部分森林已经遭遇过的:在已开发地区,大量原始森林消失了;在开发区,尤其在严重降雨区,一旦那些山坡的植被遭到破坏,就会引起诸如洪水和泥土坍塌等问题。多数植物种类分布广泛,能够承受局部砍伐并幸存下来,但有些种类分布范围很狭窄,过量砍伐会使之永远消失。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

  A.呼吁重视与加强对温带森林的保护

  B.说明温带森林实际上更易遭到破坏

  C.分析乱砍滥伐森林的严重后果

  D.强调森林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3.有人说,凡是知识都是科学的,凡是科学都是无颜色的,并且在追求知识时,应当保持没有颜色的态度。假使这种说法不随意扩大,我也认同。但我们要知道,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对无颜色的知识的追求,必定潜伏着一种有颜色的力量,在后面或底层加以推动。这一推动力量不仅决定一个人追求知识的方向与成果,也决定一个人对知识是否真诚。

  这段文字中“有颜色的力量”指的是:

  A.研究态度 B.价值取向

  C.道德水准 D.兴趣爱好

  4.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而不是试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从研究方法上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这使得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中国古代的科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及其历史背景

  B.解决实际问题是推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动力

  C.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没有长足进步的根本原因

  D.研究方法的缺陷使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停滞不前

  5.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哲学、美学及各种艺术形式始于此,西方的音乐文化也由此开始。这个时期出现过最早基于口头传唱的希腊长诗,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揭示了音乐与数学之间的关系;著名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既是戏剧家也是音乐家,在他们的戏剧中,音乐发挥了奇妙的作用。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音乐文化的特点是:

  A.含义比现在更为狭窄

  B.内容主要涉及数学和戏剧

  C.与其他艺术及科学联系密切

  D.与艺术和哲学有严格的区分

  山西政法干警片段阅读专练题答案

  1.【答案】A。解析:文段中北风与南风采取的策略不同,北风是“呼呼猛刮”,结果却是“行路人紧紧裹住大衣”;而南风“徐徐吹动”,得到了“行路人脱衣”的胜利。它们一刚一柔,结果是柔可克刚,即A为正确答案。

  2.【答案】A。解析:文段论述了热带森林已经被严重破坏,温带森林大部分也有相同的遭遇,且容易被人遗忘,因此应加强与重视对温带森林的保护,A为正确答案。

  【考点点拨】 题目要求回答“作者的意图”,即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而不仅仅是“说明”、“分析”、“强调”,这类描写生态破坏的文章一般是“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

  3.【答案】B。解析:“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必然有颜色”,意思是任何一个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选择及取向,再联系后文的“方向与成果”,B项“价值取向”最符合文意。

  【考点点拨】 “颜色”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示某种借代义,暗含某种倾向。如有色眼镜,表示的是看待人或事物所抱有的成见。又如,举白旗,表示的是选择投降。再如,颜色革命,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系列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所以,在看到“颜色”这个词语或表示色彩的词语时,考生需联想到它的借代义,结合相关颜色词语的背景知识来理解文段含义。

  4.【答案】D。解析:由文段最后一句“这使得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可知,文段对中国古代科技是持批判态度的,故排除没有批判意向的A、B。C项,“根本原因”应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体制等这些最基础的层面去寻找,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不能说是根本原因。D项准确地揭示了“研究方法的缺陷”与“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停滞不前”之间的因果关系,故本题答案选D。

  5.【答案】C。解析:由文中“基于口头传唱的希腊长诗”、“音乐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戏剧中,音乐发挥了奇妙的作用”可推知,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文化与其他艺术(如长诗、戏剧)及科学(如数学)之间联系紧密,故答案为C。

  山西政法干警片段阅读专练题(二)

  1.在古典传统里,和谐的反面是千篇一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和谐的一个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中国人甚至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对于和谐的经典认识与体现。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很发达,特别是一些中国乐器,像钟、磬、瑟等各种完全不同的乐器按照一定的节奏韵律奏出动听的音乐,但如果只有一种乐器就会非常单调。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和谐社会源于中国古代音乐 B.差异是和谐的一个必要条件

  C.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和谐理念 D.音乐是对和谐的经典认识与体现

  2.“黑马”一词其实是从英语舶来的,原指体育界一鸣惊人的后起之秀,后指实力难测的竞争者或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的人,无贬义或政治含义。首先在英语中使用黑马的人是英国前首相狄斯雷利,他在一本小说中这样描述赛马的场面“两匹公认拔尖的赛马竟然落后了,一匹‘黑马’以压倒性的优势飞奔,看台上的观众惊呼:‘黑马!黑马!’”从此,“黑马”一词成了一个有特殊定义的名词。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

  A.论证“黑马”词义的起源 B.阐释“黑马”一词的内涵

  C.分析“黑马”词义的演变 D.介绍“黑马”的感情色彩

  3.中国的沙漠为科学家提供了与火星环境最为相似的实验室。科学家们已经去过地球上最为寒冷的南极洲,也去过地球上最为干燥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极端环境。科学家相信,假如生命能够在地球上这种极端的环境中生存,那么人们也有理由相信在外星球上发现生物。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沙漠环境为外星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B.中国沙漠比南极洲更适合作生物研究

  C.科学家为何选择中国沙漠作为研究对象

  D.具有最极端的环境是中国沙漠的主要特征

  4.中国古人将阴历年的大月定为30天,小月定为29天,一年有12个月,即354天,比阳历年少了11天多,怎么办呢?在19个阴历年里加了7个闰月,就和19个阳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符。这个周期的发明巧妙地解决了阴阳历调和的难题,比希腊人梅冬的发明早了160年。

  这段文字主要阐明的是:

  A.中国古代阴历年中闰月设定的规律与作用

  B.中国古代的历法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C.阴阳历调和问题在古代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D.中国古人如何解决调和阴阳历差异的问题

  5.湿地指的是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体系,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抵御洪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998年那次长江大洪水使人们终于意识到湿地(尤其是和长江相通的许许多多湖泊和沼泽地)能够对洪水起到缓冲的作用。可是许多湖泊因为围湖造田的需要而被人为地隔离了,只留下一个很少开启的水闸和长江相通。于是,这些自然形成的水网被拦腰斩断,遇到洪水便无能为力了。

  这段文字说明:

  A.围湖造田是一项弊大于利的错误行为

  B.占用湿地是造成长江洪水的重要因素

  C.人类应该反省自身行为对环境的破坏

  D.应该充分发挥湿地对洪水的缓冲作用

  山西政法干警片段阅读专练题答案

  1.【答案】B。解析:文段首先提出“和谐的一个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接着以音乐为例进行具体阐述。故本题答案为B。

  【考点点拨】 A、D两项中提到的“音乐”只是文段所举的例子,不是文段论述的主题。

  2.【答案】A。解析:文段开篇即指出“黑马”一词来源于英语,在对“黑马”的涵义进行了简单介绍后,接着花大篇幅对“黑马”词义的起源进行了论证。作者介绍“黑马”的涵义是为了给接下来论述词义的来源做铺垫。故可排除B项。C项,“演变”一词要求不仅要探讨最初怎么用、是什么意思,还要说以后又是怎么用的,文段内容会呈现出一种阶段性,显然题干没有论证后来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排除。D项的内容只是文段的部分内容,不足以概括整段文字,排除。本题答案为A。

  3.【答案】C。解析:文段首句提出“中国的沙漠为科学家提供了与火星环境最为相似的实验室”,接着对这一说法进行了解释。故文段重在说明的是“科学家为何选择中国沙漠作为研究对象”,即选项C。文段论述的主体为“中国沙漠”,A项偷换概念,将“中国沙漠”偷换成了“沙漠环境”;B项,中国沙漠与南极洲的对比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D项只介绍了中国沙漠的特点,未将之与科学研究联系起来。

  4.【答案】D。解析:材料分为两部分,首先提出阴阳历差异的问题,然后阐明中国古人对阴阳历差异的调和之法。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分别谈论的是“闰月”的设定和“中国古代的历法”的地位,偏离主题;C项在文中没有体现。

  5.【答案】D。解析:材料首先介绍湿地的重要作用,然后以“1998年那次长江大洪水”为例,更明确地指出了湿地对洪水具有缓冲作用,而当前一些“围湖造田”的做法致使湿地没能发挥出这种作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应当改变现在的错误做法,充分发挥湿地对洪水的缓冲作用。D项符合题意。文段并未就围湖造田的利弊进行分析,“弊大于利”从文中无法得出,排除A项。湿地能够对洪水起到缓冲的作用,但占用湿地这一行为本身并不会引起洪水,排除B项。C项“环境”的表述过于笼统,文段主要针对的是湿地的保护。

山西政法干警片段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相关

76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