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胜高考网 > 公务员 > 公职考试 > 政法干警 > 行测指导 >

黑龙江政法干警常识专练题带答案

时间: 焯杰2 行测指导

  黑龙江政法干警常识专练题(一)

  B.犯罪既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未遂

  2.法律援助是指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指导和协调下,律师、公证人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依法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制度。它有一般对象和特殊对象,前者是要审查其是否是具备援助条件的中国公民;后者是指符合刑事诉讼法和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刑事法律援助的联合通知规定的刑事被告人。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法律援助对象的是( )。

  A.在中国犯抢劫罪的外国人

  B.确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人

  C.因经济困难无能力聘请律师的作为残疾人的刑事嫌疑人

  D.在刑事案件中,委托了辩护人的外国籍被告人

  3.行政行为以( )标准,可分为羁束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A.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

  B.管理对象是否特定

  C.行政机关是否可以主动作出行政行为

  D.适用与效力作用的对象范围

  4.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的后果、实施制裁的机关、方法的不同,法律制裁可分为( )。

  A.司法制裁

  B.民事制裁

  C.行政制裁

  D.违宪制裁

  5.在我国,目前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渊源主要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

  黑龙江政法干警常识专练题答案

  1.答案: C

  解析: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则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判定犯罪是否既遂,应当以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具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为标准。完全具备的是既遂;未能完全具备的则不是既遂。

  犯罪预备:第22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相关知识点:

  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区别是其有自动性,即由于主观意志因素的放弃或防止导致犯罪未完成。

  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则都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因素导致犯罪未完成,区别在于是否着手实行行为。

  举例:A和B预谋要杀害C

  犯罪预备:A和B在犯罪前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比如观察C的居住地、准备了杀人凶器等;

  犯罪中止:A在准备杀害C之时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就主动放弃了犯罪行为;

  犯罪未遂:B在杀害C的过程中由于客观原因不能使犯罪行为继续,被迫放弃犯罪行为,而非主动放弃,如“被害人高呼救命”有人发现等;

  犯罪既遂:B成功杀害了C。

  2.答案: B

  解析: 法律援助对象包括一般对象和特殊对象,一般对象的关键要件是(1)具备援助条件中国公民,特殊对象的关键要件是(2)刑事被告人。A项中既不属于(1)也不属于(2),故排除。B项符合(1)。C项中刑事嫌疑人不等同于刑事被告人不符合(2),D项不符合(1),因此本题答案是B项。

  3.答案: A

  解析:

  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分为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明确规定了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程度、方法等,行政机关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只能严格依照法律作出的行政行为。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羁束行政行为的对称,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作一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内容、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而实施的行政行为。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4.答案: ACD

  解析:

  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或违约者)依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惩罚措施。根据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的性质不同,法律制裁可以分为司法制裁(包括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违宪制裁。故正确答案为A、C、D。

  5.答案: C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可见目前我国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渊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答案选 C。A 项为本题最大的干扰项,我们通常所简称的《民法》,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黑龙江政法干警常识专练题(二)

  1.下列关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依法治国的最终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依法治国就是法治

  C.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D.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2.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3.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B.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

  4.群体意识是( )。

  A.群体共同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

  B.集体主义的产物

  C.群体成员约定俗成的产物

  D.群体实践活动的产物

  5.( )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

  A.发展生产力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黑龙江政法干警常识专练题答案

  1.答案: B

  解析:

  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历史意义体现在:

  (1)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法治经济。(2)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4)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A、C、D项属正确的说法,B选项说法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文与可之所以能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是他长期观察,对竹子有透彻了解的结果,这说明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反映到人脑之后,才形成意识,也就是说,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A项是说意识的起源,B项是说意识的本质,D项是物质的特性,均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 B

  解析:

  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是内因,对外开放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这一方针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故正确答案为B项。

  4.答案: D

  解析:

  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并非群体共同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也不是集体主义的产物,排除A和B;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是群体实践活动的产物,说成“群体成员约定俗称的产物”不准确。故正确答案为D。

  5.答案: C

  解析:

  江泽民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本题应当选C。

黑龙江政法干警常识专练题带答案相关

82637